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中必背文言虛詞

高中必背文言虛詞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7 02:44:28

高中必背文言虛詞? 古語老師給大家分享了故事記憶法幫你記憶120個文言實詞高中語文:故事,幫你有效記憶120個文言實詞(第三彈),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高中必背文言虛詞?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必背文言虛詞(高中語文故事記憶法)1

高中必背文言虛詞

古語老師給大家分享了故事記憶法幫你記憶120個文言實詞高中語文:故事,幫你有效記憶120個文言實詞(第三彈)

其實,高考考綱要求的18個文言虛詞,同樣可以使用故事法有效記憶。

而且,這些故事,大多數來自熟悉的文言文。不信,你瞧:

别忘了先轉發收藏,留着慢慢消化哦~


1.而

兵者,危道也,須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也,而況(2)戰乎?故馮婉貞曰:“諸君而(3)有意,瞻予馬首可也。”婉貞,而(4)翁豪傑者,然青取之于藍而(5)青于藍。婉貞博學而(6)日參省乎己,非特效書生終日而(5)思也。衆應之。既而(8),婉貞率諸少年結束而(9)出,果大捷。衆皆歎:婉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傑而(11)。

  譯文:用兵,是一種變幻莫測的方法。要同心協力,千萬不要像螃蟹那樣六條腿兩隻鉗,不然,那麼你憑什麼取勝呢?所以馮婉貞說:“諸位将軍如果想打勝仗,可以看我馬頭的方向(聽我的就好了)。”馮氏年齡雖然小,但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馮氏比其父更勝一籌。馮婉貞廣泛的學習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書生那樣整天思考(而不學習)。多加考慮之後再去實施,所以抵抗敵軍能夠取得勝利。(馮氏)不是人們所說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1)連詞,表并列。(2)複音詞,即“何況”,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3)連詞,表假設。(4)代詞,通“爾”。你,你的。(50)連詞,表轉折。(6)連詞,表遞進。(7)連詞,表修飾。(8)複音詞,不久,一會兒。(9)連詞,表承接。(10)複音詞,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11)語氣助詞,表肯定語氣。

2.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據何(3)為?原其理,乃愛之深也。嗟乎,情之誤,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譯文:“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這樣說)本來是錯誤的,但他的妻子這樣說,為什麼呢?她依據什麼(才這樣說)呢?推究其中的道理,(是)愛自己的老公很深啊。哎,感情造成的謬誤多麼大啊!但是什麼人能夠忘情呢?拿什麼消除這種弊端,希望您能教給我(一個)好辦法,怎麼樣?

(1)副詞,用在動詞前,表疑問,怎麼。(2)疑問代詞,表原因,後面常帶語氣助詞“哉”“也”;相當于“為什麼”、“什麼”、“什麼原因”。(3)代詞,做賓語,什麼。(4)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相當于“多麼”。(5)代詞,做定語,相當于“什麼”。(6)即“以何”,介賓短語,用在疑問句中作狀語,相當于“拿什麼”、“憑什麼”。(7)即“如何”,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于“怎麼樣”、“怎麼辦”。

3.乎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1)。然吾曾見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業不辍,問其故,曰:“可塞賦斂也。”嗟乎(3),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為乎(5)好樂甚?若王專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餘,則王之所為其勝乎(7)好樂者也。臣之驽頓,所言者謬,王能諒之乎(8)?

  譯文:大王非常的喜好玩樂,那麼齊國也(治理得)差不多了吧!可是我曾經看見過一個人,他家裡世世代代都在捕蛇,已經有不少人死在捕蛇這件事上了,但是他們還是以捕蛇為生,我問他這是為什麼,他說:“因為這樣可以填交賦稅。”由此可以發現,賦稅對于百姓的危害比蛇的危害嚴重多了啊!然而大王為什麼會這麼喜好玩樂呢?大王如果處理政事會不費力氣,那麼大王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若恢恢乎王于理事必有餘),那麼大王所做的事就是應當的。微臣資質愚鈍,所說的話大多數是謬論,大王能否體諒我呢?

(1)句末語氣助詞,表揣測,相當于“吧”。(2)介詞,相當于“于”,“在”。(3)(4)句末語氣助詞,表感歎,相當于“啊”“呀”。(5)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6)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的樣子”、“……地”。(7)介詞,表比較,相當于“比”。(8)句末語氣助詞,表疑問。

4.乃

  嘗聞放翁志節,畢現《示兒》,乃(1)讀之。至“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2)翁”一句,大為感佩,乃(3)忠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齒,乃(4)曰:“此徒沽名耳。”衆人質之以理,其辭窮,乃(5)不得已而謝。原其言,炒作乃爾(6),無乃(7)自高耳。

  譯文:我曾經聽說陸放翁的志氣與節操,都體現在《示兒》中,于是閱讀它。讀到“(省略)”這一句(的時候),(我)心中大為感動與佩服,(陸遊)真的是忠貞的義士啊!但是也有人(表示)鄙視,于是說:“他隻是沽名釣譽罷了。”大家(聽了)都來質問他原因,那人無言以對,于是不得不道歉.....

