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55歲的王興軍,任職于印江自治縣朗溪鎮中心完小。自1985年參加工作以來,他以“學高為師、德高為範”要求自己,以“學海無涯,教無止境”勉勵自己,用心呵護學生,用情關愛留守兒童,用愛傾注教育事業。他敬業樸實、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的光和熱,赢得家長、學生、同事的稱贊……王興軍三十五年的教書生涯,用心、用情、用功點亮學生心靈,被評為市級“優秀教師”、市級“兼職督學”“少年宮優秀輔導員”。
一門心思:為了學生可以“不要命”
1985年,王興軍師範畢業。他所執教的第一所學校朗溪鎮坪柳小學,因為家離學校遠,所以他便以校為家。每天放晚飯學後,對有的孩子進行個别輔導,直到班上每一個學生都離校後才回寝室做飯。晚上,他深鑽教材,精心備課,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讓孩子們學得輕松,學得紮實。周末,他不畏山高路遠,深入到學生家庭中,了解學生的情況,與家長交流教育思想,為差生補課。
1988年春季開學初期,王興軍得了急性闌尾炎,持續伴陣發性加劇的右下腹痛、惡心、嘔吐,考慮到一旦請假,學校當時沒有多餘教師代課,他選擇周六到縣醫院做手術,可以少耽誤兩天。手術後第5天,他思考着在病床上躺着,将直接影響到畢業班孩子們的學習。他堅持要出院。醫生提醒說:“提前出院有化膿的危險,可能會危及生命”。因為他的堅持,最終醫生隻能和王興軍簽無責任條約,讓他自願離院,并告誡他少動,準時到鎮衛生院換藥。出院後,他每天比平時早起床一個小時,蹒跚而痛苦地冒着冷汗到學校上課,同時,利用周末給孩子們補課,将耽誤的課程補上,然而,他的“拼命”緻使傷口發炎。最終吃了半月的消炎藥、打針,病情才慢慢好轉。
學生們心存感恩,并從王興軍老師忘我的精神上找到了動力,學得很起勁。那年,在全縣畢業統考中,他任教的班級數學科人均分為82.3分,合格率為百分之百,與本校同年級的其他班級相比,這個班級的學生統考人均分超出近二十分,名列全縣第一,創造了該校曆年畢業統考成績的新紀錄。
一片慈心:當好10年的“洗腳”老師
王興軍很注重孩子們的習慣養成,2008年,他所執教的朗溪小學,住校的留守兒童人數過半,大多數學生缺乏父母的關愛,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有的小孩不會擦屁股、洗腳,女生不會梳頭,剛開始,查看低年級留守兒童就寝情況,簡直是臭氣熏天。有尿床的,有幾天沒洗腳上床的,有雞蛋吃不完偷偷放進褲兜到廁所丢掉,而褲兜還殘留蛋粉。“尿床的可以給他們換,吃不完的蛋可以教育兩人分了吃,但洗腳雖然是小事,這涉及個人衛生習慣的養成。”王興軍把腳盆打上溫熱的水,把年齡小的學生安排坐成一排,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慈愛地将他們褲腳挽高,一個個地給他們洗腳,并告知要注意個人衛生。到二三年級,小孩們已逐漸養成睡覺前洗腳、洗臉、刷牙的習慣。家長們談起王興軍老師,無不誇贊,“王老師對待崽崽些,沒有二話說,真是好得不得了!”
在王興軍的推動下,學校專門設立了學生鞋櫃,專門存放編号的幹淨拖鞋,讓孩子們洗腳後穿着到寝室。
一片恒心:深鑽素質促學生全面發展
王興軍總是要求自己,向更高、更好、更出色奮進。當别人休閑、娛樂時,他卻在“充電”,他大膽探索适合本班學生實際的素質教學方法,及時收集、整理教學過程中的成功經驗。課堂上,他因材施教、幽默風趣,課堂生動,為了找差距,補短闆,積極參加市、縣、鎮組織的優質課、實驗課競賽,常在朗溪鎮為教師上觀摩課、示範課,舉辦素質教育專題講座。他積極主持教育科學研究,承擔素質教育研讨課,認真鑽研教學方法,撰寫的50篇教學論文在省級、地、縣級刊物上發表,設計的優質教案以及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獲國家級、省級、市級獎10餘次。同時,為了做好“傳幫帶”工作,他主持創辦了校刊——《校本教研專刊》,為教師創建了一個學習、交流、展示的平台。
同時,通過自費外出學習,多才多能的王興軍,又引領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推動學校成立了二胡班級、古筝班級、鑼鼓班級、金錢竿班級等,最後形成一班一個亮點,一班一個特色的“一班一特”。五(2)班選送的節目《橘鄉情韻》,在2015年9月舉行的貴州省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學校現場會彙報演出中,獲得“一等獎”。同時王興軍還引進我國首個中醫導引學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古本易筋十二式導引法教學生練習,促進青少年體格發育,強筋壯骨。朗溪小學被上海陶唐導引文化發展基金會評為“優秀非遺傳習點”。
一份付出一份收獲,王興軍被市委、市人民政府評為“優秀教師”“銅仁市政府兼職督學”,被銅市文明辦、市教育局評為鄉村學校少年宮“優秀輔導員”,多次被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優秀教師”。(通訊員 任敬偉)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