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文明,帶來的是我們中華深厚的文化底蘊。放眼嚴謹龐大的文字體系,裡面可是有2萬多個漢字,50多萬個詞語,更有超過三萬個成語。
作為背着成語長大的一代,小新覺得,雖然我們沒有如此大的能量可以将這三萬多個成語全部掌握,但對于一些常用的成語,我們也是可以自豪地說一句:“了解它沒問題。”比如那個經常在課文中出現的絕對貶義詞,衣冠禽獸。
說起衣冠禽獸,小朋友肯定會聯想起那樣的形象——穿着像樣的衣飾,卻徒有其表,内裡其實品德敗壞,禽獸不如。
看看它的近義詞:人面獸心、無恥之徒,看看它的反義詞:正人君子、仁義之士。可以說,在現代語境之中,這個“衣冠禽獸”那是鐵闆釘釘的貶義詞。
可小朋友知道嗎,當時間撥回到明朝,一切可都大不相同。那時,“衣冠禽獸”這個詞語才剛剛創立,在當時的人們心中,它非但不貶義,還頗有種贊語的味道。
如果那時候有人緻力于想成為一個衣冠禽獸,那他一定會收獲一波高贊:“真是一個有志氣的孩子!”原因很簡單,因為那時候的衣冠禽獸代表的不是别的,而是明朝的官服。
我們先來看衣冠禽獸的前半段——“衣冠”。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穿衣戴冠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是在階級分明的古代,能着“衣冠”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而且作為身份的象征,古代的服飾要求一直極有規則。“不怕穿破,就怕穿錯”這句話更是直接反映了當時衣着制度的森嚴。
進入明朝之後,官服制度被重新制定,體現着王朝最高工藝水平的官服變換出多種設計元素和風格。
我們再來看衣冠禽獸的前半段——“禽獸”。
就拿文武百官的常服來說,洪武二十四年定制:文官一品绯袍,繡仙鶴;二品绯袍,繡錦雞;三品绯袍,繡孔雀;四品绯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鹇;六品青袍,繡鹭鸶;七品青袍,繡溪敕;八品綠袍,繡黃鹂;九品綠袍,繡鹌鹑。
武将一品、二品绯袍,繪獅子;三品绯袍,繪老虎;四品绯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
▲明代官服圖案一覽
簡單的來說,那就是四品以上着绯袍,五、六、七品穿青袍,八品九品是綠袍;而至于常服圖案,那便是文官袍上繡飛禽,武官袍上繡走獸,泾渭分明,好不清晰。這便是衣冠禽獸的後半段“禽獸”。
有人打趣說:“看明朝的官是文官還是武官非常簡單,不用看此人的外貌身形是斯文清俊還是孔武有力,隻要看他所着官服上的動物到底是在天上飛還是地上走,就能分得一清二楚。”
所以在明朝前期,衣冠禽獸指代的是那些手握權力的文武百官。十年寒窗苦讀才能有機會一争的職位,怪不得在當時這個詞非但不貶義,還非常的令人豔羨。
但是何時起,這個詞語又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呢?那就不得不說明朝中後期的混沌局面了。
明嘉靖之後,官場各路腐敗風氣現形。當官變成了一樁能夠交易能夠買賣的生意,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成為了千瘡百孔的的系統制度。而錢權的勾結更嚴重沖擊了衆多士大夫的心理防線,當“清官”變成了愚事一件,金錢至上卻成了很多官員心裡的目标。
在這樣的環境下,以往人人拍手稱贊的“衣冠禽獸”變成了搜刮民脂民膏、屍位素餐的“庸官”代名詞。飛禽走獸仍然穿在身上,但當年的那個禽獸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卻是比禽獸更為可怕的人類。
明末文人陳汝元在《金蓮記·構釁》中寫道:“妝成道學規模,飛語傷人……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可見在那時,衣冠禽獸的含義已經轉變。
古往今來,還有什麼詞義發生巨大轉變的成語嗎?小朋友如果知道,不妨在評論區告訴小新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