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江戶川光學精機研究所 ,作者還沒
江戶川光學精機研究所
時代背景是事物的一部分;任何事物不能脫離時代背景獨立存在。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相機産業發展期,一款相機賣多少台才能算是暢銷機型?當時一家日本相機工廠的月産能大概在幾百台到幾千台不等,如果能夠賣出大幾千台就已經是暢銷款,産量上萬的話就更值得謝天謝地了。
那麼一百萬台呢?即便讓現在的網絡器材評論家、鍵盤攝影器材專家穿越回去擔任當時日本光學、佳能這種相機品牌高管也未必能做到。
=====
RICOHFLEX iii的廣告
好了,主角是理光的RICOHFLEX系列。1950年RICOHFLEX iii上市,1957年該系列機型銷量破百萬,是曆史上第一款銷量破百萬的相機系列。同期産量甚至一度占據了日本相機總産量的一半。注意是日本所有類型相機總産量的一半,“所有”、“全部”、“ALL”!
這台相機看上去不怎麼招人喜歡對吧?彌漫着低端和廉價感。沒錯,這款相機就是廉價。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雙反相機的爆發期。戰争剛剛結束不久,因為雙反相機結構簡單,易于生産,沒有專利壁壘,很多企業選擇從這裡打入市場,理光也是如此。市場上一下子湧出幾十個品牌的雙反相機,差不多英文字母從A到Z都排滿了。
不過品牌雖然豐富,但是産品千篇一律,幾乎都是那套解決方案裡面套出來的,以至于現在我認相機時最頭疼的就是當時日本的雙反。
那麼問題來了,除了“我們能做什麼相機”之外,“民衆需要什麼樣的相機”這一點有人考慮嗎?戰争結束後相機企業需要發展,咬緊牙關生産兩三萬日元的相機投入市場,但同時民衆也不富裕啊。理光就是看到了這個空擋,推出了當時僅售6800日元的RICOHFLEX iii,僅相當于當時當時大多數雙反相機售價的四分之一。
壓縮成本是要付出代價的,RICOHFLEX的成本是從哪裡省出來的呢?
RICOHFLEX結構
首先從這款相機的機身框架十分簡單,幾乎沒有複雜曲面,完全依靠幾塊金屬闆拼接而成。
RICOHFLEX的可拆卸片倉
機身内部結構膠片倉也采用了可拆卸的一體的模塊化結構,對于組裝工人的技術要求和生産時間成本明顯降低。
Ricohflex的對焦模式
鏡頭沒有采用常見的機身調焦推進前面闆直進對焦,而是取景鏡頭和對焦鏡頭外圈做出齒輪相互咬合,對焦時聯動推進。
早期機型隻有四擋快門速度,分别為B門、1/25秒、1/50秒、1/100秒,之後的幾款也僅僅多了個1/200秒。
這麼廉價的相機應該不太行吧?别看它雖然便宜,但是該有的也都有了,日常使用完全沒有問題。
RICOHFLEX的鏡頭是三片三組結構,中低端雙反的标配。80mm f3.5也是當時的标準規格,沒有縮水。而且最神奇的是,售價如此低的相機的鏡頭還有鍍膜,對于這種低端機型來說簡直是難以想象的事情。
Ricohflex系列最後一款機型RICOHFLEX holiday于1956年底推出,先後共推出7款機型(僅計算6X6中畫幅機型)。這系列中不同機型之間的大多數零件都可以互換。RICOHFLEX holiday上市之後,這一系列機型的售價甚至被壓到5000日元以下。
=====
這麼牛逼的機器是誰搞出來的?
藤本榮
設計師藤本榮原來在小西六(後來的柯尼卡)就職,後來被挖到了理研光學。戰後設計出的這個爆款RICOHFLEX,讓公司賺到盆滿缽滿。理研光學的創始人,也是當時的社長市村清叫來藤本,想讓他升任公司董事。但是藤本卻和市村社長說“我來不了這個。”
理應如此,日本企業在提拔員工入經營管理層時,員工一定要“難堪大任”等等裝模作樣推脫一番,最終表示勉為其難願效犬馬之勞。這是一個标準流程。誰不願高升呢?
市村社長覺得藤本也是如此,便再三邀請。但藤本還是那套,“我真來不了這個!我就願意當技術員。”藤本是真的不願意上去,他真的願意在一線做技術工作。市村社長了解他的心意之後贊不絕口,“藤本真漢子也!”
藤本退休後離開了理光,到了一家音響公司做技術顧問。但是剛剛換地方不久,旭光學(賓得)的創業社長松本三郎就打聽到了這個消息。天天跑到藤本上班的路上堵他,請他到旭光學再施展一番,然而最終藤本還是婉拒了松本。
=====
優衣庫曾經推出RICOHFLEX聯名款UT
如果讓我評選曆史上最值得紀念的十台相機,一定會有RICOHFLEX。貴、精良、高科技、劃時代這些特點等于“好”沒有錯。但首先相機是給人用的,讓更多的人接觸寫真,有機會使用相機記錄,将寫真文化更快更廣的傳播出去,這就是它的意義所在。
當然了,我是不會去用這款機器就是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