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松
2011年一個陽光正好的春天,在北京與河北交界處的一個山區,隐約可以看到廣袤的農地上有幾個攢動的人影。
這片田原本是荒地,一共有2500畝。春耕的日子,田地的主人帶着他手下招攬的工人,忙着播種施肥,不可開交。
偶爾到了休息的時候,工人們席地而坐,狠狠地喝下一口水,汗水在陽光下閃爍着光芒。
而這片地的主人是年已五旬的王青松,自從徹底隐居深山以來,這樣的日子他過了11年了。
不要看如今的他一副皮膚黝黑、衣着随意的大老粗模樣,事實上王青松是本科、研究生都畢業于北大的頂尖優等生。
隻是自從一門心思隐居之後,他的眼裡早已忘記那些塵世中的功名利祿,隻想與妻兒過着歸隐田居的生活。
王青松一家人
每天一早起來,王青松洗洗漱漱之後,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既要指揮工人幹農活,自己也要下田。
王青松信仰的是綠色無污染的自然生活方式,在他的農地裡,不允許出現農藥或化肥。
對于他而言,這是自己遠離世俗煩污的一片淨土,不允許任何人玷污。
王青松的兒子王小宇已經7歲了,他就出生在這片土地,在大自然的饋贈下,長得結實又調皮,每天到處瘋跑。
他從三歲起就學會了放羊,說起他的這件工作,小宇不僅沒有不耐煩,大大的眼睛裡亮晶晶的,全是興奮。
在他看來,自己是這群山羊的“司令”、“一軍之長”,而100多隻山羊都聽命于他的。
王青松
在這個年幼但勇猛的孩子眼裡,每次放羊都是一場别開生面的戰争,而他會把羊群分為兩部分,讓它們争鬥,他在一旁做指揮。
樸實自然但無憂無慮的童年,正是王青松所渴望看到的。
他能夠在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堅守那麼多年,對于兒子成長的考慮也是一方面。
在他看來一個優秀的孩子不僅是飽讀詩書的,也要有一個健壯的身體和一顆不被束縛的心。
王青松對于這一切應該是再熟悉不過了,他本人就是出生農村。
但是與普通的農村娃不同的是,上天厚待他,給了王青松一個極其聰明的大腦。
王青松
年紀小小的他就已經表現出過目不忘的本領,這讓他在同齡人中很快脫穎而出。
因為他不可多得的頭腦,後來王青松加入了河南信陽的機要局。正值年少的他,一天就可以準确記憶500個電話号碼。
之後更是一路披荊斬棘,在高考恢複後拔得頭籌,一舉考入北京大學國政系。
順利本科畢業後,王青松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不過為了好就業,這次他選擇了攻讀法律系。
從童年表現出的聰慧過人開始,他的人生就像開了挂一樣,一路平步青雲。研究生畢業後,也沒有什麼阻撓的就留在北大任教了。
北京大學
這些别人可望不可即的地位和名譽,于他,隻不過動動指頭的事情,好像他生來就是天之驕子,注定是光芒四射的。
學業、事業一帆風順,就連愛情似乎也早就由上天安排好。
王青松從小就練過武,再加之他還酷愛莊老之學,于是在養生熱刮起的80年代,王青松在領導的同意下,開設了養生這一門課。
頓時間,向他求學的如過江之鲫,每人10塊的收費不僅讓王青松大賺一筆,而且還令他吸引了一個年輕女孩的目光。
張梅本來隻是聽說學校開設了養生一課,想來湊湊熱鬧,卻不想在講台上神情嚴肅的男人攫住了她的眼球。
這是她第一次見到這個男人,張梅剛剛從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來到北大任教,她一見王青松就對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京大學
而王青松在一群學生中,也第一眼看到了這個年輕美麗的女孩,當時他就在心裡感歎:她的氣質真好!
