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15天的陳列改造,6月25日,良渚博物院重新開放。
此次歸來,良渚博物院完成了一次華麗蝶變,以更國際範、更高科技,也更為親民的姿态實證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
說起良渚博物院的前身,是1994年建成的良渚文化博物館,新館于2008年9月新館建成開放,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4000平方米,是一座良渚文化專題類博物館,也是餘杭最重要的文化地标和對外展示窗口之一。
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而良渚博物院作為良渚遺址申遺的主體展示項目,從2017年 8月14日開始閉館改造。
此次改造,都有哪些變化?
首先,它展示了最新的考古成果。2008年良渚博物院首次開放,當時基本陳列反映的是10年前的考古認識;而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系統等重要發現都在近10年間。此次改陳把有效解讀和展示、傳播最新考古成果作為重要任務,在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們的指導下,将若明若暗的古遺址和專業生澀的考古成果以盡量準确、簡明、直觀、全面的方式傳遞給觀衆。
其次,改造後,共展出文物600餘件(組),比原展陳擴充近一倍,其中2/3非良渚博物院館藏。而且良渚博物院也對展陳風格進行了大膽嘗試——所有展廳全部辟為大空間并布局相對自由開放的展線,大多展廳使用高光,展現了敞亮、明快、開放、現代的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600多件文物所用的展櫃用的均是低反射玻璃,讓參觀者拍攝文物時,可以不拍到自己的影子。
尤其是玉器展廳的四個獨立展櫃,啟用了目前國際先進的德國“漢氏櫃”,很好地控制了溫度和濕度,對保護文物有極好的作用,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埃及國家博物館一些珍貴藏品都用到了它。
第三個顯著的特征就是——黑科技。這次新展陳使用了大型油畫、3D打印的場景複原、VR技術、數字多媒體等技術,力求立體全面清晰地闡述良渚遺址是什麼、良渚文明有什麼。
尤其是19項數字多媒體展項,形象展示了環太湖流域氣候變遷、良渚時期水稻栽培種植以及陶器、石器、玉器制作、刻畫符号及原始文字、良渚古城和水利系統發現、城牆營建等方方面面,是對“互聯網 ”時代所作出的積極回應。
改陳過程中,還得到了國内博物館權威專家的傾力指導和充分肯定。改陳工作前期,召開專家咨詢會,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安來順等專家表示,“改陳要突出遺産價值和保護管理,注重遺産的再利用”。
這個周末,記得帶上身份證去良渚博物院一睹為快吧。 金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