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曆史的雲煙,走進詩詞裡的故事人生,玲子歡迎您的到來。
寫在前面:
慶曆五年(1045年),因為參與範仲淹的變法革新,歐陽修二次遭貶,由為皇帝起草诏令的翰林學土遠谪為滁州太守。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歐陽修初貶夷陵,蠻荒之地一待就是五年,面對極為惡劣的自然環境,沒有怨天尤人,隻有坦然接受。
相比于偏遠的夷陵,滁州的條件要好得多,在這裡,他一樣積極曠達,與民同樂,醉心山水,不僅将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條,還寫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記》。
琅琊山位于滁州城西郊,蔚然深秀,林壑尤美,“鑿石引泉,酬其流以為溪。”,據唐朝獨孤及《琅琊溪述》所載,自有琅琊山開始,就有了琅琊溪的存在。
“但愛亭下水,來從亂峰間”,“所以屢攜酒,遠步就潺湲”,“野鳥窺我醉,溪雲留我眠”,歐陽修在《題滁州醉翁亭》詩中,這樣描寫對琅琊溪的喜愛之情。
樂山樂水,歐陽修在滁州寫了許多贊美山水的詩篇,空山雪消,春水滿漲,落花随水,這首充滿詩情畫意的《琅琊溪》也是其彼時的佳作,令人神往。
空山雪消溪水漲,遊客渡溪橫古槎。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宋 歐陽修《琅琊溪》
簡譯:
幽深的山林人迹罕至,冰雪消融,溪水上漲,遊客們走過橫跨在溪上的簡易木橋,來到溪流的對岸。
小溪水歡快地流淌,隻是不知道它的源頭離這兒是遠是近,隻看見那深山中的落花随着溪水流出。
賞析:
歐陽修的這首《琅琊溪》既是作于任職滁州太守期間,通過對琅琊溪春景的描寫,抒發了對自然山水的喜愛和對春天的珍惜之情,極富宋詩的理趣之美。
“空山雪消溪水漲,遊客渡溪橫古槎。”,詩的前兩句寫春山雪消溪水上漲,隻能在小溪上架起簡易的木橋,才能來到溪流的對岸。
首句交代節令,“雪消”喻春天,也是溪水上漲的原因,次句寫雅興,“渡溪”意遊興高,看過了這邊的風景,還要欣賞對岸得風光。
這兩句是實景描寫,冰雪消融,溪水潺湲,清新的山野之風撲面而至,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如臨其境一般。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後兩句是對溪流源頭的探究,和對深山美景的贊美,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富含理趣,餘韻悠悠。
春水初生,溪流潺潺,究竟哪裡才是這條小溪的源頭呢?離此地比較近,還是相距很遠呢?因為喜愛,所以想一探究竟。
可是,深山杳杳,哪裡才能找得到它的源頭呢,其實,不用刻意尋找,你看那溪水中飄飄蕩蕩的落花,就知道它一定在遙遠的深山裡。
殘雪消融,清溪潺湲,落英缤紛,芳草鮮美,無限風光在深山,琅琊山的深處,一定秀美如畫,令人陶醉,引人向往。
歐陽修此詩以寫景為主,融情于景,虛實結合,留有餘地,給人以遐想,既是他寄情山水悠然情懷的寫照,也是他逆境中曠達心胸的體現。
寫在後面:
綠樹交加山鳥啼,晴風蕩漾落花飛。
鳥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歸。——宋 歐陽修《豐樂亭遊春三首 其一》
歐陽修在滁州時,不僅醉心醉翁亭,沉醉琅琊山,還在治理滁州的次年,因為喜歡滁州的山水,而主持修建了豐樂亭。
“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國家長治久安,人們才能安居樂業,這是歐陽修建此亭的深意之所在,也是他家國情懷的寫照。
屢遭貶谪,身處逆境,前途未蔔,年華老大,理想難竟,壯志難酬,這對有着家國理想的青年才俊歐陽修來說,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種花。一向心胸豁達的歐陽修,不論是身居廟堂之高,還是遠谪江湖之遠,都一樣積極樂觀,從容面對。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宋詩富有理趣,歐陽修此詩清新美好,餘韻悠長,讓人心生希望和美好,就如他對待人生的态度一般,心有所屬,來日可期。
注:本文系劉玲子candy原創,謝絕搬運和抄襲,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不妥聯系删除,謝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