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肥胖兒 心理壓力大
小小肥胖兒 心理壓力大
近期發表的《中國學齡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與1992年相比,我國城鄉學齡兒童少年超重率增加了19.4%,肥胖率增加了5.9%。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杜亞松教授說,肥胖兒比一般孩子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壓力。由于生理上的肥胖,肥胖兒體内大量氨基酸堆積在腦細胞中,影響腦細胞活動,智商往往落後于同齡人,學習成績難以提高;肥胖兒童體内脂肪過多,耗氧量遠高于正常人,所以容易疲勞、嗜睡,精神不易集中是肥胖兒童“通病”;性發育提前而引起的性意識早萌,也使肥胖兒過早承受着對性的迷惑、恐懼、焦慮等負性心理反應……
從心理行為問題上看,體型不美,活動不方便,在集體活動中常是同學們取樂的對象,常受到同學們排斥和嘲笑,妨礙肥胖兒主動參加集體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他們較少或拒絕參加集體活動,漸漸導緻抑郁、社交退縮和情緒不穩定等心理行為問題。所以肥胖兒往往自我評價低、自信心不足、自卑感明顯,表現出較多的焦慮情緒、悲傷、孤獨、緊張、擔心等行為特征。
從社會适應能力與同伴的關系看,随着兒童肥胖程度加重,社會适應和社會交往能力、學校活動和學習能力均随之降低。一方面是肥胖兒自身由于體型不佳、活動不靈活,為保護自己不被同伴取笑,他們不願意或拒絕參加集體活動,減少與同伴的正常接觸與交往。另一方面是來自同伴的因素,同伴覺得其難看或因為他們在遊戲中表現笨拙而不願與其玩耍,也會影響肥胖兒童正常同伴關系的建立。
肥胖小男生 多動違紀多
小學5年級男生宏宏(化名)家境不錯,嬰兒肥時人人都喜歡胖嘟嘟的他,上了小學父母也從不克制他對肯德雞的狂熱喜愛,每周一次的“全家桶”是保留節目。随着年齡的增長,宏宏的肥胖有增無減,現在體重已經超過130斤了,背着書包從學校走回家不到10分鐘的路程都能把他累得一頭大汗、滿臉通紅,家人看了心疼不已。但令宏宏傷心的不止這一點,在學校裡,有的同學嘲笑他是“又懶又笨的小胖墩”,還給他取了“小胖”的綽号。他被刻上了“臃腫、疲軟、懶散、笨拙”的印記,被孤立在群體之外。體育課是宏宏最恐懼的課程,因為他總是成為全班同學笑話的對象。學習成績也一般的他漸漸失去了對上學的興趣,他變得不願意和人打交道,對别人的話非常敏感,而且非常容易動怒……
也有一些孩子的貪食行為是情緒困擾所緻。例如,一個不為父母所愛,或為教師不喜歡的孩子,有可能無意地從食物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補償。杜亞松教授表示,從臨床研究看,肥胖男童易有多動、違紀、攻擊性行為、強迫、敵意等行為,部分還有行為幼稚傾向,說明肥胖男童情緒穩定性差、易激惹。而肥胖女童則在軀體症狀、抑郁、焦慮、社會退縮、不成熟等行為方面比較突出,具有性别差異。而男女肥胖兒童都有的特點是,普遍進食速度快,可用狼吞虎咽來形容,常在臨睡前和看電視時進食。肥胖兒童對澱粉類食物、甜食、飲料等食品較為偏愛。肥胖兒童饑餓快,進食頻率相對較高,進食量也比正常兒童多。
孩子胖不胖 父母責任大
心理學專家提醒,導緻孩子肥胖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父母的養育觀,許多父母都認為孩子越胖越好,常以自己孩子肥胖為驕傲。然而“大胖小子”、“九斤姑娘”從醫學上講早已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好事。
一些父母由于缺乏育兒經驗,隻要孩子啼哭就認為是饑餓,就給予食物,導緻孩子無法判斷饑餓和難過的區别,以後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猛吃東西緩解焦慮。有的父母常以肯德雞、麥當勞作為孩子表現良好的獎賞,但這些高脂肪、高熱能的油炸食品對孩子身心帶來的危害卻是長遠的。
杜亞松教授還提出靜坐的生活方式伴不良飲食方式導緻肥胖的高發生率。飛速發展的現代信息化技術,改變了孩子們的生活方式。應加強對兒童少年的健康教育,培養他們從小養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