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哪種顔色是中國人的最愛,答案一定是紅色。紅,是中國人的魂,是中國文化的底色,是中國人的圖騰和精神皈依。所以紅,在中國還有一個獨特的稱呼:中國紅。
紅是象形字,工,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精緻,左邊的絞絲旁表示絲帛,紅的造字本義是染成淺赤色的高級絲帛。《說文解字》釋紅:紅,絲帛呈淺赤色。字形采用“糸”作邊旁,采用“工”作聲旁。
紅除了本義還有三種意思,一是借代引申為淺赤色,形容詞,如紅榜、紅燈、紅包、紅布、紅旗、紅豆。二是遞進引申,也是形容詞,表示引人注目、顯達,如紅人、紅火,紅得發紫。三是詞性引申,為名詞,表示好處、利益、利潤,如紅利、分紅。四是通“工”,指紡織、縫紉等手工勞動。如女紅。
中國人尚紅,大概是紅色像太陽一樣,給人以熱情、光明、生機、繁盛、溫暖、希望、富貴、喜慶、吉祥、收獲……所以,樂觀向上積極開朗的中國人對紅的運用可謂發揮到極緻。英文中的“紅”我知道的似乎隻有一個red(紅色)和一個pink(粉紅),哪有漢語中的大紅、猩紅、水紅、粉紅、桃紅、淡紅、嫣紅、殷紅、紫紅、绯紅、棗紅、胭脂紅、鐵鏽紅、寶石紅如此豐富的層次,而且不同的紅賦予不同的内涵,絕不混淆。大紅的熱情向上,深紅的質樸穩重,紫紅的柔和典雅,桃紅的豔麗明亮,葡萄酒紅的深沉幽雅,粉紅給人以夢幻和浪漫之感。
中國紅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中國人喜歡紅,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情結。吃穿住行用度,無紅不歡,肉要紅燒着吃才香、住要朱門紅牆方顯富貴,家具要紅木才貴重厚實、新娘要蓋紅蓋頭,小孩要穿紅肚兜、本命年要系紅腰帶,深閨女兒喜歡紮紅頭繩,大爺大媽扭秧歌愛舞大紅綢;過年要挂紅燈籠、賀喜要包大紅包、就連股市上漲也叫飄紅。從小到大,紅色彌漫在我們周圍,溫暖着我們的心靈。看到紅色的春聯或燈籠,就會不由自主地思念故鄉和親人,那是一種超越語言的召喚。
中國人喜歡紅,最樸素的做法就是以紅為名字。在曆史上有極具俠義精神的紅拂、為莺莺和張生穿針引線的紅娘、不讓須眉的巾帼英雄梁紅玉,都是些敢愛敢恨率真任情的女性形象。而我身邊,也有很名叫小紅、紅梅、紅雨的鄰家女孩。很多作家、導演也喜歡在作品裡用上“紅”,别說《紅樓夢》名垂青史,諸如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挂》《紅高粱》,李少紅的《橘子紅了》都紅得發紫。改革開放初期,還有一部風靡年輕人的電影《沒有紐扣的紅襯衫》,也是紅極一時。
國人在遣詞造句上也喜歡用紅來表達。飲食男女叫紅男綠女、大千世界叫滾滾紅塵、青樓尋歡叫倚翠偎紅、女人出軌叫紅杏出牆;百花凋謝叫紅衰翠減、官場得意叫大紅大紫、婚禮和葬禮叫紅白喜事。紅的中國特色還表現在它象征着忠誠、正義、勇敢和革命。如五星紅旗、紅寶書、紅色經典、紅色歌曲。以前用人标準是“又紅又專”,相當于現在考察官員的“德能勤績”。
紅是大俗的,也是大雅的,不僅老百姓喜歡紅紅火火的日子,文人雅士亦鐘情于紅的絢爛、紅的美豔、紅的浪漫。紅葉可以題詩覓姻緣,紅豆可以千裡寄相思,紅粉可以贈佳人,當然紅袖添香幾乎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和希冀。在詩文中,紅是一種以顔色直擊人心的意象。李清照的“知否、知否,應綠肥紅瘦?”、蔣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辛棄疾的“惜春長怕花開早,更何況落紅無數?”都在清新中蘊含着感傷、惆怅和滄桑。不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崔護的“人面桃花相映紅”、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卻是另一番生機勃發的景象。
滾滾紅塵中,紅男綠女誰都有唇紅齒白的青春年少,但“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在“紅得發紫”被備受寵愛之時,也要想到“紅得會發紫,紫得會變黑”,以免落得綠慘紅愁的境地。總之,紅塵男女,切勿在燈紅酒綠中迷失心性,居安思危,一種紅心兩種準備,才能萬紫千紅總是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