也是這一次見面促使了兩人的相識,并且最後令這對年齡差12歲的愛侶喜結良緣。
但也許是一切都太順利了,後來王青松的生活卻屢屢受挫。
為了獲得更好的晉升,王青松報考了北大哲學系的博士生。
在湯一介導師的一衆考生中,他是發揮得最出色的,考取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但是不知為何,卻最終沒有入選。
一向驕傲的他此刻就如同霜打的茄子,既覺得難以理解又不得不接受現狀。
王青松此時還沒有完全把此事放在心中,而是振作起來,于次年又報考了法律系。
王青松
本以為這是自己擅長的專業,肯定萬無一失,結果還是被拒。
百思不得其解的王青松覺得天都是灰暗的,自己明明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老天卻好像同自己作對一樣。
本想着博士畢業後,自己的前程也能更上一層樓,可是現在一切都成了泡影。
心高氣傲的王青松把自己的精力轉移到了養生上,但是聰慧過人的他隻是一段時間後,便覺得自己的研究到底了。
他的智商本就萬中無一,加之心比天高,如今突然被斷了進修的路,覺得大受打擊。
在這段輾轉反複的時光裡,王青松想到了童年時家中務農的快樂時光。
沒有社會上複雜的人際關系和紛紛擾擾,田間的空氣是那麼潔淨,孩子無憂無慮的笑聲又是那麼快樂。
王青松
于是,王青松心頭一動,他跟妻子提起了務農的事,張梅深知丈夫的情緒不佳,也不反對。
于是,王青松便開始了他的務農之旅。
1994年,王青松在嶽父的老房子附近租下來10畝農地,過上了田間地頭的生活。
但同時王青松并沒有放棄自己在北大的職務,隻是地裡離學校較遠,他每次回去上課都需要花費5個多小時。
周圍人不理解王青松為何要做這吃力不讨好的活,但是王青松心裡明白,隻有在地裡,他才能忘記塵俗的不如意。
身體上的疲勞會帶來精神上的清醒,越是沉浸勞動中,他的身體越是健壯,心情也越是愉悅。
在來回奔波中四年又過去了,這樣一邊閑話田桑,一邊教書育人的生活并沒有徹底滿足王青松,他追求的是徹底的知行合一。
田地
恰巧此時張梅的事業也遇到了瓶頸,她在評職稱中已經五年落選了。
再加之時代進步,學校要求教師學習電腦。而張梅本身就厭惡機器,不願學習。
這對夫妻在北大雙雙受挫。看着因為田園生活而精神煥發的丈夫,張梅若有所思。
1998年,在與丈夫經過溝通後,深受王青松影響的張梅也毅然決然地從北大請辭了。
她決定同丈夫一道,在柴扉小院中開始一段新的曆程。
夫妻倆攜手田園的日子是惬意的,猛烈的日頭下是勃勃生長的莊稼,田間院落裡小兩口品味着甯靜的滋味。
嘗到甜頭後,王青松在1998年也毅然離開了北大,徹底地投入了深山中。
田地
王青松夫妻倆覺得這樣的生活幸福安甯,但是在旁人和父母眼裡卻是不可理喻的。
每當别人問起你們的兒子兒媳怎麼不在了,老人家都會勉強地笑笑回答:孩子們出國去了。
而夫妻倆則照樣過着自己的小日子,漸漸地不滿意于這一方小天地,他們體内的耕種因子好像被徹底激發出來。
一天王青松放羊時路過了一片山溝,展露在他面前的是一望無邊的荒山,頓時他就被吸引住了。
他心想:這樣好的土地如果不開荒豈不荒廢了。
開荒
于是回家與妻子商量後,王青松便決定租下這2500畝荒地。當時地價便宜,就算這麼大一片土地租50年,也用不了20萬。
有了大展拳腳空間的兩夫妻更是投入了。
在燕山,他們買入了大量的種子,開荒拓土,昔日三尺講台上風度翩翩的教師,面朝黃土背朝天,不斷地耕耘在這片土地上。
夫妻倆種下了蘋果、棗樹、杏樹等多種水果,以及還有種類繁多的糧食蔬菜不說,還蓄養多種動物,包括豬、牛、羊。
這也使他們的生活一下子忙碌更勝從前。夫妻二人兼顧不了那麼多的田地與工作,他們便請來幫工。
一共雇傭了十多個人,但是也僅僅是幫忙幹活而已。對于這些“外來人”,王青松很嚴苛。
田間地頭
在他心裡,這方淨土是絕不可染指的,這些塵世中的人進來,他們的一呼一吸,留下的垃圾都會給他的山林造成污染。
因此,王青松不允許工人留下來過夜,禁止吸煙,同時必須把自己産生的垃圾帶出這片土地。
而王青松夫妻倆住的房子也不允許外人進入。
王青松這樣小心翼翼地愛護着他的土地,一方面是他确實心高氣傲,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一種對于天然之美、天地造化的執着。
人不過是污物,在塵世中摸爬滾打一身俗氣,根本就配不上在他一手打造的樂園裡久待。