(1)副詞,表承接,于是。(2)代詞,用作第二人稱,“你”、“你的”。(3)副詞,表判斷,相當于“為”、“是”、“就是”。(4)副詞,表轉折,相當于“竟然”、“卻”。(5)副詞,表條件,相當于“才”。(6)複音虛詞,相當于“樣子”。(7)複音虛詞,表猜測,相當于“恐怕……吧”。

5.其

  狐謂狼曰:“羊肉其(1)鮮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飽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間于犬曰:“羊數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無所怒,其(7)無聞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願為一雪其(10)恥。君其(11)許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無辭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遠矣,護羊愈謹。狐與狼遂去。

譯文:狐狸對狼說:“羊肉一定很鮮美啊。如果你有意品嘗,不如叼一隻(羊)吃吃,飽飽口福。”狼說:“有兇狗守護着羊群怎麼辦?”于是狐狸挑撥離間地對兇狗說:“羊多次在背後罵你,那些話太難聽了,你竟然不生氣,是果真沒有聽到,還是怕你的主人呢?等到哪一天它們追逐嬉戲(于外)的時候,我也願意為你一雪前恥。你一定要答應我。”兇狗笑着說:“想要加害于人,還怕找不到罪名嗎?”于是兇狗守護羊群更加謹慎。狐狸和狼的奸計沒有得逞,悻悻離去了

(1)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或許。(2),連詞,表假設,如果。(3)指示代詞,其中的。(4)第一人稱代詞,自己的。(5)副詞,加強反問語氣,又。(6)第三人稱代詞,他的。(7)(8)連詞,連用,表選擇,是……還是……。(9)第三人稱代詞,它們。(10)指示代詞,那種。(11)副詞,加強祈使語氣,表希望、要求,相當于“一定”、“還是”。(12)副詞,表反問語氣,難道、怎麼。(13)音節助詞,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6.且

“存者且(1)偷生,死者長已矣”,此豈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盡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不佞之人,則李唐且(3)亡,必矣。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漣矣,于斯世則無進身之途。縱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足辭”之豪氣,無用武之地,亦何用?

  譯文:活着的人暫且偷生,死去的人已經長逝了,這并不是僅僅發生在石壕一個地區,整個唐王朝統治的地方都盡皆相同。像這種情形,皇帝還能每日聲色歌舞,并且将政事委托給不當的人,那麼李唐王朝的将亡,是必然的。在這世上,河水清澈而有漣漪泛起,還算過得去,朝庭中的人如果像這樣,則必将危殆。縱然有"我死尚且不怕,一懷酒哪裡值得推辭"的豪氣,也沒有用武之地,還能有什麼用呢?

(1)副詞,暫且、姑且。(2)連詞,表遞進,而且、并且。(3)副詞,将要。(4)複音詞,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進一步議論,況且,再說。(5)複音詞,就像。(6)連詞,表并列關系,又。(7)連詞,表讓步關系,尚且、還。

7.若

“若(1)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驚石破,花開鐵樹,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輩但堪為其魚之一鱗,若(5)龍之一爪也。

若夫(6)常人思鄉,常望月懷遠,登高作賦,若(7)柳子厚則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難抑之情,絕矣。

譯文:“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這個人的想法真奇特啊。感覺像石破天驚,鐵樹開花,真不是你們這樣的凡人可以趕得上的。我也一樣。隻怕我們隻能描繪得出魚的一片鱗或龍的一隻爪。像常人思鄉的時候,常常望月懷遠,登高作賦,但柳子厚就不一樣。他以超人的思維,來抒發難以抑制的情感,真是絕啊。

  (1)連詞,表假設,如果。(2)指示代詞,此,這個。(3)副詞,表推測,好像。(4)第二人稱代詞,你。(5)連詞,相當于“或”。(6)和“夫”連用,構成複音虛詞。句首語氣詞,用在一段或一層意思開頭,表示轉換,有“在說”、“至于”的意思。(7)連詞,表示另提一件事,相當于“至”、“至于”。

