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67年,一個名為趙顼的年輕人走向曆史的前台,成為北宋的第六任皇帝,是為宋神宗。
當時,趙顼隻有20歲,卻從父親手中接下了一副沉重的治國擔子。說其沉重,是因為當時的北宋已早現疲态,更可以說是内憂外患——北宋的統治面臨一系列危機,軍費開支龐大,官僚機構臃腫而政費繁多,加上每年贈送遼和西夏的大量歲币,使北宋财政年年虧空。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公元1065年(北宋治平二年)宋朝财政虧空已達1750餘萬。廣大農民由于豪強兼并、高利貸盤剝和賦稅徭役的加重,屢屢暴動反抗。
年輕的趙顼不得不重新思考老祖宗定下的治國方針,長此以往,國将不國。年輕人有的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所以,上任後,趙顼就想甩開膀子大幹一場。《宋史·神宗紀贊》:"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隐,恤孤獨,養耆老,振匮乏;不治宮室,不事遊覽,勵圖治,将大有為。"
他深信,隻有變法才是緩解危機的唯一辦法。
在趙顼的主導下,另一位著名的曆史人物也被推到北宋的最好權力中心。這個人就是名列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大文學家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學上的成就,咱不多言,隻摘錄幾則他的詩句,重溫下王老師的過人文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元日》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梅花 / 梅》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壬辰寒食》
…… ……
王安石不僅文采飛揚,工作也很出色。慶曆二年(1042年),21歲月的王安石進士及第。神宗即位前,王安石已是北宋官場與文壇上明星級人們,曆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神宗上任的第二年,就将47歲的老王從鄉下調回京城,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王安石上任後,提出當務之急在于改變風俗、确立法度,提議變法,神宗贊同。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由王安石和陳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呂惠卿承擔條例司的日常事務,派遣提舉官四十多人,頒行新法。
第二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内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運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馬法等。此後,又頒布改革科舉制度法令,廢除詩賦詞章取士的舊制,恢複以《春秋》,三傳明經取士。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借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這本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然而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法令頒行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就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及鬥争。但是,因為有了最高領導的支持,王安石的變法得以強硬推行。
熙甯四年(1071年),開封百姓為逃避保甲,出現自斷手腕現象,知府韓維報告朝廷,王安石認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争議紛紛,百姓更容易受到蠱惑。神宗認為應聽取百姓之言。但此事最後不了了之。
然而,事不遂人願,越改麻煩越多。從熙甯六年秋開始,天下大旱,10個月滴雨未下,麥苗焦枯,神宗成天眉頭緊鎖。農曆四月這天上朝回來,忽然内侍來報,一個叫鄭俠的小官,繪了一幅《流民圖》進呈皇帝,還附了一道奏疏,大意是說他負責看守安上門,每天在城門上看到為變法所苦的貧民扶攜塞道,質妻鬻子,斬桑拆屋。于是将這些圖景繪下來請皇帝聖覽。
這個當年曾與王安石很談得來的鄭俠還說圖中所繪,均屬實情,請神宗觀其圖,罷廢害民之法,“延萬姓垂死之命。十日不雨,乞斬臣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
《續資治通鑒》記載:神宗接下了這份鄭俠不惜以被治死罪的方式而密呈上來的《流民圖》,袖以入内,反複觀看,面色凝重。四月初六,皇帝在度過一個不眠之夜後,下诏暫停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八項新法。據說,诏下,天降大雨,旱情解。
同年四月,慈聖和宣仁兩位太後亦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宋神宗對變法也産生了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改任觀文殿大學士、知江甯府,從禮部侍郎超九轉而為吏部尚書。
熙甯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王安石複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變法派内部分裂嚴重,新法很難繼續推行下去。
次年,王安石多次托病請求離職,十月辭去宰相,外調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甯府。次年,改任集禧觀使,,封舒國公。元豐二年(1079年),再次被任命為左仆射、觀文殿大學士,改封荊國公。
神宗在治内的同時,也非常關注宋朝的邊事。他一反宋朝自真宗以來對遼與西夏的妥協退讓,以強硬的态度對付虎視眈眈的鄰邦,并立志要統一中國。他在位期間,親自主持了兩次大的軍事行動,一次是對交趾的反擊戰,一次是對西夏的讨伐。
神宗對西夏用兵,卻很不順利。公元1082年(北宋元豐五年),神宗在銀、夏交界修築永樂城來屯軍,想要困住興州的西夏軍。不料西夏出動了30多萬大軍圍城,永樂城失陷,宋軍将校傷亡200多人,損失民夫工匠20多萬。戰報傳至汴京,神宗臨朝恸哭。他從此也失去了鬥志,繼續維持着原來對西夏的納貢和議。
西夏戰事的慘敗,讓趙顼受到沉重的打擊,一病不起。趙顼一生都在追尋自己的理想,他希望重建強盛的國家,再造漢唐盛世。當這些夢想破滅之時,趙項也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同年年三月,年僅38歲的神宗趙顼帶着深深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趙顼死後,他九歲的兒子趙煦繼位,是為宋哲宗。宋神宗與王安石耗盡心血的新法,在他死後不久,就被他的母親高太後暫時廢除。不過,哲宗親政後又陸續恢複,很多措施一直到南宋仍在繼續執行。
神宗死後一年,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也病逝,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傅。
變法失敗後四十一年,北宋滅亡(1127)。
王安石的變法對于增加國家收入,有着積極的作用,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得以緩解,北宋熙甯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複河(甘肅臨夏)、岷(今甘肅岷縣)等五州的作戰。宋軍收複5州,拓地2000餘裡,受撫羌族30萬帳,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
盡管後人對熙甯新法的評價非常兩極,但無庸質疑,新法的推行效果遠不如王安石預想。新法的實行雖然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财政收入和耕地面積,但是卻增加了平民的負擔。熙甯新法在軍事上的改革也隻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軍隊戰鬥力無明顯改善。加上王安石操之過急,将需要很長時間社會演進才能完成的十餘項改革在短短數年内全盤推行,使變法陷入了欲速則不達的困境。而且,新法實施到了後期,條文與執行效果相差越來越大,一些措施從利民變成擾民。新法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也是最後失去民心的原因,變法派中如呂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人品相當有争議的人物。有的更被視為小人。
應該說,王安石的變法政策無一不從良好願望出發,隻是在執行中出了許多問題,最終導緻變法失敗。比如“青苗法”,本意上就是充分考慮到農民的利益的,而且,他在鄞縣做官時試驗過,“貸谷于民,立息以償”,效果不錯。然而當他将此法推向全國,同比例放大,卻南轅而北轍了。不識字的鄉農們去申請青苗法的貸款,要經過以下程序:為了填寫申請書,就要花錢請書吏;再拿到衙門去申請,碰到貪官污吏,中間不知要花多少打點費,而且貸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寫,農民都不識字呀。據史書記載,雖然變法規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經過中間貪官污吏的層層盤剝,最後貸款農民要返還的實際利息,竟達到原先設定的35倍,比高利貸還要高許多。于是逼得農民甯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貸,也不敢向政府貸款。“利民之政”變成了“擾民之舉”。
即使有再好的政策,也得要有人去認真落實,再好的經,就怕遇到的盡是歪嘴和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