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中梅 2005-12-13 13:07:26 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 2004年3月第2卷第3期 【文獻标識碼】 B 【文章編号】 1726-6424(2004)03-0267-02 腹部手術後,患者胃腸蠕動常處于無運動狀态,胃腸道由運動
闫中梅2005-12-1313:07:26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4年3月第2卷第3期
【文獻标識碼】B【文章編号】1726-6424(2004)03-0267-02
腹部手術後,患者胃腸蠕動常處于無運動狀态,胃腸道由運動抑制到完全恢複需要一定的時間。患者出現腹脹、惡心、嘔吐等不适,嚴重者影響呼吸功能,胃腸吻合口和腹壁切口的愈合、誘發各種并發症。腹部手術後促進腸蠕動早期恢複,可減輕腹脹,減少病痛及精神壓力,并能預防術後腸粘連的發生。我科對20例腹部手術患者進行醫療體操橋式運動的指導,對促進腸蠕動早期恢複有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觀察患者為2002年1月~2003年4月在我科接受腹部手術的患者,共40例,女17例,男23例。年齡為26~65歲,其中胃部手術19例,結腸手術12例,膽囊切除術9例。将40例患者随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别、文化程度、生活環境、手術種類、手術類型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腹部手術後,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對實驗組患者進行醫療體操橋式運動的指導。囑患者仰卧,雙腿屈曲,雙臂平放于身體兩側(體弱無力患者可将雙手抓住床沿),以腳掌及肩部支撐,靠腹肌及盆腔肌的力量,将臀部及腰腹部擡起離床,持續5s左右還原,重複10~20次,每日上下午各運動1次,也可酌情增加。
表1兩組患者首次肛門排氣情況比較
由表1所得,通過χ2檢驗,P<0.05兩組差異有顯著性,表明橋式運動能有效的促進腸蠕動恢複。
腹部手術患者通常由于疼痛、麻醉藥物影響以及引流管道繁多、下地活動不方便,都要經曆“術後卧床”,因此,腸蠕動恢複較晚,患者易出現腹脹、惡心、嘔吐等不适。我們對患者進行橋式運動指導,此方法可以使卧床患者在病床上做運動。患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行掌握、量力而行,利用腹肌及盆腔肌的收縮,使腹内壓增加,增進腹腔血液循環,從而促進腸蠕動及腹腔髒器功能。患者腸蠕動恢複快,提早排氣、排便,可提前拔除胃管,早期進食,既減輕了患者病痛,又有助于患者疾病的康複。
腹部手術患者一般術後12~24h内腸蠕動完全消失,在術後38~96h腸蠕動恢複正常。在此期間,腹腔内有多量纖維素産生,使靜止腸袢發生粘連[1]。通過橋式運動促進患者腸蠕動早期恢複,減少了腸袢纖維素粘着,減輕了由于手術而引起的腸粘連。
總之,醫療體操橋式運動對腹部術後胃腸功能恢複有意義,并且此項運動簡單易學,便于掌握,經濟,實用性強,無需任何醫療侵入性操作,不增加病人痛苦,無任何副作用及不良反應,在臨床工作中值得推廣。
1範慧光,胡啟适.番瀉葉浸劑保留灌腸對手術後促進腸蠕動恢複的臨床觀察.實用醫學雜志,1994,10(6):552.
作者單位:257034山東東營勝利油田中心醫院普外一區
(收稿日期:2004-01-14)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