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号東坡居士。但今天要說的不是他的詞,而是一篇短文。
記承天寺夜遊
宋代:蘇轼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有四年,做着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記錄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第一層叙事:交待時間,地點和夜遊原因。
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轼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
第二層寫景:描繪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隻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象。
第三層:惋惜無人賞月
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它委婉地反映蘇轼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
全文比喻傳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抓住瞬間的感受: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虛實(動、靜)結合:把竹柏(實、靜)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虛、動)。
寫作特點信筆疏意,随物賦形。描寫月色,如詩如畫。語言凝練含蓄,饒有餘味。
參考資料:
唐滿光 .曆代名篇賞析集成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