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腺導管擴張怎麼辦?這是很多哺乳期的女性朋友都十分關注的問題,乳腺管擴張症在我們生活中并不少見,對于一些在給寶寶喂奶的媽媽來說,也是常有的事了,乳腺管擴張症也叫做漿細胞性乳腺炎,對于這種病的治療我們是不可以輕視的,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治療的方法。
此病早期可表現為乳頭溢液,溢液呈黃色、棕色或血性,有時擠壓乳房後可分泌稠膿樣物質;後期在乳頭、乳暈四面,可出現大小不等的腫塊,腫塊表面皮膚紅腫并有壓痛,有時按膿腫切開後常不易愈合,有瘘管形成。由于病變反複發作,乳房皮膚可以增厚,乳頭内陷。此病病程較長,最長者可達十餘年,抗生素治療通常無效。
乳腺管擴張症術前格外輕易誤診,診斷此病主要靠乳腺B超、乳腺钼靶、乳腺導管造影、乳腺細針穿刺等檢察。一旦診斷為乳腺導管擴張症,應根據疾病的不同特點,及時采取手術治療。
局部病變者,可采取乳腺腺葉切除術;病變廣泛者,可行皮下乳腺切除術,保存病人的乳頭及正常部分腺體。關于腫塊伴有膿腫形成者,在抗感染治療的同時,應及時切開引流,待感染好轉後再切除病變的組織。
乳腺管擴張症又叫漿細胞性乳房炎,其基本病變是由于乳腺導管不暢,而引起導管擴張的一系列病理改變,是一種良性病。此病多見于30—40歲的經産而非哺乳期的婦女,也偶見于絕經後的老年婦女。
乳腺管擴張發病大概可分三期:急性期表現為乳房腫脹、疼痛、發紅和硬結,可有乳頭溢液,這時最易與急性乳腺炎混淆,有的被誤診為炎性乳癌;亞急性期乳房紅腫消退,遺留下硬結或腫塊;慢性期乳房内腫塊可與表面皮膚粘連,腫塊不痛,可出現乳頭回縮,此型最易被誤診為乳癌。
病程是非不一,從數日到數年,病程長者更易誤診。乳頭溢液可為本病的首發症狀,液體多為血性,也可為漿液性或膿性,也是誤診的原因。早期常伴有腑下淋巴結腫大、質硬、有壓痛,也給鑒别帶來困難。
近年來用于乳房檢察的紅外線掃描、超聲檢察和選擇性乳腺導管造影等檢察,對乳房疾病的診斷和鑒别診斷很有幫助,不僅可以證實乳腺導管擴張,還能查出導管内有無其他占位病變。此外,細胞學檢察對診斷此病也有重要作用。包括乳頭溢液的反複檢察和細針抽吸腫塊組織的細胞學檢察,該症都查不到癌細胞,而是以漿細胞為主的炎症細胞,可與癌鑒别。
乳腺導管擴張症是乳腺的良性病變,所以,一旦确診,應當做手術治療,手術是治療本病的惟一有效方法,手術時隻需将乳暈部擴張的導管腫塊切除就可以,乳頭和大部乳房可保存,不影響外形和美麗。如果腫塊較大,占整個乳房的一半以上,而且年齡在45歲以上,乳房較小者,在病人本人的同意下,也可做單純乳房切除。
哺乳期乳腺導管擴張怎麼辦?這個大家關心的問題,上面給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講解,希望看了上面的文章對這種疾病和治療措施大家都有一些了解。當得知道自己患有此病後,一定要及時的去醫院進行進一步的相關檢查,配合醫生的治療,還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