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乾隆的晚年筆洗從哪看出來真假

乾隆的晚年筆洗從哪看出來真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4 08:02:57

乾隆為何要重用和珅,緻使大清盛世由盛而衰?這個問題确實不好回答,要知道,乾隆皇帝不是樂不思蜀的亡國之君阿鬥,也不是谕令以野菜度日的饑民食肉糜的蠢君晉惠帝,而是執政六十三年文治武功兼備的英君。那麼他為何要犯此大錯呢?下面的兩篇禦制文章或許是解讀這一問題的極好材料。

乾隆的晚年筆洗從哪看出來真假(以禦制古稀說和禦制十全記)1

​乾隆帝的《禦制古稀說》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三日,年滿七十的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莊,接受扈從王公大臣及蒙古王公貝勒和朝鮮使臣的慶賀。江蘇學政彭元瑞因恭遇皇上七旬萬壽、禦制古稀天子之寶,撰進頌冊,乾隆帝十分歡喜,對其予以褒獎,并作《禦制古稀說》:

餘以今年登七帙,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寶。……古人有言,頌不忘規。茲元瑞之九頌,徒見其頌,而未見其規,在元瑞為得半而失半,然使予觀其頌,洋洋自滿,遂以為誠若此,則不但失半,又且失全,予何肯如是。夫由斯不自滿,歉然若有所不足之意充之,以是為敬天之本,必益凜旦明,毋敢或逾也。以是為法祖之規,必思繼前烈,而慎聰聽也。以是勤民,庶無始終之變耳。以是典學為實學,以是奮武非黩武,以是籌邊非鑿空,以是制作非虛飾。若夫用人行政,旰食宵衣,孰不以是為慎修思永之樞機乎。

更惓思之,三代以上弗論矣,三代以下,為天子而壽登古稀者,才得六人,已見之近作矣。至乎得國之正,擴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雖非大當,可謂小康。且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無一仿佛者。即所謂得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為創業之君,禮樂政刑有未遑焉。其餘四帝,予所不足為法,而其時其政,亦豈有若今日哉,是誠古稀而已矣。夫值此古稀者,非上天所賜乎。天賜古稀于予,而予設弗以敬承之,弗勵慎終如始之志,以竭力敬天法祖,勤政愛民,古雲适百裡者半九十,栗栗危懼,誠恐慌而有所隕越,将辜天恩,予又何敢如是。然則元瑞九頌,有裨于予者大焉,故為之說如右。

乾隆的晚年筆洗從哪看出來真假(以禦制古稀說和禦制十全記)2

​乾隆帝在此文中,将自己的性格、志向、态度講得非常清楚。大緻有四層意思:

其一,千古一君。三代以下,年過古稀之天子僅有七人,四君是不足為法的庸碌之輩,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亡金國,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太祖朱元璋掃平群雄,驅逐元順帝,統一全國,二君皆有建樹。但“禮樂政刑有未遑焉”,言下之意,當然隻有他是千古之中唯一的年登古稀之英君明主。

其二“小康之世”。三代以下數千年,先後出現過許多政權,多次改朝換代,其中雖不無有為之主和強盛之國,但若論“得國之正,擴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還算今朝。

其三,朝政清明。強藩欺主,外患頻仍,權臣當道,外戚擅權,後妃誤國,太監亂政,奸宦竊威、佞臣騙君,等等禍害,曾使多少君主蒙塵,宮阙換色,如今這些皆不存在,烏煙瘴氣一掃而空。

其四,不驕不停,乘勝前進。如今雖蒙皇天眷佑,賜小康之政,且年登古稀之壽,但不能因此而自滿而停滞,現在僅系“小康”,還需不斷努力,一定要“敬天法祖,勤政愛民”否則就會辜負天恩了。

乾隆的晚年筆洗從哪看出來真假(以禦制古稀說和禦制十全記)3

​可以看出,此時的古稀天子乾隆帝,還頗為清醒明智,壯志為泯,雄心為減,還想繼續勵精圖治,以建更大的功勳。當然,這個時候的乾隆帝已經是相當自大了,而且這一毛病逐漸惡性膨脹,病毒肆意擴散,最終釀成大害。

乾隆帝的《禦制十全記》

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初三日,82歲的乾隆帝因允準廓爾喀國王修貢停兵議和,親撰《十全記》,記述了他執政以來的“十全武功”,并谕令軍機大臣将此文繕寫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建蓋碑亭,“以昭武功而垂久遠。”全文如下:

乾隆的晚年筆洗從哪看出來真假(以禦制古稀說和禦制十全記)4

​昨準廓爾喀歸降,命凱旋歸師詩有“十全大武揚”之句,蓋撲而未發,茲特叙而記之。夫記者志也,虞書朕志先定乃在心,周禮春官掌邦國之志乃在事。……則予之十全武功,庶幾有契于斯而可志以記之乎。

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其内地之三叛幺麼,弗屑數也。前己酉廓爾喀之降,蓋因彼擾藏邊界,發偏師以問罪,而所遣鄂輝等未宣我武,巴忠乃遷就完事,緻彼弗懼,而去歲複來,以緻大掠後藏,飽欲而歸,使長此以往,彼将占藏地,吓衆番,全蜀無甯歲矣。是以罪庸臣,選名将,勵衆軍,籌糧饷。