8.所

“吾所以(1)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為天下所(2)欽。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豈他人可及?察其言,觀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釣譽矣。與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衆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5)過之時,前訪朱亥,其度豈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

  譯文:“我這樣退讓的原因,是先考慮國家的利益而後考慮個人恩怨啊!”蔺相如這些話,足以讓天下人欽佩。像他那樣官居顯位,能做到這樣,怎麼是其他的人比得上的呢?分析他的言語,觀察他的行為,可以看出他所說的話并非是小人之作裝樣而已。就像是作為伯仲之位的信陵君,平日和衆人坐在一起(引申為與民為伍),從來不過分擺架子,前去拜訪屠夫朱亥,這樣的氣度豈是平常人做能比的?因此這兩個人都是用實際行動人使人道德高尚的人啊。

  (1)助詞,與“以”構成固定複音虛詞“所以”,表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2)助詞,與“為”構成固定結構“為……所……”,表被動。(3)(5)助詞,“所 動詞”構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況)等”。(4)(6)助詞,與“以”構成固定複音虛詞“所以”,可譯為用來……,……的方法(途徑、手段)。

9.為

“天行有常,不為(1)堯存,不為(2)桀亡。”此為(3)至理,當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為(5)巫所惑。巫者,以詭為(6)業,其所為(7)皆為(8)利也。故為(9)其來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為(10)天下除殘去穢,乃吾輩本分,何辭為(11)?

譯文:天道有自己恒定的規律,不因為堯這樣的賢君就存在(起作用),不因為桀這樣的暴君就消失(不起作用)。這是最精深的道理,應該給世人談一談,千萬不要讓其被巫者迷惑。巫者,以欺騙為本業,他們的 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利益。所以他們來的時候,就以這樣的道理來教訓他們,彰明他們的用心。為天下消除邪惡污穢的東西,是我們這些人的本分,為什麼推辭呢?

(1)(2)介詞,表動作、行為的原因,相當于“因為”。(3)非虛詞用法,動詞,是。(4)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相當于“對”。(5)介詞,與“所”構成固定結構“為……所……”,表被動,相當于“被”。(6)(7)動詞,作為,做。(8)介詞,表動作、行為的原因,相當于“為了”。(9)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相當于“當”、“等到”。(10)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相當于“給”、“替”。(11)句末語氣助詞,表示疑問或反诘,相當于“呢”。

10.焉

  秦軍過崤山間,見峭峭焉(1),狹狹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雖全力以搏,無奈進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盡,故緻大敗。于是餘有歎焉(5),驕而輕敵若此,焉(6)能不敗?萬軍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則必無顔世上矣。

 譯文: 崤山戰役,秦軍通過崤山山谷,隻見山勢陡峭,山谷狹窄,沒有料到在此竟有埋伏,山上的大石紛紛落下,他們隻是大叫着“土石是放在哪兒的啊”,沒有别的辦法,因而導緻大敗。在這件事上我有些感慨,驕傲輕敵,怎能不敗呢?像這樣,即使有萬千兵馬又能跟他們改變啥呢?單單是他們的驕縱,要是要斥責的話,他們必然沒有臉面再活在世上了。

(1)(2)形容詞詞尾,約同于“然”,相當于“……的樣子”。(3)兼詞,相當于“于彼”,在那裡。(4)句中語氣助詞,表示停頓。(5)語氣助詞,不譯。(6)疑問代詞,怎麼,哪裡。(7句末語氣助詞,相當于“呢”。(8)代詞,相當于“之”,他們。

11.也

  “師道之不傳也(1)久矣,汝何以能複之也(2)?”“吾将勸勉督責以行之也(3)。”“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輩何能及也哉(5)!”

譯文: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你為什麼可以恢複這些?我會勸導勉勵督促責備用來施行。你說的話,是黃金美玉。你的心胸,我們這些人怎麼能趕得上呢?

  (1)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舒緩語氣,引起下文。(2)句末語氣助詞,表疑問或反诘語氣。(3)句末語氣助詞,表肯定語氣。(4)句末語氣助詞,表判斷語氣。(5)句末語氣助詞,與“哉”連用,表感歎語氣

12.以

“秉燭夜遊,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則出無傷;否則,以(3)吾之容現于當衢,則恐驚人。故自當以(4)書卷為伴,棄險以(5)遠則不敢至之怯,慕“擁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之美……暢遊書海以(8)極夫天地之樂,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棄之也,豈以(10)一冕之故而棄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長享逸樂。吾雖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師,然終未以(13)權貴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賢不見用,忠不見以(15)”之歎。

