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陽)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16歲的孫子劉安受封淮南王。劉安生性好道,廣邀方術之士以求長生不老之策。忽一日,有八公求見,個個眉須皓白。劉安不以為然。八公顯術,即刻變成八個童子,角髻青絲,面若桃花。劉安大驚,忙躬身相迎,攜手來到紫金山上,終日談仙論道,終于煉成仙丹,服食後一起升天去了。盛放仙丹的器皿扔在院中,雞狗舔啄後也随之升天——這便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典故的由來,紫金山也更名為八公山。
顯然這是一個神話。但我想,神話既然得以流傳,自有流傳的價值。百姓自有百姓的愛憎,對于劉安和八公的傳說,不正代表了他們的純樸和美好的願望?
熱衷黃老之術的漢淮南王劉安,同時也是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與門客編撰的《淮南子》,“牢籠天地,博極古今”,被後人稱為“絕代奇書”。一部書決定了一座山的地位,八公山從此成為人文之山、文化名山。想當年,“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缭。山氣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嶄岩兮水曾波。猿狖群嘯兮虎豹原,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劉安《招隐士》)”如泣如訴的召喚赢來四面八方文人墨客的響應,八公山成了天下賢士的彙聚地,壽春城成了全國思想學術研究的中心。八公山、壽春城因此進入“公共語彙系統”(餘秋雨語)。
2009年2月,組織安排我到八公山協助籌建風景區管委會。當時八公山剛剛關閉72家工礦企業,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比環境恢複建設更迫切的是文化建設,八公山的旅遊開發必須打好“文化牌”,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優。可是,八公山文化建設的領頭羊在哪裡?
李振秀,一下子從我的腦海裡蹦了出來。
在此之前,我與振秀并不算熟。振秀從學校畢業後,就分配到八公山工作,先是團委書記,再是經發辦主任、黨政辦主任,風風雨雨20多年,也就是近年才“媳婦熬成婆”。認識她是因為都喜愛文學,都喜歡在報刊發表些文字。她喜歡用“伊湄”的筆名,文風清秀,辭藻華麗,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一直以來,我們都是普通的文友,上面來了文學朋友,一起陪陪聊聊,其它再沒什麼交集。縣裡成立文聯後,需要辦份刊物擴大影響,領導慧眼識珠,把振秀挖了過來,借調到宣傳部門,具體負責《壽州文藝》的編輯出版。那段時間,《壽州文藝》風生水起,出盡風頭,成了壽州文化的一張靓麗名片。我也就是從這份刊物上,對振秀有了新的認識。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天下無賊》中葛優這句經典的台詞,雖然搞笑,卻也講出一個不争的事實。在知識經濟占主導的今天,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行業企業,人才是決定盛衰的關鍵因素。八公山文化建設人才匮乏,能不能請振秀回來?節慶活動梨花節、梨花詩會的開辦,旅遊商品紫金硯、紫金石的開發,官方網站的開通運營,地方文化的挖掘整理,千頭萬緒,都需要像振秀這樣的人去推進、去打理、去施展才華呢。
縱有一千條理由不回來,可有一條喜愛的理由就夠了。李振秀,從壽春城内又回到了八公山上。一定意義上講,她也從沒有離開過八公山。劉安時代,舉國文人以來到八公山作為自己生活的一個崇高目标。時光輪回,文化盛世再度光照聖山,八公山需要李振秀,李振秀又何嘗不需要八公山?!
我從八公山調走,真正印證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造物弄人,我還有很多想做還沒做的事,但大浪淘沙,江山代有才人出。到新單位後,心卻還在山上。在同事的幫助下,我将山上搜集的資料整理出來,經過振秀的運作,相關方面同意将《八公山漫話》正式出版,為我在八公山工作留下一絲痕迹。
就在振秀回山後不久,忽然一天,我在網上遊覽時,發現振秀QQ空間更新了不少新文章,有《在河之洲》、《豆田以西》、《大泉》等。打開來看,八公山的一幀幀秀美畫卷在我眼前徐徐打開——作品主題都是關乎八公山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描述着那裡的山川風物、民俗風情、家長裡短……了不得,敢情振秀總算找到了自己的寫作根據地!細品文風,與過去大變,樸實真誠,拿捏有度,收放自如,娓娓道來,看似平白的文字卻妙語連珠,簡單的故事卻餘味悠長,通俗的講述卻蘊涵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八公山不就需要這樣的文章嗎?
