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腹瀉哪種藥物好
現在夏季腹瀉肆虐,讓很多家長惡補關于小兒腹瀉的知識。了解了腹瀉,當然應該了解一下用藥了。那麼,你知道怎麼用藥嗎?各類藥物有什麼的效果或者副作用,你知道嗎?如果還不知道的話,那你可别給你腹瀉的小孩亂用藥。病不能亂醫,藥也不能亂吃哦。
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兒科主任周忠蜀教授說,一般小兒腹瀉病是從兩個方面來分類的,一個是感染性的,一個是非感染性的。感染性腹瀉主要是四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蟲感染。非感染性腹瀉也是四個方面:症狀性腹瀉、過敏性腹瀉、飲食性腹瀉及其他非感染因素造成的腹瀉。
腹瀉病的症狀主要有兩條:第一是大便的次數和量,第二是大便的性狀改變。如果是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大便五到六次都正常,大便是稀糊狀金黃色;如果是牛奶喂養,三至四次,都屬于正常,大便的顔色稍稍淡一些,也是黃顔色。随着年齡的增大,大便次數會越來越少,通常判斷一個小孩是否腹瀉的話,考慮到通常每天的大便不會多于三次,大便的性狀是糊狀或者是成形的大便,但是要考慮到這個小孩的習慣問題。
假如這個小孩每天三次大便或者四次大便,都是成形的,我們能不能說是腹瀉不一定說是腹瀉,要和他以前的大便進行對照,如果前面這個小孩生長發育各方面都很好,大便次數四次或者三次,這也不一定是腹瀉,但是這個小孩大便突然變成五次六次,大便變成水狀的,或者糊狀的,裡面或者有血液,或者有膿了,這時候可能是腹瀉。
很多家長在小孩腹瀉的第一時刻就會想到通過服藥來止瀉,但是,治療腹瀉的藥物種類這麼多,它們到底有什麼的效果呢
1、抗病毒藥物:
對于秋季腹瀉,抗病毒藥物幾乎沒有什麼療效,幹擾素用于本病沒有預期的那麼好,可以試用,但不推薦。病毒唑可以試用,比較經濟,也比較符合“用總比不用好”的心理。胸腺肽雖然不屬抗病毒藥,但用于本病,有可能使病程縮短,但要注意過敏反應的發生。對于秋季腹瀉,臨床可以憑經驗選用一種抗病毒藥物,這樣可以避免無藥可用的尴尬,對于自己和家長都是一種安慰。這樣做總比用抗生素好。
2、抗生素:
抗生素對于秋季腹瀉,沒有治療作用,隻會适得其反。臨床常見有醫生遇瀉就有抗生素,而且都是三代的頭孢菌素,有必要嗎且不論藥品回扣。這樣的做法對于病毒性腹瀉,使用強效的三代頭孢,一則胃腸道反應可以加重腹瀉症狀。二則可幹擾腸道内的正常菌群。三則合并腸道菌群調節劑可使後者失效。
3、吸附劑:
市面上較多的是思密達,必奇等,其成分都是雙八面體蒙脫石。吸附劑最大的優點就是安全有效。在腸道不吸收,但能吸附在腸粘膜上,可修補損傷的腸粘膜,又可吸附和固定細菌和病毒,繼而随大便排出體外。所以說這個藥比較環保。副作用偶見便秘。這類藥的用法比較特殊,需要向家長詳細的說明的是:第一,首劑加倍,第二,一定要用溫水,以入口不燙為标準。第三,水量為50ml水左右,千萬不可貪圖方便,調成糊狀服用。第四,與其他藥同服,需間隔2小時以上。
4、複方苯乙哌啶:
這是一個異類,藥物學上明确指出慎用于小兒,有呼吸抑制作用。但複方制劑,加入了阿托品,使呼吸抑制大為降低。止瀉作用舉世無雙,價格便宜無藥可比。臨床較為常用,也可以說是濫用。有些病人會購買整瓶作為家中常用藥。對于這個藥用于兒科,争議很大,但市級醫院一般是不用的。基層醫院用的比較多,老一輩的醫生用的比較多。但還是建議慎用于小兒秋季腹瀉,尤其是早期,合并有病毒血症時,如果使用,有閉門留寇之慮,使大量複制的病毒不能随大便排出體外,而使發熱久居不下。再者,複方苯乙哌啶用于兒科,沒有劑量标準,有些家長以為是特效藥,會随意加大劑量,有出現意外的可能,不安全。第三,易掩蓋症狀。因為大便性質對于診斷有很大的幫助,早期使用,大便也瞧不見了,如果臨床其他症狀不見緩解,又不見大便,診斷難度加大了。總之:複方苯乙哌啶是個治标不治本的藥,應慎用于小兒腹瀉,腹瀉早期應禁用。對于診斷明确,經後病因治療,後期仍以腹瀉為主要症狀時,可以試用。
5、中藥制劑:
(1)丁桂兒臍貼:含用丁香肉桂等溫性藥物成份,對于小兒感受風寒,出現的吐瀉有較好的療效,并且是臍貼,使用方便,依從性好。無明顯副作用,偶有局部過敏。對于秋季腹瀉小兒,都可以選用此藥,雖然沒有100%的療效,但配合其他藥物,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用法:臍部溫水洗淨後,貼臍,一天一夜後換。
(2)石榴皮煎汁服用:此藥是一味收澀藥,這個辦法也是偏方的一種,有時有奇效,可作為備用方法,諸法無效後而試之。
(3)炒白術研成藥末服用:可收到健脾燥濕止瀉的作用,隻是口味不怎麼好,效果并不突出。可作為備用方法。
(4)香蕉連皮蒸熟服用:有時有很好的療效,七版實用内科學上也介紹了這種方法,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可作為備用方法。
(5)脾可欣顆粒:常用于腹瀉時間較長,合并腸道功能紊亂的小兒,多于腸道菌群調節劑合用。但要排除生理性腹瀉的可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