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于功利性地讀書,避免老是帶着‘考孩子’或‘學知識’的心态”“不要總試圖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較”“看書不要貪多求快,觀察并尊重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認知規律”——昨天,《從愛上閱讀到學會閱讀》新書在滬首發,本書作者、上海市民辦新世紀小學校長楊毅蓉在接受文彙報記者采訪時,聚焦親子閱讀話題給家長建議了三個“不”,這背後正是她從教40餘年的一線心得體會。
《從愛上閱讀到學會閱讀》作為一部實用的親子閱讀指南,全書分十二講,分别對繪本、童詩、漫畫書、童話、寓言、科普讀物、神話、民間故事、史書、小說、散文、傳記等12種文體的親子閱讀進行詳盡指導。談及創作初衷,楊毅蓉說這本書源于一次語文教學嘗試,即2014年學校推出“泛讀課”。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泛讀課”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老師們也積累了豐富指導經驗,希望分享給更多家庭,從而培養更多愛閱讀、會閱讀的孩子。
“相比于習慣性的苛責與批判,贊賞能讓孩子感受到鼓勵和善意,能讓他們找到自己進步和前進的方向。”楊毅蓉告訴記者,有時家長“催促”孩子讀書,更多是出于“虛榮心”或“焦慮感”,但這往往容易适得其反,阻斷了青少年求知的内驅力。她提醒,家長的言行舉止和作為,會在孩子幼小心靈埋下種子,“有好的種子,也有壞的種子,我經常告訴家長,孩子年幼依賴父母,有時甯可‘得罪’老師也不敢‘得罪’父母,就容易造成學習是為了滿足家長的迫切心理而壓抑了自我,或僅僅是為了跟上父母要求去看書,但内心可能積攢了不滿、委屈,到後期爆發反而會打亂了既有的學習節奏。”
親子閱讀是增進親子溝通、培養親子感情的良好方式,父母是孩子閱讀之路的領路人,《從愛上閱讀到學會閱讀》倡導通過陪伴式親子共讀,塑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楊毅蓉談到“适時”“适當”“适度”——在閱讀過程中,當孩子産生自己的想法,閃現出可貴的思想火花時,父母應及時捕捉到這樣稍縱即逝的時機,給予孩子最充分的肯定,鼓勵他大膽說下去;不要盲目跟别人家孩子比,要比較孩子和昨天相比有點點滴滴的進步,就要不吝啬誇贊;在表揚激勵的同時,盡量使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指出尚存在的不足,幫助他們改進提升。
“親子閱讀是有時效的,孩子長大後,會逐漸形成獨立閱讀的習慣,”楊毅蓉表示,“這也正是親子閱讀所追求的結果。一個人的閱讀習慣最終是否能夠養成,确實是與兒童時期的親子閱讀質量相關聯的。”書中結合經典暢銷讀物展開解析,比如《鳄魚怕怕 牙醫怕怕》《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等繪本、《父與子》等漫畫、《中國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傳說故事、《十萬個為什麼》《上下五千年》等科普曆史讀物,從不同維度剖析書中妙處,啟發孩子找到愛上閱讀的“金鑰匙”,真正享受讀書的樂趣。
1980年起從事教師工作,楊毅蓉前20年在一線擔任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形成“以‘實’為本,‘實’中求‘活’”教學風格,2006年至今擔任上海市民辦新世紀小學校長。她在書中談到:閱讀既要“精雕細琢”,也可“不求甚解”——讀書,是一件極有趣的事,千萬不要把“有趣”變得“無趣”,“更何況,任何一本書,日後還可以重新讀。孩子在大量閱讀積累後,自然會慢慢‘反刍’明白,何必強求在第一次讀的時候一步到位呢?”
圖片來源:出版方
編輯:許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