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縣農耕生态圖?寫下這個題目,我不禁啞然失笑了:這樣的題目這樣的詞,生僻少見,清寡含混,離現實遙遠而蒼老,城裡還有多少人識得,即便是它的原發地農村,又有多少人還知曉它的真正含義和用途呢,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林縣農耕生态圖?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寫下這個題目,我不禁啞然失笑了:這樣的題目這樣的詞,生僻少見,清寡含混,離現實遙遠而蒼老,城裡還有多少人識得,即便是它的原發地農村,又有多少人還知曉它的真正含義和用途呢!
“嘚嘚”和“呖呖”,在漢語言學上是兩個詞組,是人與參與生産活動的牲口進行交流的跨界“語言”,是駕馭牲口活動的兩句口令詞。據說,這一叫法,流行于豫北和太行山兩側的廣袤農村地區,是地域性方言。
“嘚嘚”的意思是“向左”,“呖呖”是向右,所謂“左嘚嘚右呖呖”便是。
每逢農忙季節,田間進行耕作時,需要馭使牛或者騾馬等牲口拉犁耕地耙地,為來年或下茬莊稼做準備。這時就要将牲口套起來——多數時候是用牛,因為牛溫順易使喚,又有耐力,而對騾馬驢子等,則較少使用,概因它們耐力不夠外,重要的是不如牛容易駕馭使喚。一年中的初春或秋收後,廣袤的田地裡,牛拉犁耕地的情景舉目皆是,田野裡“嘚嘚”、“呖呖”聲不時傳來,聲亢聲挑,粗礦缭繞,此起彼伏,一副生動的農耕圖畫。
駕馭一套由牛拉的犁進行耕作,熟練的農手把式,一個人便可以了。他隻需要手拿一隻長鞭,左手扶犁,右手揮鞭,不斷地吆喝“嘚嘚”或“呖呖”,牛與整套犁就可以馴順協調地耕作了。經常看到,牛稍微有偏拉現象,扶犁人就會及時地喝令“嘚嘚”或“呖呖”予以糾正;對不聽“嘚嘚”“呖呖”指令的、或稍有慵懶的或那些“犟牛”犢子,常常被扶犁人用粗粗的鞭子将後臀打得道道血印,甚至皮開肉綻,血肉模糊,不忍目睹。那牛一邊忍受着“鞭刑”似的監督管束,一邊還要賣力地拉犁前行——那種殘酷,放在現今的西方動物保護主義者面前或在印度,可能會以虐待動物罪進行追究、或遭到抗議或勒令禁止!我隻記得,那牛被打急了的時候,它兩眼充血,怒目圓睜,噴射着駭人的光束,不難想象它是多麼的極度仇恨與悲傷!
其實,也有愛護牛的,那就是生産隊長。當看到牛是這樣情形時,隊長會責備扶犁手:“咋樣的把它打成這樣?”因為牛是生産隊裡的重要生産工具,生産工具傷損,意味着生産活動将受到影響,降低生産效率。
駕馭牛等牲口耕地耙田,是一項技術活兒,不是任何一個農民可以勝任的。要想熟練的成為“犁手”,需要經過老把式帶徒弟手把手地教,需要曆練數年才可單獨扶犁耕作。一般來講,能夠扶犁耕作的都是農村的生産骨幹,都是農事活動的佼佼者,他們的工分報酬也要相對高一點。自然,他們在農民中的威望也就格外受人擡舉敬重。
我回鄉三年,卻終究沒有學會駕馭牛耕地耙地。我也懂得“嘚嘚”“呖呖”的意思和使用方法,隻是始終放不開駕馭牲口時需要的魄力與氣場。比如,喊“嘚嘚”“呖呖”時,是有一定調子的,用漢語聲調講,就是前抑後揚,或者前說後唱,或緊或慢,抑揚頓挫,聲調多變,方能驅使牛在不同聲調中産生不同的信息傳導效果,刺激牛的興奮,防止牛慵懶和懈怠。我也嘗試着按照老把式的教導去做了,但就是營造不出他們那樣的熱烈氛圍,牛也似乎因此不怎麼聽我的使喚,不是犁偏了,就是犁淺了,或者幹脆停下來不走,任你吆喝揮鞭,它立在那裡,不是茫茫地站着漠視前方,就是低頭尋草悠然自顧地咀嚼,全然無視你的着急無奈。當然,這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我不忍用鞭子刀割般地抽打牛,不願意對牛下狠手,牛沒有強制約束,它就暴露了不馴服、不随人意的一面——同是生物生靈,這是動物與人類的本質區别,折射出些許愚蠢愚昧與聰明智慧的分際。
因為我不會扶犁耕地,一位老農曾不無揶揄地嘲弄說:瞧你這書呆子,不會犁地也不一定會念書。他的話深深地刺痛了我,以緻多少年都清晰地記得他說這話時的那副語氣和神情!是啊,扶犁耕地确與若幹年以後的機關工作,有許多本質相似的地方:他們都是一個小的體系或系統,都有一套機制和規矩,都是個人能力或價值的的放大與擴散,都能在簡單的運動中産生一定的事關大局或全局的效應。人當有自我檢省的基本能力。幾十年來,那點技不如人的經曆,在我許多時候起到了鞭策和警醒的作用,在許多素常和重要時刻催我奮進,勵我不怠:當我工作時,會警告自己勤奮努力,一絲不苟,當我讀書為文時,會給自己樹立起一座無形的峰,驅使自己向着目标不懈攀登。
“嘚嘚”“呖呖”的語境雖然簡單,卻有着精确的指向和簡潔的功用。比起對人類群體的許多行政命令、文件、号召,它蘊含的功效比更高更實用。如同一部計算機電腦,發出簡單的幾個單詞,就可以驅動整部機器運算一樣,我們人類社會會否再回到那種既規則又默契的時代裡?
“嘚嘚”“呖呖”的聲音已經很遙遠了。它是原始農耕的文化遺韻。時代的發展,用牛等牲畜進行耕作的情景,似乎隻有在文學劇本和電視電影中才能一睹它的樸素風貌;但它規矩的、頗具魅力曆史音調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原太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