福康安等感激朕恩,弗辭勞苦,于去歲冬月即率索倫、四川降番等精兵,次第由西甯冒雪而進,今歲五月遂臨賊境,收複藏邊,攻克賊疆,履線險如平地,渡溜要若蹄涔,繞上襲下,埋根批吭,手足胼,有所弗恤,七戰七勝,賊人喪膽。及兵臨陽布,賊遂屢遣頭人匍匐乞降,将軍所檄事件無不謹從,而獨不敢身詣軍營,蓋彼去歲曾誘藏之噶布倫丹津班珠爾等前去,故不敢出也。

我武既揚,必期掃穴犁庭,不遺一介,亦非體上天好生之意,即使盡得其地,而西藏邊外,又數千裡之遙,所謂不可耕而守者,亦将付之他人,乃降旨允降班師,以蒇斯事。昔唐太宗之策颉利曰:示之必克,其和乃固。廓爾喀非颉利之比,唐邊殊長安之近,彼且乞命籲恩,準之不暇,又安敢言和乎。然今日之宣兵威,使賊固意求降歸順,實與唐太宗之論有所符合。昔予記土爾扈特之時,于歸降歸順已悉言之,若今廓爾喀之謝罪乞命,歸降歸順蓋并有焉,以其悔過誠而獻地切也。

乃知守中國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緻棄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知進知退,易有明言,予實服膺弗敢忘,每于用武之際,更切深思,定于志以合乎道,幸而五十七年之間,十全武功,豈非天贶。然天贶逾深,予懼益切,不敢言感,惟恐難承,兢兢惶惶,以俟天眷,為歸政全人,夫複何言。

乾隆的晚年筆洗從哪看出來真假(以禦制古稀說和禦制十全記)5

​這篇禦制文充分體現了乾隆帝此時的志得意滿、文過飾非、諱敗為勝的真實形象。總的來看,乾隆帝是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但是至少有五個問題他不應該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一,“十全”不全。這十次用兵并非每次皆勝,所謂“十全武功”,實際功不滿十,一征金川,見難收兵;緬甸之役,被迫允和匆忙後撤;出征安南,統帥孫士毅狼狽逃歸,提督戰死,全軍潰敗;初征廓爾喀,喪權納币贖地。僅此而論,十全武功就有四不全。

二,勝中有敗。以取勝之六大武功而言,也不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而是遭受重大挫折。征準部,定北将軍班第喪命于烏蘭庫圖勒;定回疆,定邊将軍兆惠被困黑水營;二征金川,定邊将軍、大學士溫福中槍而死,潰敗于木果木;征台灣,參贊大臣險至身亡,将軍常青龜縮于郡城;二征廓爾喀,七戰七捷之後,大将軍福康安差點死于敵軍之手。

乾隆的晚年筆洗從哪看出來真假(以禦制古稀說和禦制十全記)6

三,敵弱我強,機遇良好。“十全武功”之戰敗者,多系弱于清朝。大、小金川人戶不過三萬;準噶爾雖威震西北數十年,當到了乾隆十幾年時,紛争内亂,一盤散沙;回部大、小和卓更是無能;林爽文、莊大田士卒僅三四萬;緬甸、安南雖是傳業之主,但地處偏遠,不願與清朝對立,積極争取朝貢修好,這為乾隆帝的“勝利”提供了條件,否則這些“武功”也是很難取得的。

四,軍威不壯。八旗勁旅昔日雖曾名揚天下,攻無不克。然而先祖的赫赫戰功,到了乾隆時代已是曆史陳迹,入主中原一百多年來,八旗子弟坐享厚祿,養尊處優,絕大多數都變成了不文不武、貪生怕死的纨绔子弟。

乾隆時代唯一算略有帥才的僅是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阿桂,能算得上勇将且屢立功勳的,也隻有一等超勇公海蘭察一人。另外,兆惠、明瑞、福康安也算是頗能征戰之将,其餘多達數千名的将軍、副将軍、參贊大臣、提督、總兵、副将,就很難說又什麼重大貢獻了。

乾隆的晚年筆洗從哪看出來真假(以禦制古稀說和禦制十全記)7

五,指揮失誤。乾隆帝在“十全武功”中的指揮,應當說還算卓有成效,在大多數戰役中,他的決策和部署還是明智的,這是主流不能抹殺。但是,他也經常出錯,調度欠妥,第一武功的金川之役便是在選錯了對象、時間、将領的條件下進行的,隻能以不勝而勝結束。

這些重大的問題本來應該在總結十次用兵的《十全記》中反映出來,可是乾隆帝對此隻字不提,唯一的解釋就是他自滿驕傲、諱過喜功的心理已經到了萬分嚴重的程度。

自诩明君的乾隆帝在晚年時,已經沒有他先年的勵精圖治、知錯就改、轉失敗為勝利、化挫折為成功的氣魄了,而變成為盲目自大、文過飾非的昏庸之帝。

乾隆的晚年筆洗從哪看出來真假(以禦制古稀說和禦制十全記)8

​乾隆帝的這種思想境界,使得奸佞小人得以托其所好,乘虛而入。正是這些緻命的弱點,才為和珅之輩專權敞開了大門,才使他傾注了大量心血而促進形成的“盛世”,逐漸轉向衰落,大清的國運也就此陷入困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