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我們迎來了冬天的第一個節氣
“立冬”!
立冬之後,冷空氣活動開始頻繁
每次冷空氣到來都會出現一次明顯的
降溫、大風和雨雪天氣
而後又轉晴,并逐漸轉暖回升
形成“三日寒、四日暖”寒暖交替的變化
氣象學上,
人們将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溫低于10攝氏度
作為冬季開始的标準。
結合目前的天氣情況來看,
遼甯進入真正的冬天,還有些時日。
進入立冬節氣後
冷空氣一波比一波強
明後兩天(周日和下周一)
雖然室外陽光普照
但由于冷空氣加強
最高氣溫繼續下滑到個位數
6℃上下
(是今天的一半有餘)
最低氣溫更是低到-7℃
外加偏北風的輸送
室外體感妥妥的冷嗖嗖
藍色看着就很高冷
東北“寒冷女神”這一塊
氣質總是拿捏的死死的
未來一周天氣預報
溫馨提示
1.周日有外出的朋友,最好搭配一件防風保暖的外套。
2.早午溫差達到10℃以上,要注意清晨的保暖。
3.下周一早晨,上班族、上學族、騎車族一定要穿戴保暖,圍巾、帽子和手套可以出來“打工”啦~
在東北,
這麼重要的日子,
不該吃頓餃子慶祝一下嗎?
東北人真的什麼節日都吃餃子嗎?
還真是。
東北有句話怎麼說的來着,
好吃不如餃子,
嗯......坐着不如倒着。
不信你細品
頭伏吃餃子
立秋吃餃子
立冬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
是個節就要吃餃子
過年那一個月裡更是隔三差五就得吃餃子
出遠門前也要吃餃子
而且,
沈陽成功申報中國餃子文化起源地!
嚴重懷疑,
每個東北人血液裡流的都是餃子湯。
不過大冷天的,
吃上一盤熱乎乎的餃子,
再喝碗餃子湯溜溜縫,
東北人好這口不是沒有理由的!
為什麼要吃餃子?
立冬後,就意味着這一年的冬季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人類沒有冬眠這個說法,但卻有“立冬補冬”的習慣。
用來“補冬”的食物,一般熱量比較高,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進補的功效。有的地方,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
在北方,立冬少不了要吃一頓餃子。餃子餡可以有白菜等不同選擇。“那時候覺得冬天特别冷,吃上一碗餃子,蘸着蒜泥或者醋,再來一碗餃子湯,感覺又暖和又好吃。”
據說,冬天人的耳朵容易凍傷,名醫張仲景曾把藥材用面皮包了給病人吃,治療凍傷,吃餃子是為了紀念他。餃子和“交子”讀音很像,立冬意味着秋冬季節之交,所以要吃餃子。
回憶:儲存大白菜,準備過冬
立冬是“四時八節”之一,也有不少有趣習俗。如今,忙碌的人們雖然沒有太多時間遵循以前的習俗度過立冬,但也多多少少都有着自己的溫馨回憶。
立冬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提醒:寒冷的冬天來了,要做好過冬準備。
陳岩在北京一家企業工作多年。她說,小時候到了立冬前後,家裡總要儲存一些大白菜,父親騎着自行車,把它們運回來,整整齊齊碼好。
在那些有關立冬的記憶中,“吃”也占據了一定位置。陳岩總能記得,冬天的空氣裡時常飄着糖炒栗子和烤地瓜的香氣,還有糖葫蘆和凍柿子,都是兒時很喜歡的美味。
“冬天蔬菜少,但我媽是那種想方設法換着花樣做飯的人,有限的條件也要做到最好的口味。”在她的印象裡,冬天并不單調。
對長大後離家去外地工作的人來說,小時候家裡的一頓飯,或許就是一份很溫暖的回憶。
立冬要“補冬”
其實,在古人的認知中,立冬具有時間節點般的意義。
立冬這一天,在古代,皇帝會有迎冬之禮。據說,這一禮儀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比如《呂氏春秋》中就有相關記載。
秋收冬藏,一年的辛勞有了結果。許多立冬的習俗都在提醒着人們,經曆了秋天的豐收,冬天也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時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未來的興旺吉祥。
“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正是進行食補,為抵禦嚴寒補充元氣的好時候。有的地方把立冬稱為“養冬”,就是補養身體的意思;又或者,有的地方要炖豬蹄吃,據說可以防止冬季手腳凍傷。
時序交替、四季輪回。
立冬來臨,忙碌之餘,
也不妨偶爾讓生活節奏适當慢下來,
享受靜谧的冬日時光。
海報設計 夏爽
今天,你吃餃子了嗎?
你最喜歡吃什麼餡的餃子?
—THE END —
MORE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沈陽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