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林黛玉和薛寶钗關系的發展與演變

林黛玉和薛寶钗關系的發展與演變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6 20:05:04

林黛玉和薛寶钗關系的發展與演變(少年不知寶黛钗)1

《紅樓夢》第六十三回,賈寶玉生辰之際,大觀園裡群芳賀壽,怡紅公子獨坐萬花叢中,舉目但見飛紅流翠,顧盼唯覺霧鬓雲鬟,倒象把滿園春色生生搬進了珍珠簾内、錦繡籠中,好一派風光霁月,漫說是養了賈寶玉的眼,便是衆讀者,看至此處,也覺字字珠玑,美不勝收。整整一部“悲金悼玉”的《紅樓夢》中,分别代表着中國古典女性美兩種極緻的林黛玉、薛寶钗,自然更是金陵諸女兒之首,大觀園群芳之冠。林黛玉、薛寶钗,誰優?誰劣?從《紅樓夢》誕生這就是一個讓人争論不休的話題。

林黛玉和薛寶钗關系的發展與演變(少年不知寶黛钗)2

借花拟人,以人喻花,這本是曹雪芹一貫的借喻手法,這一回中,他以一個小小的遊戲,将一群女子的個性及命運做成伏筆,埋于字裡行間,而賈府盛極而衰的命運,亦藏在其中所謂“韶華盛極”,卻是“開到荼蘼花事了”。

林黛玉和薛寶钗關系的發展與演變(少年不知寶黛钗)3

卻不說這些,先看寶钗,她掣得了一枝牡丹,題“豔冠群芳”,上書“任是無情也動人”;每每看到這裡,總會讓人聯想到周敦頤說過: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對于牡丹這種花,古人也是有微詞的。曹公以花喻人,似乎不是亂喻的,他偏偏把文人不喜歡而衆人喜歡的牡丹派給了寶钗。

林黛玉和薛寶钗關系的發展與演變(少年不知寶黛钗)4

說起來,寶钗也算是個可憐的女子。雖有很多讀者說她城府太深,工于心計,可是諸位想想,她費盡心機得了個癡癡呆呆的寶玉,心裡能有多歡喜?高锷的後四十回,将寶钗寫得對寶玉全無心意,倒也不算唐突。寶钗的無情,歸根結底還是其身處的時代所造成的,那時的女子必須内斂,必須含蓄,否則便被視作輕浮,若非如此,這部寫盡癡情兒女的《紅樓夢》也不會被當做禁書。另有一處值得注意的是,《紅樓夢》第五回寶玉遊太虛幻境時,書中已然将寶钗比做“山中高士”,既已言到士,則寶钗冠冕堂皇的道學家一面,也應是曹雪芹賦予其之個性使然,倒不是說她故意表現給誰看。

曹雪芹隻能讓她住在蘅蕪苑,“蘅蕪苑就是恨無緣”(周思源語),她與賈寶玉不可能有緣分,盡管他們離得很近,就像兩座山一樣,你可以看見我,我可以看見你,但是兩人的心走不到一起。薛寶钗是一個深受封建禮教教育的一個女孩子,她嚴格地遵守封建道德規範,用封建道德規範來規範自己,也規範别人。第三十七回“蘅蕪君夜拟菊花題”,她是非常熱心地幫助湘雲出主意請客、拟詩題的。但是先做出了“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的請客預算,後又有一番不要把詩當成正經事的訓誡,其關注點比史湘雲實際得多。她信奉“紡績針線是你我的本能”(第三十七回),而寫詩寫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第四十二回)。寶钗的思想停留在和李纨一樣的教育程度上,即“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藏愚守拙”為上。而在用這種傳統觀念影響别人這一點上,她卻是非常主動自覺的。她不僅教育過湘雲,也頗為耐心地教育過黛玉。有人說薛寶钗很虛僞,其實,薛寶钗這個人物之所以經得起琢磨,甚至很多人都喜歡,就是因為她非常真誠,她真誠地信奉這些東西。比如她勸黛玉,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最好是不識字,識了字以後你也别老去寫詩,寫多了,有學問的人還笑話你呢。某種程度上來說,她很真誠。

林黛玉和薛寶钗關系的發展與演變(少年不知寶黛钗)5

況且,一直覺得,十六七歲的女孩子,正是春花爛漫的年齡,再有心機,也隻是那點小女孩的心态罷了,不過是凡事不願多說,唯恐得罪了誰;又因怕受冷落,故做出乖巧的樣兒來,讨老太太,太太的歡心。寶钗在賈府亮出的姿态是“不幹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但在此之先她是“拿定了主意”的,且通過她“小惠全大體”及料理螃蟹宴等大小事件可知,寶钗确實有着非凡的齊家才幹。至于金钏兒死後,去王夫人處說了一大通開解的話,看起來雖可厭,但設身處地想一想,寶钗所受的教育,所置身的環境,使她很難像現在的我們具有平民思想,畢竟,她還是生活在被封建禮教束縛的時代背景中。如此一想,那一些些讨厭,也隻淡淡地浮上心頭,又散了開去,終究還是原宥了她的。

