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梅毒的病因和起源

梅毒的病因和起源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8-18 04:56:48

  梅毒(syphilis)是由蒼白螺旋體所引起的一種全身性慢性傳染病,按傳染方式可分為後天(獲得性)梅毒(acquiredsyphilis)及先天(胎傳)性梅毒(congenita1syphilis)兩種。前者主要通過性接觸而傳染給對方,後者由母體内蒼白螺旋體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

  梅毒的病因

  病原體蒼白螺旋體(treponemapallidum),又稱梅毒螺旋體,為細長螺旋形微生物,長7~14um,寬0.25um。有6~12個螺旋。其螺旋規則約1um。螺旋體透明不易着色,故用普通顯微鏡很難看到,臨床上常用暗視野顯微鏡進行檢查并觀察其特殊的運動方式①圍繞長軸旋轉而前後移動;②螺旋自身屈伸如蛇行;③靠螺旋伸縮而移動。此外亦可用銀浸染法(Levaditi法)和免疫熒光技術進行檢查。迄今為止梅毒螺旋體在人工培養基上尚不易培養成功,但其可在猿猴、荷蘭豬、家兔、白鼠體内繁殖,其中以家兔的暈丸最為敏感,故一般多使用家兔進行接種,以保存梅毒螺旋體菌株,制作梅毒血清反應抗原。

  梅毒螺旋體在适當生活條件下要進行橫斷分裂生殖,每30~33小時繁殖一次,為厭氧微生物,在體外很容易死亡。在潮濕之器皿和毛巾上可生活數小時。100oC溫度立即死亡,60℃2~5分鐘,40℃3小時,39℃4小時死亡。對寒冷抵抗力強,0℃1~2夭,-78℃經數年不喪失傳染性。一般消毒藥物如升汞、苯酚、乙醇等均很容易将其殺死。

  梅毒的起源

  關于梅毒(syphilis)的起源和傳播有很多争執,據西方學者認為,在15世紀以前歐洲無梅毒。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一些水手與美洲婦女發生過性關系,水手回到歐洲時,将此病傳播到意大利、西班牙。1494年法蘭西國王查理第八世募集各國士兵三十餘萬人,遠征意大利,梅毒正蔓延于意大利國内,當圍攻那波裡時,軍營中發生了梅毒大流行。1495年這些患有梅毒的士兵回國後,造成歐洲梅毒流行。有人認為1488年,葡萄牙艦隊将梅毒帶到印度。也有學者認為,1498年哥倫布的船隊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由于感染梅毒船員的到達,将梅毒也帶到印度。通過商業往來,梅毒也進入了我國,1505年在廣東省首先發現和記述了梅毒病例,此後,梅毒便從沿海到内地在我國廣泛傳播開來,發病率居高不下,居性病之首。解放後,由于黨和政府有效地取締了妓院,禁止賣淫活動,對性病進行廣泛的普查普治,經過十年的努力,已于1959年基本上消滅了梅毒,1964年我國向全世界宣布基本消滅了性病,這一舉動震驚了世界,轟動了全國。

  70年代以來,随着社會的發展,性病又在我國死而複生,特别是梅毒發病人數大大增加,發病人數急劇上升。

  梅毒的病原體是一種螺旋體,醫學上稱之為梅毒螺旋體(Tre-ponemapalidum),1905年由法國科學家Schaudinn與Hoffmanu發現并報告的。

  梅毒螺旋體是一種小而纖細的呈螺旋狀的微生物,長度為5-20nm,直徑<0.2nm。它有6-12個螺旋,肉眼看不到,在光鏡暗視野下,人們僅能看到梅毒螺旋體的折光性,其活動較強。在其前端有4-6根鞭毛樣細纖維束,其末端呈卷曲狀。在未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時,螺旋是規則的。因其透明不易着色,又稱之為蒼白螺旋體。

  梅毒螺旋體是厭氧菌,在體内可長期生存繁殖,隻要條件适宜,便以橫斷裂方式一分為二的進行繁殖。在體外不易生存,煮沸、幹燥、肥皂水和一般的消毒劑(如升汞、石碳酸、酒精等)很容易将它殺死。

  梅毒的傳染源是梅毒患者,其傳播途徑有:

  (1)性接觸這是主要的傳染途徑。未經治療的病人在感染後的1年内最具有傳染性;随着病期的延長,傳染性越來越小;到感染後4年,通過性接觸一般無傳染性。

  (2)血傳播梅毒患者、潛伏梅毒及隐性梅毒血清具傳染性,通過輸血及共用針頭可傳染他人。

  (3)胎傳患梅毒的孕婦可以通過胎盤使胎兒受染,一般認為感染發生在妊娠4個月以後。病期超過4年未經治療的梅毒婦女,雖然有性接觸,一般也不會傳染,但妊娠時仍可傳染給胎兒,病期越長,傳染性越小。

  (4)其他少數可以通過性接觸以外的途徑受傳染,如接吻、哺乳;接觸有傳染性損害病人的日常用品,如衣服、毛巾、剃刀、餐具、煙嘴等,也可傳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