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中晚期,孕婦出現肢體面目腫脹者稱為“子腫”。亦稱“妊娠腫脹”。古人根據腫脹的部位、性質和程度不同,又有子腫、子氣、皺腳、脆腳等名稱。
子腫的病因病機及治療原則
本病多發生在妊娠5-6個月以後,此時胎體逐步長大,升降之機括為之不利,若髒器本虛,胎礙髒腑,因孕重虛。因此脾腎陽虛、水濕不化,或氣滞濕停為妊娠腫脹的主要機理,脾腎兩髒功能失常往往互相影響或相繼出現。妊娠腫脹的治療應本着治病與安胎并舉的原則,以運化水濕為主,适當加入養血安胎之品,慎用溫燥、寒涼、峻下、滑利之品,則用皮類利水藥,以免傷胎。
辨證論治
1.脾虛證
證候:妊娠數月,面目四肢浮腫,或遍及全身,皮薄光亮,按之凹陷不起,面色晄白無華,神疲氣短懶言,口淡而膩,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體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潤或膩,脈緩滑。
治法:健脾利水。
方藥:白術散加砂仁。
常用藥:白術補脾利濕;茯苓健脾利中焦濕邪;砂仁、生姜溫中理氣;大腹皮下氣款中行水;橘紅調氣和中。
2.腎虛證
證候:妊娠數月,面浮肢腫,下肢尤甚,按之如泥,腰酸乏力,下肢膩冷,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潤,脈沉遲。
治法:補腎溫陽,化氣行水。
方藥:真武湯。
常用藥:附子溫陽化氣;生姜、白術、茯苓健脾燥濕,白芍開陰結,與陽藥同用,引陽入陰,以消陰翳。
3.氣滞證
證候:妊娠三四月後,肢體腫脹,始于兩足,漸延于腿,皮色不變,随按随起,胸悶脅脹,頭暈脹痛,苔薄膩,脈弦滑。
治法:理氣行滞,除濕消腫。
方藥:天仙藤散。
常用藥:天仙藤行氣祛風消腫;香附、烏藥疏肝理氣;紫蘇宣肺行水;橘皮、木瓜、甘草理脾和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