林黛玉和薛寶钗關系的發展與演變(少年不知寶黛钗)6

而黛玉則掣得芙蓉,題“風露清愁”,詩曰“莫怨東風當自嗟”。曹雪芹果然精辟,僅此一處,钗黛二人迥然的個性已見諸分明,一抑一揚,一凝一清,昭示出二人後續的富貴與清逸,寶钗的無情,黛玉的薄命,亦于此處略顯端倪。

多愁多病的黛玉,她的寒素與冷淡,也極令人生憐。若論才色,她與寶钗各擅春秋,甚至更為勝出:“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兩靥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似嬌花照水,行動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是那個“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的頑皮的寶哥哥第一次見林妹妹時得出的結論。但若論性情,則輸給寶钗太多。也難怪,一個幼失雙親的女孩,性情難免孤僻,況且,中間還夾着個不清不楚迷迷糊糊的寶玉,黛玉的種種譏诮,也就不足為奇了。更有一處要緊的地方,則是賈府中奶奶姑娘實在太多,人際關系過于龐雜,便如我這般的旁觀者,亦不能将關系理清,何況黛玉這樣聰明有餘,精明不足的小小女孩?這些為人處事上的技巧,原是需由至親長輩詳加指點的,黛玉孤身一人,無親人教化,行動上容易得罪人,也是沒法兒的事。

林黛玉和薛寶钗關系的發展與演變(少年不知寶黛钗)7

黛玉愛流眼淚,正如蔣和森所論:“你是眼淚的化身,多愁的别名。”她“生來有不足之症”,“五内郁結着一段纏綿不盡之意”,沒有湘雲那健美的身體和那“英豪闊大寬宏量”的樂天氣質。她有兩彎似蹙非蹙的眉,因而寶玉一見便送了她一個表字:“颦颦”。說得更明白就是“病如西子勝三分”:西施美在她的病态,美在她心痛而皺眉的愁容,林黛玉之美也多半是由這個“愁”字而來的。林黛玉先天弱,“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第三回);早晨在潮地裡站一會兒,就覺得腿酸(第三十五回),元宵節鬧了一夜,幾天還沒歇過來,渾身酸疼(第十九回);螃蟹、鹿肉雖愛吃,卻不敢多吃甚至不敢吃,缺乏了人生的一大享受;十幾歲的少女,竟是個“美人燈兒”,風吹吹就壞了(第五十五回)。作品反複強調黛玉的體弱自然有他的道理。“一日藥吊子不離火,”一年四季的多數時光是在病中度過的,這樣的人的身體對外界的敏感自然比别人強烈,不見林黛玉連淡雅的花香也禁不起嗎?(第五十二回)。而這種身體的敏感勢必影響到精神。“衆人都體諒他病中,且素日身體嬌弱,禁不得一絲委屈”(第四十五回)。“多愁”的原因雖不全是“多病”,卻有一大部分是由于多病引起的。少時讀紅樓,每寫至黛玉,常有“冷笑”字樣,沒的讓人看了心裡涼嗖嗖的,感覺極别扭。不過,随着年紀漸長,現在看時,多了一份悲天憫人的心情,便理解了她的個性,何況,她性情的古怪原是身患痼疾所緻,曹雪芹借良醫之口,也算替黛玉說了句公道話。

林黛玉和薛寶钗關系的發展與演變(少年不知寶黛钗)8

黛玉最令人生憐的地方,還在于她與寶钗相比時,所顯出的那一份簡單與清秀。身處“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的大觀園,孤居“盈盈燭淚”、“點點花愁”的潇湘館,面對“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衆人,她不卑不亢,不依不饒,始終按自己的軸心運轉着,就連她養的那隻會學舌的鹦哥也幹幹淨淨、文文雅雅,每當黛玉進門,它便叫道:“雪雁,快掀簾子,姑娘來了。”每當黛玉傷心落淚時,它還會學黛玉的聲音吟詩:“侬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侬知是誰?”惹得黛玉破涕為笑。如此的意境,如此的清純。中秋節裡湘雲見黛玉“對景傷懷”“俯欄垂淚”,便約她到凹晶館聯句,她們面臨着同樣的環境——“天上一輪皓月,池中一輪水月,上下争輝,如置身于晶宮鲛室之内。微風一過,粼粼然池面皺波鋪紋,真令人神清氣淨”,但湘雲想的是“怎得登上船吃酒”,黛玉心内卻是“天生孤癖人皆罕”,活潑的湘雲拾起一片小石子向池中打去,驚得“飛起一個白鶴來,直往藕香榭去了”,于是湘雲吟道:“寒塘渡鶴影”,黛玉接着吟出了“冷月葬花魂”。冷月葬花,是何等的清靈?要不是黛玉,誰能想得出來呢?她沒有太多彎彎繞的東西,雖也“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行一步路”,但至少,不高興的時候她會表現出來,或許言辭犀利了些,不過倒不太難揣度,用不着别人費盡思量地猜測她的心思。