譯文:古人持燭在夜晚出行,也是有道理的.如果我貌賽潘安(古時美男子),則出行可以不用顧慮.不然,以我現在的容貌出現在當地,則怕吓到别人.所在向來以書為伴,效仿孟子書中的那種做不到就不做的豪情,,羨慕那種拿着火把進入很深的洞穴的勇氣。沉醉在樹木欣欣向榮的生長,泉水慢慢流下的美景中。我暢遊在書的海洋中,用來滿足天地之間的樂趣。如果這樣的話,及時授予我皇帝的位子,我也會抛棄,怎麼能夠因為一個稱号的原因而舍棄了我心神上的高興呢?我雖然康熙六年就到了京城,但是最終還是沒有和權貴有交往,上面所說的都是我的真心話,希望你能夠明察,那樣你就不會有“賢才沒有被重用,忠才沒有被提拔”的感慨。

(1)名詞,原因。(2)動詞,認為。(3)介詞,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依據的工具、方法及其他,憑借。(4)介詞,把。(5)連詞,相當于“而”,表并列。(6)連詞,相當于“而”,表承接關系。(7)連詞,相當于“而”,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8)連詞,表目的關系,可譯為“來”。(9)介詞,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10)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産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11)連詞,表原因,可譯為“因為”。(12)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可譯為“在”。(13)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跟”、“和”。(14)助詞,與“上”組合,表界限或範圍。(15)動詞,可譯為“用”。

13.因

  因(1)能授官,不以門第取人,且不因(2)舊制,此乃曹操成大業之因(3)。其常因(4)人不備,襲取之,如烏巢焚糧。此一役,動搖袁紹軍心,因(5)乘勢擊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許攸之力而得。途經紹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豈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衆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業。

譯文:按照一個人才能的大小授予他官職,不因為門第高低來錄用人才,而且不沿襲舊的規定,這就是曹操成就偉大事業的原因。曹操常常趁人不備,采用偷襲的辦法攻打别人,例如烏巢焚糧一戰。這一戰役動搖了袁紹的軍心,于是曹操乘勝追擊,攻破了袁紹大軍,取得了官渡一戰的大捷,這也是憑借許攸的力量而獲得的,這一過程猶如由幹枯的樹木變成茂密的樹木一樣。途徑袁紹之墓,曹操還讓人帶路到墓前祭拜,他的度量難道是常人能比的嗎?因為這個人他得到衆人的心,來統一天下。因為他有不一般的度量,所以能夠成就不一般的業績。

(1)介詞,根據,依靠,憑借。(2)動詞,沿襲。(3)名詞,原因。(4)介詞,趁着,趁此。(5)副,于是,就。(6)介詞,憑借(7)介詞,經由,通過。(8)介詞,因為。(9)連詞,連接分句,用于因果關系複句的前一個分句,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

14.于

“黃鳥于(1)飛,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則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見之,于(3)今已十載,未睹其姿。今造林還草,生态漸複,黃鳥複見,其鳴之美則倍于(4)昔,吾鄉之美譽于(5)四方。于是(6)吾有歎焉。然暢飲抒懷,陶然于(7)是,不亦樂乎?

譯文:詩經中說的“黃鳥于飛、差池其羽”,是多麼美啊。然而對于我們來說,是長久沒有看到的了。自從十年前偶而見過一次,到如今已經十年,沒有看到它們的身影。如今造林還草,生态漸漸恢複,黃鳥又可以見到了,它的鳴叫比以前美一倍。我們鄉的美已經聞名于四方。世界上的人都想在我們這裡養老,這是好多人對我說的,不是我杜撰的。在這時候我們暢飲幾杯酒來抒發情懷,陶醉在這裡,不是很好嗎?

(1)助詞,動詞詞頭,不譯。(2)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對于。(3)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相關的時間,到。(4)介詞,引進比較的對象,表程度的比較,比(5)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示被動,被。(6)與“是”構成複音虛詞“于是”,相當于“對此”。(7)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相關的處所,在。

15.與

  朝過夕改,君子與(1)之,吾亦贊同。然今人與(2)古人孰智,廟堂與(3)坊間之識,相去甚遠。為國者,與(4)清廉之君子,離奸佞之小人,身體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獨何與(5)?吾等與(6)君建言,又恐君自與(7)吾複算耳。

譯文:早上有錯,傍晚就能改過,君子都贊許他,我也贊同。現在他人交給他的美玉也上交,足見他改過的決心,是多麼的堅決啊。他與我等的約定,也應當遵守。以我等的力量,對付賊寇很難,應該讓衆人共同參與這件事,結交慷慨的君子,遠離奸佞小人,這事就能成。況且他的雄才偉略,天下無雙,如果他幫賊寇而不幫我們,這樣怎麼辦?若離棄他,這城還能為我所有嗎?

