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喝茶的習慣,茶是中老年人的最佳飲品,茶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經常飲用可以調節生理功能,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中國有六大茶類: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青茶和黑茶。很多人會說:紅茶是紅色的,綠茶是綠色的,這就是它們的區别呀!其實不然,它們劃分标準和本質的區别在于,制作工藝和茶葉中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不同。
按茶葉發酵程度由高到底的順序,來看看這些茶之間的區别:
01 後發酵——黑茶
黑茶的外觀呈黑色,和其他茶類不同的是,黑茶的發酵不是利用茶葉本身的酶,而是來自微生物産生的酶。黑茶是抑制茶葉自身酶活動而促進微生物活動的,所以叫後發酵。
黑茶的主要作用是有助消化和順暢胃。目前,按地域分布,主要有湖南黑茶(茯茶)、四川黑茶 (邊茶)、藏茶、雲南黑茶(普洱茶)、廣西六堡茶、湖北老黑茶及陝西黑茶。
02 全發酵——紅茶
紅茶是以茶樹新芽葉為原料,通過萎凋、揉撚、發酵、幹燥等工藝促成茶葉中的茶多酚全氧化,也就是全發酵,并産生茶黃素、茶紅素。
03 半發酵——青茶
常說的烏龍茶就是青茶,人們比較熟悉的鐵觀音和大紅袍也是青茶的代表茶品。它是半發酵,具有紅茶和綠茶的特點,香氣濃郁,而且它的制作工藝很複雜,沖泡的流程也很講究。
04 輕發酵——黃茶
會燒菜的人都知道青菜悶在鍋裡會變黃,同樣的道理,黃茶在殺青後,通過濕熱和幹熱兩種方式将茶菁“悶黃”,這就是輕發酵。黃茶沖泡後的特點是黃湯黃葉。
君山銀針它就是黃茶中的珍品,用玻璃杯沖泡,可以看到茶葉就像群筍破土,非常有趣。
05 微發酵——白茶
白茶的制作工藝是最自然的,鮮葉采摘後隻需自然攤晾和文火烘幹,讓茶葉中的茶多酚自然氧化即可,也就是微發酵。沖泡好的白茶如銀似雪。白茶可下火清熱,治風火牙疼、高熱麻疹等。
06 不發酵——綠茶
綠茶的工藝特點在于鮮葉采摘後迅速以高溫殺滅鮮葉 中的酶類物質,抑制茶多酚氧化,不讓其發酵。所以成品綠茶有“三綠”的特點:幹茶綠,茶湯綠、葉底綠。
講究正确科學的喝茶方法
01 空腹喝茶刺激腸胃
我們知道, 飯前喝茶會沖淡唾液,還會暫時使消化器官吸收蛋白質的功能下降。空腹喝茶對腸胃有直接的刺激,會使消化液被沖淡、稀釋,影響消化,并且很多人愛喝濃茶,這也是不好的,這樣很容易導緻茶醉的現象。
茶醉,是指飲茶過濃或過量所引起的心悸、全身發抖、頭暈、四肢無力、胃不舒服、想吐及饑餓現象。尤其是空腹飲濃茶或平時少飲茶的人忽然喝了濃茶、或身體比較削弱的人喝濃茶,都很容易茶醉。喝酒會醉,飲茶也同樣會醉,而且茶醉不比酒醉輕松,茶醉的時候,雖覺胃中虛困,但又像有什麼東西裝在 裡面,在胃和喉嚨中翻騰,想吐吐不出來,嚴重的會頭昏 耳鳴,渾身無力。
解決醉茶的方法也比較簡單,一般來講,隻要喝一碗糖水就可以了。
02 飯後不宜馬上飲茶
飯後立即飲茶, 也會稀釋胃液,從而影響食物消化,同時茶中的單甯酸能和食物中的某些物質相互作用,給胃增加負擔,并影響蛋白質的吸收。所以最好還是在飯後一小時後喝茶,才可以促進消化,消除油膩。
03 不宜喝太濃的茶
古人雲“淡茶溫飲最養人”。不宜喝太濃的茶。濃茶含有較多咖啡因,茶堿也比較多, 刺激性強,特别是女性在孕期更不宜喝濃茶。
04 不宜喝太燙的茶
太燙的茶水對人的咽喉、食管和胃刺激較強。據研究顯示,經常喝溫度超過 62°C茶的人,胃壁較容易受損,易出現胃病的病症。所以茶泡好後,稍等片刻,待茶水溫度冷卻至 60°C以下再慢慢享用。
05 茶與酒要分開食用
不少人在酒後都喜歡喝濃茶,認為茶水能夠達到消食、潤燥、解酒的功效,但實際上在酒後喝茶對腎髒是不利的。
茶水中所含的茶堿本身有着利尿的作用,但在酒後酒精轉化的乙醇還未完全分解時,此時飲茶,人體會因為茶堿的利尿作用将乙醇引入腎髒!乙醇對于腎髒有着極大 的刺激性,這一過程對腎髒功能将造成損害。
06 茶與海鮮要分開食用
魚、蝦、蟹等海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等營養素,而茶葉中含有較多的鞣酸,如果吃完海鮮後馬上喝茶,不但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海鮮中的鈣還會與茶中的鞣酸相結合,形成難溶的鈣,會對胃腸道産生刺激。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舌尖上的安全》(第三冊)
主編:程景民
來源: 人衛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