林黛玉和薛寶钗關系的發展與演變(少年不知寶黛钗)9

钗黛二人的關系,頗為有趣,先緊而後松。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寶钗對黛玉的拉攏,這一手做得相當有技巧。借兩句不該出口的詩,寶钗是先恐吓後安慰,再加上一番推心置腹的大道理,把黛玉說得心服口服。寶钗的聰明便在這裡,拿住了你的錯處,既不告狀,也不隐藏,先告訴你,你的錯逃得出别人的眼,卻被我記在心上,然後又賣一個大大的人情,替你兜轉了這事,讓犯錯的人感激不盡。這一點,便是七竅玲珑的黛玉,一時勘不破,就此與她做下一番情誼。

林黛玉和薛寶钗關系的發展與演變(少年不知寶黛钗)10

我相信,為了賈寶玉,钗黛二人應是互有敵意的,但她們的處理方式卻不同。黛玉語帶機鋒,言語尖刻,表面看占盡上風,卻敵不過寶钗的溫柔隐忍,滿腔情意放在暗處,卻以高妙的手法征服對手,讓黛玉直将她認做姐姐。到最後,她二人反顯得比其他人更親,連寶玉都奇怪起來,知道原委後,也對寶钗的大度頗為贊許。如此一來,寶钗不僅借此在寶玉心中地位提升,便在園中一應姐妹間的地位,也拉高了不少。你想,就連出類拔萃,孤傲自賞的黛玉尚對她信服如斯,何況其他人?既黛玉服了她,則大觀園中領袖群芳者,舍寶钗其誰?

林黛玉和薛寶钗關系的發展與演變(少年不知寶黛钗)11

若以戲曲的方式演繹《紅樓夢》,钗黛二人應為正旦,屬于女主角一類,而曹雪芹對她二人的描述,也是不怕輔陳與繁複的,把這二人寫得天上有地下無,極為出色,隻可惜,她們的命運,卻無一例外地可憐(紅樓中女子命運,大多如是,惋惜)。尤其是寶钗,更讓人同情。黛玉那般絕世的才情與容貌,本就不該為世間所有,她與寶玉的情緣,也定格在鏡裡落花,水中冷月,永恒的美麗與缥缈。因此,她的逝去,倒是上蒼對她的憐惜,仙子谪落凡間,最終仍須飄然天上,遠離塵世。而寶钗,空守着偌大的家,長長的後半生,隻能教子,無法相夫,這樣一份孤絕,真如詩中所言的“山中”枯坐,從此後,再無嬌嗔軟語可以相向,紅燭幽窗,獨坐至天亮,無論她怎樣的清心寡欲,也該體會到這裡包含着的寂寞吧。如李纨那般心如槁灰了此殘生,對寶钗來說,的确是清冷了到極處,因此,比起黛玉來,她的結局也更讓人痛惜。

“空對着、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寶玉何幸,被钗黛同時垂青,可歎他福薄,留不住人,也留不住心。與寶钗“舉案齊眉”,卻心系黛玉,“到底意難平”。最終,也隻能與她們塵緣相隔。青埂峰上,離恨天外,這一段若即若離的情事,彼此都将今生前世的宿緣,還的還,了的了。世間一切,不過虛枉而已。

林黛玉和薛寶钗關系的發展與演變(少年不知寶黛钗)12

芙蓉開了,牡丹豔了,一季一季的韶華,一程一程的人生,我們在故事裡尋找自己,又将自己遺落在故事中。《紅樓夢》,牽扯了多少人的心意與追思?故事可以結束,也可以重頭再看,而寶黛钗,還有大觀園一衆紅袖與綠鬓,她們的一生,也在讀者眼中來來回回,走了無數輾轉起落。說到底,誰是誰的看客,誰給誰做評語,你,我,還是寶钗黛玉?或下一世輪回中,另一個讀《紅樓夢》的人?還是前人看得透徹,于是詞雲: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參考文獻:

1.周思源 《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中華書局,2006.1

2.張曼菱 《張曼菱點評紅樓夢》,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