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救急和養生,中醫兩法寶

救急和養生,中醫兩法寶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01 10:06:25

  對于中醫,有人笃信其有着西醫不可比拟的優勢,也有人不屑地斥其不靠譜。在多年從事中醫的院長們眼中,中醫學包含着很多優秀的理論和技術,隻是因為缺少與現代科技的融合,才使其發展受阻,甚至引發偏見。為此,本版特開設中醫院院長訪談欄目,請他們從一個管理者的角度,發表關于當前中醫藥發展的見解。

  治急症比治慢病更有經驗

  中醫作為一門醫學,從最初的産生到學術理論的成熟,再到近千年來的發展,基本都是圍繞急診和急重症而來的。認為中醫隻能治慢病、談養生,其實是一種誤解。

  劉清泉指出,慢郎中的慢更側重強調急病慢治,無論多急的病都要有序處理。事實上,中醫治急症比治慢病更有經驗。醫學的産生源于人們的基本需求,中醫也不例外。過去人們找大夫的原因隻有兩個:一是出現了急症、重症,可能會要命;二是疾病産生的痛苦讓人難以忍受而求醫。可以說,中醫自古就是從治療急重症發展起來的。劉清泉說。

  從一些中醫著作的名字,也不難看出中醫擅長治急症的特色。中醫古籍《傷寒雜病論》主要圍繞傷寒論治,傷寒屬于典型的急重症,古代甚至用走馬看傷寒形容其發病之急孫思邈的《千金方》全名《備急千金方》,備急二字顯然是在強調急診急症;青蒿素的成功提取最初也是受到一部名為《肘後備急方》著作内容的啟發。這本書很小,可以放進古人寬大的袖子,以備随時拿出來看,故名肘後備急。它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國醫學界的第一本急診手冊。劉清泉說。

  中醫治急症多見于腦血管病導緻的偏癱、昏迷,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骨折等外傷。特别是中醫的骨折整複,不用開刀,複位後夾闆固定就行。這種快速、簡便的治療方法曾在汶川地震等災難性救援中顯現出優勢。劉清泉不無遺憾地說:這是中醫獨創的東西,花錢少,療效好,但目前逐漸被人們遺忘了,以至于很多中醫都不會這個技術了。

  中醫擅治急症還體現在一些家庭治療中。比如,吃過多生冷寒涼的食物導緻胃痛,可以通過按壓相關穴位止痛;出現輕度嘔吐、頭暈,也都有相應的緩解穴位;感冒發燒時可以用蔥白、姜、棗熬湯喝緩解症狀。所有這些都是中醫治療一般家庭急症的典型體現。不過,劉清泉強調,如果得了重病,應當盡快去醫院就診,不可在家亂治。

  養生其實很簡單

  如果說治療急重症是中醫的第一大法寶,那麼它的另一個法寶就是養生。中醫的核心是治病,通過治病,大夫可以知道病從何處來,進而衍生出如何預防;明白了某種疾病是什麼導緻的,就會考慮如何阻斷源頭。劉清泉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中醫養生與現代醫學的預防體系是相通的。

  養生,中醫會,西醫也會。比如,英美等國沒有中醫學,但他們一樣可以養生,一樣可以延年益壽,活到100歲。養生無所謂中醫或西醫,其本質都是尊重生命規律去做一些事。劉清泉說,養生方法其實很簡單,如果刻意把它神秘化、玄化,說輕了是不負責任,說重了就是良心問題。要我說,一日三餐吃均衡,勞逸結合睡好覺,順應四時,調适寒熱溫涼,做到這些就是養生。

  然而,随着養生節目的日漸火爆,僞大師言論一直不曾間斷,從幾年前的生吃茄子,到後來的生吃泥鳅等,花樣百出。劉清泉說,養生謬論頻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醫體系缺少規矩,無從規範。很多人沒當過大夫,不會治病,卻也頂着中醫的帽子出來講養生,其可信度可想而知。對老百姓來說,判斷一個養生觀點對不對的最直接方法就是看專家的從醫經曆,如果這個專家沒有在任何一家三甲醫院或正規的醫療機構工作過,那就千萬要小心這個專家的真僞性了。

  在劉清泉看來,好的健康類節目應緻力于傳播醫學基本知識和基本素養,畢竟,電視、網絡節目不是用來看病的。我倒是建議,教大家練練瑜伽、太極拳、八段錦,這才應該是普及性相對更高的養生節目。

  中醫有醫患溝通的先天優勢

  在醫患矛盾激化的今天,大部分中醫卻能遠離風暴中心,實非偶然。劉清泉說,中醫的診療行為和習慣對加強醫患溝通、緩解醫患矛盾是非常有效的。

  首先,中醫有獨特的問診習慣,醫生會仔細詢問每位患者的基本發病狀況。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的既定程序,能夠實現醫患之間的深度溝通;其次,中醫号脈的動作能讓人産生親切感,有助于打消患者的疑慮,建立醫患信任。中醫藥院校還有專門教大夫如何跟患者溝通的課程。實際上,隻要你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師,就等于已經掌握了醫患溝通的技巧。這可以算是中醫的先天優勢了。

  除加強溝通外,劉清泉認為,正視醫生和病人間的不對等關系,也有助于消除醫患矛盾。醫生的職業道德讓他們盡力把患者治好,而且會因為患者以生命相托付而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和認真。病人要做的就是信任自己的醫生,而不是非要弄清大夫為什麼這樣做,患者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咨詢醫生沒什麼不對,但根據網絡查詢的結果給自己診病,想當然地要求醫生應該怎麼做,或質疑醫生的判斷,這就有問題了。很多時候,醫生尚且不能自治,更何況不懂醫的病人呢?

  《黃帝内經》講,病為本,工為标,标本不得,邪氣不服,這一道理用在醫患關系上也頗為合适。說到底,醫生與患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醫患不應相互為敵。現在醫患對立狀況的形成,一定程度上說明目前我們的就診理念出了問題。劉清泉認為,在糾正就醫理念方面,媒體應做出更多努力,給公衆正确的引導。

  中醫隻有與現代科技相融合,才會有發展

  必須承認,目前中醫學正在丢掉很多原來的優勢。劉清泉說,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中醫自己沒有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沒有積極主動地與現代科技相融合。

  中醫與現代科技有一些不相容納的地方。比如中醫學産生的背景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西醫的背景是科技文化。自五四運動後,近代中國的文化背景就在向科技轉化,這使得人們對整個中醫學術體系的認識都發生了改變,很多中醫知識慢慢被弱化,老百姓對中醫的誤解由此逐漸産生,而同時,人們對西醫的接受程度在漸漸增強。

  劉清泉認為,雖然中醫學與現代科技有不相容之處,但兩者之間不該是相互排斥的。說到底,科技知識是一種手段和工具,本身是沒有屬性的,誰能用起來就是誰的。然而近百年來,在科技極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中醫卻選擇排斥絕大部分現代技術,于是造成了中醫的被弱化、被遺忘。相反,如果中醫能夠主動介入現代科技,一定能煥發出新的生機。屠呦呦教授此次獲得諾貝爾獎,正是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機融合的光輝典範。因為有中醫理論做基礎,人們才知道青蒿這樣 一把草可以用于治療瘧疾,而現代科技則幫助證明了為什麼青蒿能夠起到這樣的療效。

  标準化将是今後中醫發展的一個必然進程,但這種标準化不一定要與現代科學的标準化一模一樣。劉清泉說,我們需要制定中醫自己的标準化,在一個大的标準範圍内去規範它。行方自圓,有了規矩才成方圓,這才是中醫的标準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