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最經典文學故事
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遊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惆怅之餘,乃題詩于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代詩文中因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後不複再見的惆怅心情。
名句積累
成語積累
一舉兩得
(視頻來源網絡)
歇後語積累
父親向兒子磕頭——豈有此理。(豈有此禮)。
公共廁所扔石頭——引起公憤。(引起公糞)。
反穿皮襖——裝佯。(裝羊)。
孔夫子搬家——淨是輸。(淨是書)。
孕婦走獨木橋——铤而走險。(铤而走險)。
外婆死了兒子——無救。(無舅)。
老公拍扇——凄涼。(妻涼)。
漢字的故事
有人說:“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千百年來的風俗禮儀,社會結構、倫理道德、哲學思考、審美意識——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幾乎都隐藏在一個個漢字對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畫、概括和美化之中。”
漢字從形态到内涵,不僅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一種形象生動,有社會文化背景、生命意識、民族思想、生活智慧的文化元素。走進漢字的文化寶庫,走進漢字的奇妙世界,方能領悟中國古漢字的神妙話語。今天,我們舉幾個例子,大家感受一二。
國
甲骨文中的“國”(國)字由“戈 口”組成,其含義是“軍隊、人口”。可以理解為:由人口組成軍隊,由軍隊來保衛人口,這就是國家。在金文、隸書、楷書中,“國”字多了一個四周的“囗”,表示國家有邊境四周;隸書、楷書中的“國”字還多了“一”,表示“土地”。這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國家。
在古漢字中,“國”字的組成中有外面一個大囗和裡面一個小口,這兩個口,意思是不一樣的。外面的大“囗”,表示的是國家有四方疆域;裡面的小“口”,表示的是人口;而“一”,則表示土地;此外,還要執有“戈”矛的軍隊來保衛國家的土地、人口和邊疆。上述的大“囗”、小“口”、“一”還有“戈”等因素,構成為國家的“國”字。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具有的共同特征。
可以說,古漢字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深刻地解釋了國家的幾個基本特征,或者說構成國家的幾個基本要素——邊境、疆域、土地、人口、軍隊等。
好詞好句積累
好詞
秋高氣爽、一葉知秋、春花秋月、
春華秋實、金風送爽、春蘭秋菊、
秋風蕭瑟、金風玉露、葉落知秋、
秋風落葉、秋月春風、丹楓迎秋、
秋收冬藏、落葉知秋、秋高氣肅、
春去秋來、秋月春花、秋高氣和、
橙黃橘綠、層林盡染、秋高馬肥、
落葉飄零、稻谷飄香、北雁南飛、
寒蟬凄切、梧桐葉落
好句
1、老師,您的愛,太陽一般溫暖,春風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愛,比父愛更嚴峻,比母愛更細膩,比友愛更純潔。您的愛最偉大,最無私,最神聖。
2、瞧,這位身穿黑華達呢中山裝,戴着黑色寬邊眼鏡,臉上帶着微笑的中年教師,他就是我們敬佩的語文老師――陳老師。陳老師知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上起課來總是那麼輕松活潑生動有趣。我們尤其愛聽他的作文課。他講起課來總是那麼風趣幽默,引人入勝,使我們興趣盎然。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作文,逐步懂得一點寫作的“奧秘”。
3、你隻要翻開我們的作業本,你就會發現,老師不僅在答案上給我們做了批改,連過程中也有他圈圈點點的字迹,有時旁邊還會有幾句批語。不僅是成績好的學生如此,成績差的學生亦然如此。因為,在他的心中沒有好壞學生之分,隻要愛學,願學的學生他都喜歡,都會努力地把他教好。
4、老師的眼睛像一面鏡子,能夠照出我們一絲一毫的過錯。老師的眼睛又像媽媽的眼睛一樣,充滿了對我們的關心和慈愛。
積累作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