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12大虛詞?1【為】 (一)動詞 ,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高考文言文12大虛詞?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1【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他們砍下樹木做武器,高舉竹竿當旗幟。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然後把天下作為家,把殽山函谷關作為内宮。
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蔺相如列傳》) ★兩人終于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冰,是水變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蔺相如列傳》) ★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演奏秦國的音樂。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今天侯嬴幫助公子已經足夠了。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向南方奪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設為桂林郡和象郡。
⑧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治理國家靠的是禮讓,可是他卻出言不遜,所以笑 他。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這不過是繼續走秦國滅亡的老路子罷了,鄙意以為大王不應該這麼做!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兩個小孩笑着說:“誰說你知識豐富呢?”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現在人家正是宰割者(刀和案闆),我們是被宰割者(魚和肉)。
②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并不是因為我織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婦難做啊!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我們這些人馬上都會被他俘虜的。
②遂為猾胥報充裡正役。(《促織》) ★就被刁詐的小吏報到縣裡,叫他擔任裡正的差事。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帝王基業就毀滅了,皇帝死在别人手裡,被天下人譏笑。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不這樣,你們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虜。
⑤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衆。(《赤壁之戰》) ★疲弱的士兵被騎兵踐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千萬不要為了(一個)婦人去尋死,(你和她)貴濺不同,(休掉了她)哪裡就算薄情呢?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欤?(《魚我所欲也》) ★(隻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我嗎?
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魚我所欲也》) ★今天(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去做這種事。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為一擊缶。(《廉頗蔺相如列傳》) ★于是秦王很不高興地敲了一下缻。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蔺相如列傳》) ★請獻出趙國的十五座城池為秦王祝壽。 ③臣請為王言樂。(《莊暴見孟子》) ★請讓我給君王談談關于欣賞音樂的事吧。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對這件事怎麼辦呢?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如姬向公子哭訴。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等到他來的時候,請讓我們綁着一個人從大王身邊走過。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現在人家正是宰割者(刀和案闆),我們是被宰割者(魚和肉),還告辭什麼呢?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将伐颛臾》) ★這正是跟魯國共安危的藩屬,為什麼要去攻打它呢?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為什麼要保持高尚的節操志向,卻使自己被放逐呢?
2【焉】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三個人在一起行路,在他們中間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焉:在其中。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裡)。(《勸學》)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兒興起了。 焉:從這裡。
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這五個人,就是當周蓼洲先生被閹黨逮捕時,為正義所激奮而死于這件事的人。焉:在這件事情上。
2.相當于“于何”。譯為“在哪裡”“從哪裡”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況且放土石到哪裡去呢?
②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遊黃山記》) ★如果不是重來,怎麼知道它如此奇麗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 ★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
(二)代詞。
1.相當于“之”。
①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以便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夠得到一些老百姓的實情。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這五人的犧牲,距離現在修墓安葬他們,為時不過十一個月罷了。
2.哪裡,怎麼。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還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麼能知道死呢?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殺雞哪裡要用牛刀。
(三)語氣詞。
1. 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等到後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轲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緻了(滅亡的)禍患。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 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那麼,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别呢?
2. 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一個是不通曉斷句,一個是不能解決疑惑,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丢棄。
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赤壁賦》) ★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鬥宿、牛宿之間。
3. 作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盤旋地、曲折地,密接如蜂房,回旋如水渦,不知矗立着幾千萬座。囷囷:jūn,曲折。矗:高聳。落:座、所,量詞。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在雜亂的石壁中間選擇一兩處敲打它,發出硿硿的響聲。
3【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哙者也”。(《鴻門宴》) ★是沛公的警衛官樊哙。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①吾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毫無罪過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換它。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皇帝的宮車馳過,聲如雷霆,使人驟然吃驚。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歎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而不是秦國;滅亡秦國的是秦國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
②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至于對天發誓,割下頭發,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麼衰頹啊。
③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古代的人是不會欺騙我們的啊!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诘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公子怕死嗎?為什麼哭呢?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我們的君王大概沒有疾病吧,不然,怎麼能奏樂呢?
③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阿房宮賦》) ★(秦統一後)如果也能愛惜六國的百姓,那就可以傳位到三世以至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滅亡他呢?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進攻不能取勝,包圍又沒有後援的軍隊,我們還是回去吧!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應當一起謀劃這件事,不要使姐姐有走投無路的憂慮。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這種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詩經》說:“别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歎或反诘之意。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後》) ★難道這不是為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盡我一生的時光來治療病梅呢!
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難道僅隻是溺愛伶人有這種壞結果嗎?
