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6月8日電(記者駱學峰)位于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路羅鎮英談村,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現有保存完好的67處古宅,帶有鮮明的明清時期太行建築風格。近年來,當地将美麗鄉村建設與古村落保護相結合,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古村落進行科學修複,并依托當地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發展古村落民俗旅遊業,有效帶動了全村發展。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路羅鎮英談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駱學峰攝)
英談村地處太行山深處,村内多為明清時期建築,67處院落依山就勢,全是石頭壘成,這些紅石民居層層疊疊、參差錯落,自成特色,是研究明清冀南地區風土人情的重要曆史遺存。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路羅鎮英談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駱學峰攝)
由于傳統村落保存完好,吸引了衆多學校和藝術工作室把英談村作為寫生實踐學習基地。進入夏季,到英談村采風寫生的人員和團體絡繹不絕,圍繞傳統村落、山水風光、鄉村人物等主題開展創作,感受這裡獨特的鄉愁文化。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路羅鎮英談村。(新華社記者駱學峰攝)
600年古村落保存完好,并不是一蹴而就,在保護和發展的過程中,英談村經曆過猶豫和徘徊。英談村黨支部書記路志勇說,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英談村将美麗鄉村建設與古村落保護相結合,持續加大對古寨的保護力度。
遊人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路羅鎮英談村參觀遊覽。(新華社記者駱學峰攝)
在專家的指導下,本着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曆史建築進行維修,對不協調建築進行整治和拆除,逐步完善基礎設施。穿村而過的河道被清理幹淨,小橋流水成為村裡的一道風景線;擺放在路旁的石槽,種上花草别有一番味道;石碾、石臼、石磨收拾出來,成為遊客體驗山村生活的項目……
改造提升後的英談村幹淨整潔而又自然質樸,古建築風貌得到保護,一批批山外的遊客到村裡參觀遊玩,村民通過開辦農家樂、林果種植、手工編織、銷售特色商品吃上了“旅遊飯”。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路羅鎮英談村。(新華社記者駱學峰攝)
英談村有一姓三支四堂之說,村民95%以上都姓路,路姓有三支,三支分設為德和堂、中和堂、汝霖堂、貴和堂,并存有完整的家譜。英談村德和堂後人路書玲告訴記者,自己家族有記載的曆史620多年,祖上在外經商緻富後,又回到英談村用當地特産的淺水沉積岩建成了這些石頭宅院。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路羅鎮英談村。(新華社記者駱學峰攝)
“村裡的建築好多都體現了祖上的處世哲學,寨牆内牆的石頭邊緣都有三分是向内凹的,而外牆都是平的,這是告誡後人做人做事都要禮讓三分;門檻外也留有一部分空隙,這是祖上告誡後人做事要留有餘地。”路書玲說。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路羅鎮英談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駱學峰攝)
一姓三支四堂的曆史和故事,在村内代代相傳,有艱苦創業的精神,有和諧文化的體現,也有古人的人生哲學。了解了這些故事以後,路書玲就漸漸地着了迷,開始研究家族文化,“我們家族的根在這裡,家族的處世哲學也融入了這些老房子裡,每一個角落都蘊含着文化和故事。”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路羅鎮英談村。(新華社記者駱學峰攝)
“給遊客當導遊,遊覽一圈下來能收入20元,講着故事就有了收入。”1980年出生的彭書鳳可以稱得上村裡的“明星導遊”,對村裡的一屋一瓦一石一窗如數家珍,村裡的曆史故事張口就來。村裡的年輕人都把她當老師,争相學習村裡的曆史文化和故事。如今,英談村的專職導遊有十幾人,到旅遊旺季忙不過來,農家樂老闆也兼職當導遊。
遊人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路羅鎮英談村參觀遊覽。(新華社記者駱學峰攝)
遊客進村,山村的山貨成了遊客購買的“香饽饽”。柿餅、闆栗、核桃等農産品,手工制作的蒲墩、提籃、布鞋等等,就連山場上闆栗樹栗花也收集起來編織成栗花蚊香,變成了特色商品。今年70歲的曹改秀,擅長手工制作布鞋和用玉米皮編織各種小玩意,自己的老手藝如今又有了新市場。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區路羅鎮英談村。(新華社記者駱學峰攝)
“下一步我們計劃開發高端民宿,吸引更多遊客從走進來到留下來,還要請專家幫村裡設計長遠的保護和發展規劃,讓古村落在保護中傳承發展。”路志勇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