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豬年隻有354天,為什麼?很多人一臉懵,感覺自己的時間被誰偷走了一樣。而接下來的2020年卻有384天,這,到底是誰給了2020那麼多個日子?
微博熱議話題
其實,這事兒一點都不值得驚訝,因為,我們過去所過的那些年份裡,一年隻有354個日子的年份比比皆是。比如,還沒過完的2018年,也隻有354天啊,而後面的2021年,同樣也是354天。
2018年也才354天
咱們首先了解一個基礎事實,這個相差較大的天數,是按農曆來的,因為我們所謂的大年三十,正月初一(春節),這樣的完整一年,都是農曆的曆法。
事實上,原始陰曆的一年,本來也就354~355天。
陰曆的一年有多少天,最先是看月圓制定的,早在漢武帝時,天文家們就觀測到,每29天半(約為29.53),月亮圓一次,而半天不好計算,所以,陰曆曆法就把月份平均分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加起來的數字也就是354~355天。這是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現在通過各種科技手段,已經有了更精确的數字,一年時間為354.3671天。
月亮和地球一起轉
國際通行的陽曆,每一年有多少日子,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而計算的,精确的為365.2422天,被我們現在劃分為365~366天/年。
地球繞太陽轉
這樣算下來,陽曆比陰曆多了10.875日,也就是說,如果陰曆完全不考慮太陽和地球的關系,不考慮太陽照射的時間,完全丢棄陽曆算法各顧各的,那麼,3年後,陰曆就會比陽曆少了30多個日子。陰曆的日子越過越少,而太陽還是每天按自己的規則運動,漸漸的,按陰曆過日子的人就會發現,月份和季節也就對不上了,于是寒暑颠倒,時間錯亂,臘月的時節,溫度38℃大街上到處都是穿裙子,吃冰棒的人。
而即使古代考慮到農時節氣的關系,選擇置閏——也就是在需要加日子的年份,多加一個月填補——在曆法數字不精确的情況下,時間久了,微小的差率也會越走越遠。
舉個栗子。
中國第一次改革曆法,去掉《颛顼曆》,設立《太初曆》,是在西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時,人們發現《颛顼曆》的十月為一年開始,已經不适行,于是由天文學家們集體測算,算出以正月為一年的開始,一個月是29.53天。再采取19置7閏的方法,在當時已經是最精準的了。
《太初曆》
但,古代的曆法精準度,按他們自己所測算出來的,也是“三百年鬥曆改憲”,一個曆法頂多維持300年,300年後再不重新測算,等和地球繞太陽運動的時間差逐漸放大,日子就會全部混亂。
而實際上,他們還高估了自己的精确度,比如,《太初曆》到了一百多年後的東漢時,日子就不聽安排了……
光武帝時,已經有人發現日子不對,但是光武帝真心懶,每次拒絕做事的唯一借口就是:咱們天下初定,來不及算這些,這些任務,交給下一代人整吧。(算曆法是,收複西域也是,都被無視了)
打天下好累,不想幹活
于是,光武帝過去了,兒子漢明帝的時候,官方的曆法已經是個笑話了,推測要發生月食的日子,沒有一次發生過。
再到漢章帝時,亂得就更過分了。
“官漏刻率九日增減一刻,不與天相應,或時差至二刻半……”
漏刻的時間和太陽的照射地球的時間完全對不上,明明看太陽是中午11點,而漏刻上記述的時間,可能隻有早上8~9點。于是,大家的日子全亂了套,皇帝想問時辰,底下人對答得晝夜都不對。
“章帝知其謬錯,以問史官,雖知不合,而不能易。”漢章帝問史官們,大家也很尴尬,都知道不對,可沒有人能算出更精準的曆法。
整個東漢王朝被這些“異象”整得人心不安,漢章帝甚至吓得以為上天要懲罰自己,為此,下了好幾個檢讨自己不行的诏書,“朕以不德,奉承大業,夙夜祗畏,不敢荒甯”“予末小子,托在于數終,曷以續興,崇弘祖宗,拯濟元元?”大略意思是,我這個人真不行呀,雖然我很小心,但到我當皇帝的時候,曆法都不對了,我憑什麼能當皇帝,保護和拯救百姓啊?
在我們看來,曆法沒算對,漢章帝緊張得以為是自己不夠資格做皇帝,實在是好笑,但在古代,特别是在天人合一的概念裡,地上的人做得好,上天就會如你所願,觀測天象、推測曆法這樣的事,天也會如約而至。隻有當地上的人德行不夠,做事有錯,上天才讓你搞什麼錯什麼,算是降下旨意警醒。——章帝能不吓得自貶嗎?
最後,漢章帝把太史和天文學家們紛紛被叫出來開集體會,讨論到底如何糾正和制定律法。最終确定了一個仍有問題的《四分曆》勉強用着,繼續維持一段日子。等于把鍋繼續丢給後來人。
好了,言歸正傳。我們的陰曆,早先是為了農事生産而設置的,和二十四節氣配合,所以,在沒有接觸公曆之前,中國的先民就設置出了一套置閏的辦法,以農事和寒暑季節為基礎,用增加一個閏月的方法,維持住一至三月是春天,四至六月是夏天,七至九月是秋天,十至臘月是冬天的準則。
這種季節劃定,早在中國的春秋時期就是如此。《春秋經》中随處可見,如:
元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冬十月,伯姬歸于紀。
這四處就可以證明,當時一年四季的劃分準則,和咱們現在的陰曆一樣。
再後來,陰曆結合了太陽和地球之間不得不說的運動關系,(實際上已經該叫“陰陽曆”了)在清朝時期,湯若望等人參與修訂,和陽曆的差額基本已經很小了。
湯若望
最後總結一下,其實咱們每個陰曆年,如果不置閏增加一個月,一年隻有354天的幾率,是非常常見的。置閏後,一年則變成384天,也是普遍情況。如果哪年遇到一年385天,那才是相對少見,值得咋呼一下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