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工流産幹預?近日,中國計劃生育協會發布2022年工作要點,提出将開展未婚人群人工流産幹預專項行動,減少青少年意外懷孕和人工流産,提高群衆生殖健康水平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如何看待人工流産幹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近日,中國計劃生育協會發布2022年工作要點,提出将開展未婚人群人工流産幹預專項行動,減少青少年意外懷孕和人工流産,提高群衆生殖健康水平等。
這或與我國緊迫的人口形勢相關。去年8月,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計生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培安曾表示,日趨嚴重的青少年生殖健康問題已經對國家人口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楊菊華認為,該項措施主要還是從服務的角度出發,目的是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為何“幹預”?
生殖健康問題已對國家人口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記者查閱中國計劃生育協會(以下簡稱“計生協”)該份工作要點發現,“開展未婚人群人工流産幹預專項行動”出現在第九點“紮實推進生殖健康服務”部分。原文為,實施生殖健康促進行動,重點解決青少年、育齡人群及其他特定人群生殖健康的突出問題,開展未婚人群人工流産幹預專項行動,減少青少年意外懷孕和人工流産,提高群衆生殖健康水平。
這或與我國緊迫的人口形勢相關。根據楊菊華提供的來自國家衛健委的數據,我國去年流産數量達到900萬例左右,出生人口1062萬人。“流産的數量與出生人口數量之間相差已經很小。”
王培安也于去年8月表示,日趨嚴重的青少年生殖健康問題已經對國家人口安全構成“重大威脅”。據他介紹,青少年已成為人工流産的主要人群之一。在我國,未婚青少年每年人工流産近400萬人,占人工流産總數的40%,其中19%有多次流産經曆。
分析原因,王培安表示,受西方“性解放”“性自由”觀念等影響,大部分青少年對婚前性行為持接受态度,導緻非婚生育、不婚不育、非法代孕等現象不斷增多。
“經常流産對生殖健康非常不利,還可能導緻終身不孕不育”,楊菊華認為,青少年如果在這方面沒有一個比較好的認識,人流之後缺少相應的服務,不僅身心健康受損,還可能導緻醫源性不孕,長遠來看,會損害民族生育力,給國家人口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注釋:醫源性不孕是指由于不正當或者過度治療導緻的女性不孕,如藥物流産、人工流産、宮外孕治療等)
她認為,從計生協的角度來看,“幹預”一方面是要摸清人流背後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是針對這樣的原因着手解決,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提升事前事後的服務,來提高育齡婦女、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水平。
如何“幹預”?
專家:從服務角度出發
楊菊華認為,計生協主要還是從服務角度出發,比如,如何避免意外懷孕,人流之後如何提供健全的服務,如何進一步加強宣傳,提升人們對流産可能帶來的後果的認識等。
記者查閱計生協官網發現,去年8月,王培安在一篇“焦點問題解答”中針對生殖健康問題提出過三點建議,并提到要發揮群團組織的作用。
一是制定出台學前教育、中小學、職業學校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技術指南,提高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制度化、科學化、規範化水平。
二是改善未婚人群獲取避孕藥具、接受人工流産和其他生殖健康問題咨詢、診療的隐私保護和可及性,建立和完善為青少年提供優質、适宜、普惠的生殖健康宣傳、咨詢和技術服務體系。
三是加強适婚青年婚戀觀、家庭觀引導。在這部分,王培安指出,要發揮群團組織作用,倡導健康、安全、負責任的生活理念和行為方式,引導青少年樹立積極、正确、健康的婚戀觀,提倡适齡婚育、優生優育、性别平等、責任共擔。
并非新提法,對生殖健康的關注曆來便有
實際上,“幹預”未婚人群的人工流産并非新提法。去年9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就提出,“減少非醫學需要的人工流産”。
《綱要》中還強調,提高婦女生殖健康水平,将生殖健康服務融入婦女健康管理全過程,保障婦女享有避孕節育知情自主選擇權。當時便有醫生表示,減少非醫學需要的人工流産,隻是為提高婦女生殖健康水平的措施之一。
記者查詢計生協過去幾年的“工作要點”,都有提高生殖健康水平的相關表述。比如,2021年表述為,“……重點解決青少年、育齡人群及其他特定人群生殖健康的突出問題。普及科學避孕和生殖健康知識,開展生殖健康教育、咨詢與服務……”
楊菊華表示,提升生殖健康水平一直是計劃生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在過去較為嚴格的生育政策的情境下,其表現為,通過提供多種避孕的方法措施,以盡可能減少非意願性的或非政策性的懷孕。
現在,我國實施“三孩”政策,在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下,提升生殖健康水平的表現形式相應有了變化,更加側重青少年,更加強調服務。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柳寶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