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老年人因為年齡的增長,會造成肝氣不足,腎氣不足。影響到了身體健康,而且還會造成身體虛弱,平時大家需要注意這種情況的出現,而且要注意調節方式,避免造成骨折,那麼,老年人出現骨折如何避免尿失禁。
第一招:艾灸腹部穴位。中醫認為,腎主水與二陰的開阖,膀胱為洲都之官,主氣化利水濕。若老人尿意頻頻,夜尿增多,漏尿甚至遺尿,則多為肺脾腎陽虛,肺氣虛則氣不歸根,脾虛則中氣下陷,腎陽虛則命門火衰,下元不固,膀胱氣化功能不足,故小便不爽,尿有餘瀝。尤其是冬季卧床老人,夜尿頻頻影響休息和睡眠,還容易導緻老人着涼感冒。以艾條懸灸,或以艾柱隔姜、隔鹽、隔附子餅灸腹部穴位,如神阙(肚臍眼)、關元、氣海等。神阙是補腎助陽,調理脾胃的強壯穴,關元、氣海也是護腎要穴。通過懸灸或隔物灸,可使艾灸的熱力透過臍腹穴位達到腎髒,溫腎助陽,固元止澀。
第二招:攝谷道鍛煉盆底肌肉。無論尿急難以自控,還是咳嗽、大笑等引起壓力性尿失禁,都與盆底的肌肉松弛,尿道口的控制能力減弱有關。因此,醫護人員可指導老人練習古老的攝谷道,以鍛煉盆底肌肉。攝谷道是唐代藥王孫思邈提出的一種養生大法,實際上是一種提肛練習法,相傳這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喜歡練習的養生功。攝谷道動作簡單,吸氣時,将從肛門至尿道口的肌肉逐步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松。老人常練攝谷道可防治尿頻尿急尿失禁,無論是平時看電視或坐車等都可一天多次地練習。
除了退行性變引起的尿頻外,很多疾病均可導緻老人尿頻、尿急,如老年人抵抗力下降,尤其是老年女性,随着雌激素的減少可引起泌尿道感染而出現尿頻、尿急的症狀。此外,糖尿病、泌尿道結石以及老年男性的前列腺增生等,也是老年尿頻的常見原因。在堅持中醫外治法外,老年人還應積極治療引起尿頻的原發病。
平時大家需要注意調理方式,而且要注意保健,有效地進行調養。而且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護理方式,合理的進行飲食,并且,也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思想,有效進行調理身體,避免造成更多困擾,并且在日常生活當中,也要注意自身的保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