4【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着。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蔺相如列傳》) ★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取這塊寶玉。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 ★一般做官讀書的人又總不願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絕壁下面。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蔺相如列傳》) ★憑他的勇猛善戰在諸侯各國之間出了名。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時間長了,能夠根據腳步聲辨别是誰。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都愛好文學,由于擅長寫賦受到人們稱贊。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曹操想必會把我送還鄉裡。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日斬于市,春秋三十有三。(《譚嗣同》) ★于八月十三日被斬于北京南城菜市口,年僅三十三歲。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顧炎武《複庵記》) ★在崇祯十七年夏天,從京都徒步到華山當道士。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祭妹文》) ★果然我在未時到家,可是你在辰時斷了氣。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蔺相如列傳》) ★趙王難道會因一塊寶玉的緣故欺騙秦國嗎?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複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終于因為我們蘇州人民的發憤一擊,閹黨就不敢再有牽連治罪的事了。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應盡的職責本分,所以在内為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現在按實際情況查核。
②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其餘船隻都依次前進。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以一人之力抗擊十人。形容軍人勇猛善戰。
②夜以繼日(成語) ★晚上連着白天。形容加緊工作或學習。
③将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氓》) ★請你不要生我氣,商定秋天作婚期。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遊褒禅山記》)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
②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夢遊天姥吟留别》) ★(我)心驚膽顫,神志恍惚,一驚而起,不禁長聲歎息。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禅山記》) ★我和四個人打着火把進去。
②樊哙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樊哙側着盾牌一撞。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大家都肅敬地站着聽。
3.表示目的關系,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緻”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蔺相如列傳》) ★就請容許我們擁立太子為趙王,以打消秦國要挾的念頭。
②當求數頃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打算回到故鄉去,在伊水、颍水旁邊買幾頃田,打發我剩餘的歲月。教育我的兒子和你的兒子。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滅亡。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遊褒禅山記》) ★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各諸侯因為公子賢能,賓客多,有十多年都不敢出兵謀取魏國。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樹木欣欣向榮,泉水緩緩流動。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歎。(以:表時間)(《出師表》) ★我接受命令以來,早晚憂慮歎息。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廉頗蔺相如列傳》) ★指着從這裡到那裡的十五座城池劃歸趙國。以:方位名詞。
③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後漢書·張衡傳》 ★當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侯直到下邊的官吏,沒有誰不過度奢侈的。以:表範圍。
3.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想到将來我心裡象煎熬一樣。
(三)動詞
1.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媪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後》) ★我覺得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
②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谏》) ★都認為比徐公美。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賢者不一定被推薦。
(四)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遊,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古人手持明燭長夜遊玩,的确是有原因的。
(五)通假
1.通“已”,已經。
①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本來已經覺得奇怪了。
②日以盡矣。 (《荊轲刺秦王》) ★時間已經不早了。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如果)一定要說,那麼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 ★一隻老虎看到它是個形體高大、強壯的家夥,就把它當成神奇的東西了,隐藏在樹林中偷偷觀看。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
⑵把……作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過秦論》) ★向南方奪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設為桂林郡和象郡。
②銷鋒镝,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 ★銷熔這些刀箭,用它鑄造成十二個銅人。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餘是以記之,蓋歎郦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我因此把上面的情況記載下來,歎息郦道元記叙的簡略,而笑李渤見識的淺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複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公子去了,我卻不給您臨别贈言,因此我知公子心裡怪我,定會回來的。
【有以】【無以】意思分别是“有什麼辦法用來……”“沒有什麼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 ★項王一時無話可答,說:“坐下。”
②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 ★我被齊王召見,齊王把(他)愛好音樂的事告訴我,我沒有什麼話用可來回答。
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 ★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裡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彙成江河大海。
④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陳情表》) ★臣下我如果沒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
5【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
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沒有一件不是依照木頭原來的樣子摹拟某些東西的形狀的。
②變法者因時而化。(《察今》) ★修訂法令制度要随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③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孫膑列傳》) ★善于打仗的人要順着戰争發展的形勢從而把它導向自己有利的一方發展。
2.依靠,憑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趁着有利的形勢和方便的條件,侵略諸侯各國,分割天下的土地。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依靠人家的力量反過來傷害人家,不仁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張儀又憑借豐厚的禮物賄賂楚國當權的大臣靳尚。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頗蔺相如列傳》) ★不如趁此好好地招待他。
②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借機将沛公擊倒在座位上。
4.通過,經由。
①因賓客至蔺相如門謝罪。(《廉頗蔺相如列傳》) ★賓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謝罪。
5.因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雁蕩山》沈括) ★因為要建造玉清宮,開山砍伐木材,才有人發現這座山。
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谏太宗十思書》) ★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沒有因為偏愛而給予不恰當的獎賞。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于是拔刀砍斷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蔺相如列傳》) ★蔺相如于是握着璧後退幾步,靠殿柱站着。 2.原因,緣由,機緣。
①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從此沒有再見面的機會了。
(三)動詞
1.根據
①故事因于世,而備适于事(《五蠹》) ★因此,政事要根據時代變化,措施要針對社會事務。
2.沿襲,繼續。
①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繼承先輩的舊業,沿襲前人留下的策略。
②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論語·公西華侍坐》) ★外加軍隊武力的進犯,内有饑荒缺糧的困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