八公山真是一座寶山、靈山,李振秀在這裡修成正果、挖到寶藏了!
從此,我成了振秀空間的忠實讀者。甚至,我的一些網絡文友按圖索骥,也成了振秀的鐵杆粉絲。
空間的文章畢竟碎片化,顯得不夠系統。方便品讀,最好的方式是出書。獨樂樂不如衆樂樂,讓更多的人欣賞到振秀文章,了解到八公山的豐富、厚重、美妙和多彩,也有必要出書。正好我們在編輯“文化壽州”叢書,為增色添輝,就起了撺掇振秀出書的念頭。過去劉安與門客編撰《淮南子》,在淮河邊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景“淮南小山”,我們能不能效法古人作番嘗試?
振秀是個随性的人,文章寫出了,就像廚師把飯菜端到了桌面,怎麼吃是食客的事,其它的事再難引起興趣。同時,行政工作百務纏身,也真分不出手兼顧其它。好在她有開明的領導,聽說了此事,與我一拍即合,将之列為八公山文化建設的一件實事,給予大力支持。既然成為工作的一部分,振秀自然沒了讨價還價的道理。《八公仙蹤》書稿,很快擺在出版社的案頭。書裡收錄一篇題為《仙人白毫子》的散文,說的是唐代詩人李白筆下的《白毫子歌》——
“淮南小山白毫子,乃在淮南小山裡。夜卧松下雲,朝飡石中髓。小山連綿向江開,碧峰巉岩渌水回。餘配白毫子,獨酌流霞杯。拂花弄琴坐青苔,綠蘿樹下春風來。南窗蕭飒松聲起,憑崖一聽清心耳。可得見,未得親。八公攜手五雲去,空餘桂樹愁殺人。”
“淮南小山”是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的共稱。在振秀的描述下,白毫子“是一個浪漫而又關心黎民百姓疾苦的人,熟讀先秦子集,對《詩經》尤其鐘愛。”黃河和淮河之間是一片開闊的平原,兩河流域之間都處在秦嶺淮河0度等溫線和800毫米降水量線以北。《詩經•采蘩》篇中有句“于以采蘩?于诏于沚……”白毫子讀後受到啟發:白蒿既然能在黃河流域生長,就應能引種到淮河流域。桑麻是那個時代的錦衣之源,種桑養蠶是重要農事,重白蒿可以喂蠶,解決桑葉不足的問題,這可是重大的發現。于是白毫子帶着随從,到黃河流域采摘白蒿回到壽春試種,種植成功後大面積推廣開來,從此在淮南大地紮下了根。水生白蒿又香又美,是蠶寶寶的最愛;陸生白蒿成為八公山的特産草藥,主治風寒濕痹、黃疸、熱痢、疥癞、惡瘡等。老百姓很感激這位引種者,幫助他們解決了一直困擾生産生活的大難題,未經白毫子同意,直接給這位先生改名為“白毫(蒿)子”。 振秀結論,“李白所稱羨的這位白毫子先生,是老百姓望物生義給取的名。别緻而有寓意。”“九百多年後,詩仙李白經過壽州,記載了這位仙人白毫子,留給了世世代代讀過此詩的人無盡的想象。”
讀罷此文,我在想,若幹年後,有沒有人再會對我們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望物生義?李振秀,不就是八公山上的又一個白毫子嗎?
﹒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今日頭條·八公山視界”,歡迎交流!
(點擊右上角“關注”!點擊下方“了解更多”查看往期推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