  (1)動詞,贊許。(2)與“孰”組成文言固結構“與……孰……”,相當于“跟……比較,哪一個……”。(3)連詞,表并列,和,跟,同。(4)動詞,結交,親附。(5)通“欤”,句末語氣助詞,表疑問,呢。(6)介詞,表施動者發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相當于“為”。(7)介詞,和,跟,同。

16.則

“此則(1)嶽陽樓之大觀也”,道出嶽陽樓之美,然嶽陽樓之聞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則(2)天下如嶽陽樓者多矣,何獨顯其名?範希文若不應邀作賦,文播寰宇,則(3)嶽陽樓能名揚天下與?當世之風,位卑則(4)足羞,官盛則(5)近谀,範氏則(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調。友人被貶,未别離去,及至河邊,則(7)已在舟中矣,足見其性情之笃。

  譯文:這就是嶽陽樓的雄偉壯麗的景象啊說出了嶽陽樓的美,美倒是很美了,然而嶽陽樓的聞名,并不是白白借着這個壯美的景觀;如果像這樣的話,那麼天下像嶽陽樓的有很多,為什麼隻有它特别顯耀呢?隻因為範希文受到邀請寫了這篇賦,文章傳播天下,于是嶽陽樓就名揚天下了。

當世的風尚,稱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足以可恥,稱官位高的人為老師,就近于阿谀奉承。範仲淹卻不這樣,高唱着“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的論調。朋友被貶官,沒有倒别離開,衆人躲避他還擔心來不及;等到他得知了這個消息,趕到河邊,原來友人早已在船中了,足以見他性情的厚道。

(1)副詞,表示肯定,起強調、确認作用,可譯為“就是”,“是”。(2)連詞,表讓步轉折關系,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倒是”。(3)連詞,表示條件、假設關系,用在後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種假設或推斷,可譯為“那麼”“那就”“就”。(4)(5)連詞,并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譯為“就”,或不譯。(6)連詞,轉折,可譯為“卻”(7)連詞,表承接,第一件事不發生在第二件事之前,隻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後才發生第二件事,譯為“原來是”“原來已經”。

17.者

  李白者(1),詩仙也。為當國者(2)所拒,遂遊于此山。今者(3),山中與幽人對酌,乃一澆其心中塊壘也。力士脫靴,國忠捧墨,詩諷楊妃,此數者(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個性之抒揚,故雖仕途失意,仍不辍偉志,發之于詩,其詩傳于後世者(5)不可勝計,遂就其萬世英名。

譯文:李白,是詩仙。被當朝的人拒絕,因此在此山遊玩。現在,在山中和幽人對飲,一澆心中的不快。高力士脫靴子,楊國忠捧墨硯,作詩嘲諷楊貴妃,這些都是李白獲罪的原因。也因為他的個性張揚,所以即使在仕途上失意,也不改變他的偉大志向,把情緒寫于詩内,他的詩流傳下來的不計其數,因此成就了他的萬世英明。

(1)助詞,用在判斷句主語的後邊,起提頓作用,不譯。(2)助詞,附在别的詞或短語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指稱上文所說的人、事、物,譯為“的人”“的事”“的東西”“的想法”“的做法”。(3)助詞,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氣助詞作用,不譯。(4)助詞,放在數詞之後,可譯為“……方面”“……樣東西”“個”“樣”之類。(5)助詞,定語後置标志。

18.之

  一僧欲之(1)南海,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應。其獨往,其待也與?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飲至南海,誇之(5)于唐僧:“此何難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撓,實可欽佩。然汝之(8)言亦過矣,君将驕而笑之(9)乎?”

譯文:有一個和尚想去南海,就問唐僧,唐僧沒有回答他,過了很久,這個僧人借助盛飯吃的箪和舀水喝的瓢的幫助到了南海,就像唐僧誇誇其談說:“這又有什麼難的?”唐僧說:“你百折不撓的精神實在是讓人欽佩,但你的話也說的太過了,你會因為驕傲而被人恥笑的”

(1)動詞,可譯為“到”、“往”。(2)助詞,調節音節,用在時間詞後,不譯。(3)代詞,可譯為“他”。(4)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5)代詞,可譯為“這件事”。(6)助詞,賓語前置标志,不譯。(7)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8)結構助詞,可譯為“的”。(9)人稱代詞,表第一人稱,可譯為“我”。


故事看完了,有沒有轉發收藏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