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資料-試析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詳細内容-傳統文化
試析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詳細内容1-7暈鲆帳趺褡逍雜胧瀾缧韻晗改谌莰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将民族個性消解。
藝術世界性不等于美國化,也不等于歐洲化。藝術[de]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de]藝術樣式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藝術[de]發展,藝術[de]世界性同樣處于發展之中,不是一成不變[de]。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紅墨水、一瓶黑墨水傾注在一起[de]黑紅不分、非此非彼、非驢非馬。就藝術而言,這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藝術之營養,正如人吃豬肉、羊肉,不是為了使自己變成豬、羊一樣,這種吸收、借鑒,絕不是外表[de]摹仿、複制、克隆,而是為我所用,用以滋養我們[de]身心、我們[de]藝術,強我們[de]身、健我們[de]體,發展我們[de]民族藝術。
“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de]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然後排洩其糟粕,吸收其精華”。④衆所周知,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吸收了東方乃至非洲原始藝術[de]精華,但西方藝術沒有被東方藝術淹沒。我們今天吸收、借鑒他民族[de]藝術精華,必須具有明确目的,即為了促進本民族藝術[de]發展。
在今天這樣一個被稱為“地球村”[de]信息時代,若要求一民族藝術潔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藝術絲毫影響,象牛郎、織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傾慕,實在太難;如果要求藝術家在藝術荟萃[de]大花園中隻采摘本民族藝術之花而對他民族藝術[de]奇花異草毫不動心,也實在難為我們[de]藝術家。“物以稀為貴”那種他民族擁有而本民族缺乏[de]事物,常常具有極大[de]誘惑力。正如人們常常不滿足粗茶淡飯而追求飽眼福、飽口福一樣,吃膩了大魚大肉[de]貴族會對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斷[de]喜新厭舊和懷古中人類創造了今天[de]文明、今天[de]藝術;人類也會在新一輪喜新厭舊和懷古中創造出明天[de]新生活和新藝術。
隻要各民族間[de]交往存在,藝術[de]交流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藝術[de]民族性隻有在與他民族[de]交往中,在世界藝術[de]舞台上展現自己[de]美麗并不斷改變自己[de]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對待西方藝術、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齒,也不必趨之若骛。西方各種藝術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濟世良藥。
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點[de]藝術,這不僅不可能,而且無意義。我們也不必抱殘守缺、孤芳自賞,我們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de]精華,以完善和發展本民族固有之藝術。同樣我們也應看到,有些民族藝術、民間藝術并不具有世界性。我們[de]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構成一個大部隊。我們不必裹着小腳、拖着長辮在世界文化[de]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趨地跟在他民族藝術後面接軌。出污泥而不染[de]荷花并不拒絕污泥提供給它[de]養料。隻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輩兩個肩膀上,才能成為當代藝術[de]巨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藝術欣賞者,不僅要對本民族[de]藝術傳統進行選擇,對他民族[de]藝術也必須用我們[de]量規加以規範、選擇。我們應提倡創造性地繼承吸收,避免奴隸般地因襲。
在世界藝術[de]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義,離開這個舞台不僅其藝術[de]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藝術[de]世界性也不複存在。
注釋:
①《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4132頁。
②參見《蘇聯百科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4頁。
③毛澤東《同音樂工作者[de]談話》,參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集》第六冊第175頁。
④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本文關鍵詞:藝術民族性世界性相關文章列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