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動山搖。教育走上歧途,就類似根基用了豆腐渣,即使建再多的高樓大廈,也會瞬間垮塌。要想教育走上正道,首先要懂得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本質說通俗點就是教育的本義是什麼?“教育”一詞的産生和發展曆史悠久,人們對本義的探讨越來越少,即使所謂的“教育家”、“教育專家”不一定說出教育的本義,他們的精力都在研究“教育”的演義,忽視了教育本義的探讨。這種“忘本”的狀态似乎成了一種“常态”。
大家都知道“師聖”孔子,卻沒有讀過《論語》。現在的教授、博導、特級教師、優秀教師等又有幾個讀過《論語》,又有幾個讀懂《論語》。把那些用翻譯過來的“西方教育學”武裝起來的現代“教育家”。連自己師祖都不了解,這就是忘本。我們的國學大師把西方科學、哲學、教育學翻譯過來時,用那些漢字,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你連漢字的本義都不理解。怎麼能确切理解其演義呢?過去的聖人、大師、名師不是評比、推薦的,而是經過千百年實踐,得到人們認可的。不是靠到處忽悠,這個“專家講座”和那個“名家論壇”吹出來的。
古人給我們留下文化上、精神上、科技上的寶貴财富,是用文字來記錄下來的。隻有對文字的準确理解,才能繼承下來,發揚光大。如果對文字一知半解,就會偏離道通。就如同那些那些翻譯“四書五經”,還有那些“講經、解經”的信口開河,滿嘴裡跑火車。隻有對文字正确理解了,自己去“悟道”才可。明清兩代那麼多國學大師,沒有去翻譯“四書五經”,沒有給我留下“四書五經”的白話文,為啥?他們的學識水平不高嗎?恰恰相反,就是因為他們學識水平很高,深刻理解了其中的道理。不是你能用一般“白話”語言能講透的。道理是自己悟出來的。不同層次的人悟出的道理也不一樣。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對于“體育運動員”來說,也隻能用于“2008年奧運會”的歡迎用語。就不想一想,聖人把“學而時習之”和“有朋自遠方來”放在一起,這樣驢唇不對馬嘴的事能為啥放到一塊?
國家在做文化溯源工程,文化溯源的本質就是文字溯源。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多數漢字已經失去了其本義,多數是在用漢字的引申意義。文字失去了本義,就像大樓沒有了基礎,失去文化的根基。就會造成思想文化上左右搖擺,容易出現極端思潮。就如現在的教育不斷地“改革、改革”,沒有一定的穩定性。實際上就是不理解教育的本義是什麼?把教育當成一個産業來經營。“實驗”成了香饽饽。“XX實驗小學”、“XX實驗中學”等比比皆是。拿人當試驗品,不覺得可笑嗎?中華文明有幾千年教育傳統理念,需要改革,但不能天天改革實驗。你是孔夫子,還是王陽明?你懂得教育是個永恒的話題嗎?回歸傳統的教育理念是當務之急!
教(校) 要想正确理解“教”的本意,我們先來分析“教”的結構和形狀。左邊是“孝”,是老的省形和子的結合,産生的字,上面是老的一部分,就是老的省形;下面是兒子的子。從字的結構來看,是老子在上,兒子在下,以“兒子扶持老人”為背景畫,造的這個“孝”字。當造完這個字後,孝的意義還不能完全表達出來。孝順父母,尊敬老師,不光表現在行動上,動作上,還要發自内心的,聽家長的話,按老師家長指導行事,就像武術老師在台上表演動作,學生在台下模仿、效仿,上行下效。首要是仿效父母老師的德行,所以,借“效”之音來完善這個背景畫的意義。這就是這個字音的來曆。也就是為什麼讀“效”的原因。“百事孝為先”。儒家的倫理道德把孝放到首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一位教育管理者或教師首要的工作是怎樣教會學生孝順長輩。也是最起碼的工作。教的起點是盡孝,教的終極目标是知恩圖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再看“教”右邊的“攵”(攴pū),在放羊的“放”和牧羊的“牧”中都有這個部首。它是由“攴變攵”這個演變過程。(展示這個教(繁體)---教(繁體)---教;攴(去點)---攴---攵)第一個是又上是“丨”(棍gun),手持棍子。在過去舊的教育理念中,奉行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現在還有的家長教育子女,還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舊教育理念。後來演變為攴,“攴”(樸pu)持敲樸(教具—教鞭:短為敲,長為樸)。教鞭要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不能往死裡打,傷害學生。對所教問題要啟發學生回答。作為施教者要講明道理,做出榜樣,讓學生有師法的标準。所以“教”也是與時俱進的,是發展的。不能停留在那種“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舊的教學理念上,靠體罰學生,是達不到教的目的。
由孝和攵組成“教”這個字,即不讀孝也不讀攵,而讀校正的校(jiào)。說明僅從這兩個字還不能诠釋教的含義。從結構上看,不論聽從教命,還是上行下效,都是為了使學生或子女走正道,人心向善。可是,人易産生不良思想行為,校正學生和子女的不良行為,長其善救其失,也是教育的目的。為了完善教的字義,借了校正的“校”的聲音。教的初級功能就是“校”,校正人的不良行為,否則不校發展下去就會違法犯罪。但“校”不可濫用,隻有學生思想行為出軌的時候才及時校正;正常的思想行為用不着去“校”,校之過甚至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父母校之過甚也容易使子女産生逆反心理,所以校要有尺度。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這就是對“教”的音形義的通解。下面我們接着分析“育”的音形義。
育(喻)是由亠、厶和月會意而成的字。亠表示上頭、頭之意;厶指隐私;月指孩子的肉身。育的字形會意表示孩子足月而生,頭先出。借“喻”聲表示育兒不僅是喂食,更重要的是要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讓孩兒明白道理。
“教育”二字的本義不僅有教(校)的鞭策;還要有生動形象的語言道理(育“喻”)。
解字參考《中華字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