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1年,冒頓單于率領騎兵圍攻韓王信于馬邑,韓王信考慮到寡不敵衆,又怕消耗實力,便派人與匈奴講和。而本身就對異姓王心存忌憚的劉邦,認為韓王信這是在和匈奴暗通款曲,于是多次派遣使臣斥責韓王信。韓王信害怕劉邦追究自己的責任而丢掉性命,幹脆将馬邑之地拱手相讓,投降了匈奴。後來,韓王信又聯合匈奴揮師南下,進入雁門關,攻下太原郡。
第二年,劉邦親率30萬大軍讨伐韓王信和冒頓聯軍。在接連取得了幾場勝利後,劉邦不聽婁敬的勸告,帶領1萬餘人的先頭部隊追擊匈奴。結果中了冒頓單于的誘敵深入之計,被匈奴40萬重兵圍困于白登。和匈奴苦戰7天7夜後,仍無法脫困。在彈盡糧絕,饑寒交迫的情況下,陳平獻上一條妙計,才幫助劉邦脫險,史稱“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
究竟陳平用的什麼奇計呢?
東漢學者桓譚提出“美人計”的說法,說陳平派使者攜帶重金,趁大霧天氣潛入匈奴營帳,對冒頓單于的阏氏說:“漢有好麗美女……欲進與單于。單于見此人,必大好愛之……”
阏氏聽了陳平的話,擔心日後冒頓專寵漢朝送來的美女,失去現有的地位。于是吹了“枕頭風”,勸谏冒頓放劉邦一馬,解了劉邦的“白登之圍”。
那麼,阏氏又是在冒頓耳邊吹了什麼樣的“枕頭風”,促使冒頓最終放過了劉邦一馬呢?
《史記·匈奴傳》中有這樣的記載:“闊氏乃謂冒頓日,‘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
從上面的記載,似乎可以得出結論,劉邦之所以能在匈奴的重重包圍之中,全身而退,完全是有賴于阏氏對冒頓的一番勸谏。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我認為不盡然。
(冒頓劇照)
第一,冒頓是草原上的一代枭雄,不會因阏氏的幾句話就輕易撤兵。
冒頓是何許人也?他的眼裡隻有利益,隻要是阻擋在利益和他之間的任何東西,他都會毫不猶豫地毀滅它。
當初他為了從父親手裡奪取汗位,不惜以鳴镝的方式,訓練一批士兵,射殺了自己的愛妻、自己的駿馬,最後是自己的父親。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惜卧薪嘗膽,送寶馬珠寶和自己的女人給東胡,最終一舉滅之。這種枭雄怎麼會輕易被“枕頭風”影響呢?
而且,在匈奴人的眼裡,女人不過就是一個物件,頂多是一份有利用價值的私有财産而已,甚至還不如自己心愛的戰馬。如果需要,她們随時都會像牲口一樣被獻出去。
尤其是在這樣一場關乎漢匈命運的重大戰争中,冒頓怎會聽從于一個女人的話,哪怕她是阏氏也不行。
第二,冒頓的撤兵,是因為王黃、趙利沒能如期趕來。
冒頓與韓王信的部将王黃和趙利原有約定,預謀在白登夾攻漢軍。而王、趙不能按時前來配合夾攻,冒頓懷疑有變。
在這場事關漢匈國運的大戰中,不排除韓王信的部下在劉邦的勸慰和安撫下,又反複叛變,重新回到了劉邦陣營中。如果王黃和趙利中途倒戈,聯合漢軍對冒頓實施反包圍,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恰在此時,阏氏前來勸說冒頓“兩主不相困”。于是,冒頓就順水推舟地答應了她,放開了包圍圈的一角,讓劉邦逃了出去,自己則帶兵北返。
(劉邦劇照)
第三,冒頓并無十足的把握戰勝劉邦。
冒頓的40萬大軍把劉邦的大約1萬人馬圍在白登,經過7天7夜的強勢進攻,任憑剽悍的匈奴騎兵左沖右突,也沒能沖垮劉邦的防線,沒能占領白登。
盡管正值隆冬季節,氣候嚴寒,漢軍士兵不習慣北方生活,凍掉手指的達到了兩三成。但漢軍明白,他們的身後就是大漢天子,要想活捉劉邦,除非從他們的屍體上跨過去。這樣毫無退路的絕境,反而激發了漢軍的鬥志,增強了他們的戰鬥力。
同時,漢軍的數十萬大軍正夜以繼日火速趕來。《史記》載,劉邦脫圍後“競與大軍合,入平城,漢救兵亦到”。這說明正有大批漢軍在源源不斷地趕來,如果冒頓一定要置劉邦于死地,必須得面對一場艱苦的血戰,即便冒頓僥幸取勝回到草原,那他辛苦打下來的匈奴帝國還能保住嗎?
更何況冒頓要的不是劉邦的性命,也不是大漢的土地。對于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來說,财富才是最重要的。隻要劉邦答應給予他财富,為何不得饒人處且饒人,放他一條生路呢?
第四,冒頓退兵和當時的天氣有關。
據史書記載,白登的天氣常有大霧出現,而匈奴人一向秉持“舉事而候星月,月勝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的信仰。加上阏氏又有“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的忠告,迷信的冒頓也許内心也在掙紮,害怕劉邦這個真龍天子命不該絕,自己最終會得不償失。
因此,冒頓之所以主動“解圍之一角”,放劉邦出逃,是在權衡利弊之後的決定,并非完全是阏氏“枕頭風”的結果。
(參考資料:《史記》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