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哺乳期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也稱為産後乳腺炎,常發生在第一次分娩後,在産褥期常見的一種疾玻好發于産後3-4周的哺乳期媽媽,多為産後急性乳腺炎,緻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糖球菌及溶血性鍊球菌,經乳頭的裂口或血性感染所緻。哺乳期乳腺炎在臨床上的症狀主要有乳房出現紅、腫、熱、痛,并有局部腫塊、膿腫的形成,體溫升高,白細胞計數增高。
發生哺乳期乳腺炎的原因主要有乳汁淤積、忽視乳頭的保養、乳頭發育不良等。可以分為瘀積性乳腺炎和化膿性乳腺炎,發生急性乳腺炎時,一般可不需要停止母乳喂養,而當乳腺局部化膿時,患側乳房應停止哺乳。6個月後的嬰兒開始長牙,這個階段乳頭也容易受到損傷,媽媽應該小心預防,而斷奶期更要警惕急性乳腺炎的發生。
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
哺乳期乳腺炎是哺乳期媽媽常見的乳房疾病,細菌入侵感染、乳頭出現裂口、乳汁有淤積以及乳腺管受到阻塞等,都能誘發乳腺炎。具體的緻病原因有:
1、細菌感染
哺乳期乳腺炎多見急性乳腺炎,主要的病原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少見于鍊球菌。細菌感染入侵的途徑有以下四個:
(1)直接經乳管侵入:這是細菌直接入侵的途徑,因由乳汁淤積潴留,容易感染。因潴留的乳汁易分解,分解的産物為酸性不僅對乳腺管有刺激,而且是細菌繁殖很好的培養基。
(2)通過乳頭小創口或裂縫進入:如果媽媽的乳頭部位出現創口或者是有裂縫,這些地方都容易讓細菌進入,經淋巴管侵入乳葉間質形成蜂窩織炎。
(3)身體其他部位:産褥期媽媽身體其他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可經血循環引起乳腺感染。
(4)乳腺管逆行:另一條感染途徑是由寶寶體内的病原菌(如口腔、鼻咽部感染)在哺乳時直接沿乳腺管逆行侵入乳腺小葉、在淤積的乳汁中生長繁殖引起乳腺感染。
2、乳頭裂口
當乳頭有外傷導緻出現裂口,或者是乳頭皲裂,這些方式都能導緻乳腺炎的發生。
(1)乳頭皲裂:通常是由于哺乳姿勢不正确,寶寶未将乳頭及大部分乳暈含吮在口内,且固定于一側的哺乳時間過長。
(2)乳頭保養不佳:孕期媽媽忽視了乳頭的保養,沒有經常擦洗乳頭,使上皮組織變得脆弱,而使乳頭皮膚表皮薄弱易損。由于新媽媽首次哺乳,乳頭皮膚抵抗力較弱,容易在寶貝的吸吮下造成損傷,使乳汁淤積,細菌侵入導緻乳腺炎。
(3)乳房外傷:如果乳頭有外傷的話容易傷害到組織,例如:突然的撞擊,或是較大的孩子踢到。
3、乳汁淤積
(1)乳汁沒被吸盡:初産婦哺乳無經驗,乳汁多,寶寶往往不能把乳汁吸盡,緻使有多餘的乳汁淤積在腺小葉中,有利于細菌生長繁殖。
(2)乳頭發育不良:初産婦如孕期不經常擦洗乳頭,上皮脆弱,小兒吸吮時間過長,乳頭表皮浸軟,易發生皲裂,發生皲裂後寶寶吸吮引起媽媽劇烈疼痛,影響充分哺乳,乳房不易排空,乳汁易淤積。此外,乳頭發育不良,短平、孝内陷等,乳汁更易淤積。
(3)乳房過于豐滿:哺乳期媽媽乳汁排通不暢,淤積乳房内,導緻乳腺炎。例如乳房較大,乳房容易垂着,使得下面部分的奶水較不容易流出來。
4、乳腺管阻塞
(1)常見于繼發性的乳汁淤積,不完全吸空乳房、不規律性經常哺乳及乳房局部受壓是其主要原因。乳汁淤積也多見于乳頭發育不良者(如乳頭凹陷),影響了哺乳的進行。
(2)初次當媽媽,其乳汁中含有較多的脫落上皮細胞,容易引起乳管的阻塞,使乳汁淤積加重。乳汁淤積使乳腺組織的活力降低,為入侵細菌的生長繁殖創造條件,加上未及時疏通,從而發生乳腺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