王青松的感受力本就強于一般人,這樣的思想大概是從他在自然的滋養中體會到的。
耕種
但是周圍的村民根本就不理解,在他們看來這對夫妻傻乎乎的,好像腦子不太正常。
鄉裡的人想着走出農村,但是城裡的大學老師卻硬要回鄉耕田。
更何況,據進去打工的人說這男的神經兮兮的,要求頗多,根本不是個好相與的。
王青松夫妻倆不在乎這些閑言碎語。他們在辛苦的體力勞動之外,向往着親手打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天堂,遠離世上的紛争。
與不斷的勞動付出成正比的,是他們的身體素質的提高。
原本纖細、嬌弱的張梅,手臂俞漸有力,身體越發強壯,更不必說王青松了。
田地
山裡的所有物資都靠兩夫妻和工人手提肩扛,為了搭建房屋,王青松需要擡磚塊進山,而每擔大概重100斤。
細數下來,這10年來,他已經擡東西超過5000次了。
一般擡一次需要35分鐘以上,而王青松為了激勵工人,定下了30分鐘内擡完一擔就獎勵2塊錢的規矩。
正值壯年的王青松,最快一次可以隻用27分鐘。
張梅一個婦人不需要常常搬搬擡擡,但也是拉磨子的一把好手,她每天都拉磨,也創下了自己的記錄。
夫妻兩人在山裡深居簡出,他們是真的厭惡外面的塵俗味,除了必要的時候極少出山。
在這10年來,張梅一共就離開過山裡兩次,都是有迫不得已的原因。
年輕時的張梅
一次是要重新辦身份證,一次因為存折丢失需要補辦。
一走到外界,她就覺得渾身不自在,隻有回到山裡才覺得空氣都是格外清新的。
平均每月出一次山的王青松更是直言,回來之後胸口都會悶三天。
後來,在張梅35歲那年,他們一直期待的孩子來了。
懷孕後的張梅更是小心翼翼,不願讓外界污染到她的孩子。
她不希望别人知道她懷孕的事,于是謹慎地掩飾起自己的孕肚。
直到後來瞞不住了,便對來幫忙的工人說,隻要不說出去,到了年尾的時候就每人額外獎勵100元。
在她眼裡,孩子就跟天地一般純潔,别人可以議論她,但是她不希望尚未出生的孩子引起别人的注意。
張梅及其兒子
這是對于孩子的一片赤誠之愛,同時也是他們對于潔淨的理解和守護。
張梅的肚子一天天大起來,作為高齡孕婦的她,也不禁有些擔心。但是比起生産時的危險,她更不願到醫院去接生她的孩子。
還是那個原因——外面的世界會污染了孩子。
于是,在分娩當天,是由王青松這個做丈夫和爸爸的,親手把自己的兒子接生出來。
所幸,母子均安。
王青松夫妻
這個被寄托了希望,代表着純淨的孩子在大山裡快快樂樂地長大了。
每天小宇都會漫山遍野地玩耍,幫着父母幹農活。長成了個快樂、健壯的孩子。
7歲的小宇從來沒有離開過大山,少年不識愁滋味,在他眼裡,在山裡的日子就已經足夠幸福了。
這一家三口過着極其簡單、樸實的生活。
吃的是自己種的綠色米蔬,洗衣服、洗澡之類的也是用皂莢和草木灰。在他們的家中不見一點人工化學品的存在。
王青松
王青松的北大富豪同學打聽到,自己的老同學竟在山裡種田後,過着這樣質樸生活後嚎啕大哭。
一個電話打來:你要多少錢我可以給你,你們一家怎能吃這樣的苦!
但是王青松隻是好言勸慰,他知道内心的富裕是金錢買不來的。
原生态的生活造就的卻是他們精神的面貌。
雖然衣衫破舊,皮膚被曬得黝黑,但是雙眼炯炯有神,帶着一種普通人身上所沒有的傲氣和堅定。
農忙的農人
在小宇打下手的同時,北大教師出身的夫妻倆并沒有忽視孩子的學習。張梅肩負起了小宇的文化教育。
她用專門的小學生課本授學。
雖然每天隻上三堂課,但是由于是專門教一個學生,且小宇腦筋靈活,學得很快,所以平均一堂課的學習效率是普通學生的2、3倍。
除此之外,張梅很注重小宇的國學教育,很多經典小宇都能爛熟于心,三字經、百家姓這些更是不在話下。
王青松
夫妻倆對于這個兒子十分驕傲。
小宇不是一個死讀書的孩子,他能幹農活、體力好,智商高,是那些溫室裡長大的城裡孩子所比不上的。
但是,也正正是為了孩子将來能有更多的選擇,王青松開始考慮回歸社會了。
如果把小宇拘在這一方天地中,無論此刻再快樂,也是父母所強加的,等他長大了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不知道會不會後悔。
可憐天下父母心,哪怕再舍不得自己一手打造的世外桃源,在2011年,他們還是準備結束這段田園之旅。
隻是,王青松悄悄跟自己約定,總有一天,我還會回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