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大便知健康 身體是否健康看看“便”知道

大便知健康 身體是否健康看看“便”知道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8-18 23:34:33

  我們每天都要上廁所,上廁所也是排出身體廢棄物的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如果我們每天都能按時的排便的話,那麼會更加的健康。而且,我們還能夠從自己排出的便便,看出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呢?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我們就來相信了解下吧。

  身體是否健康看看“便”知道

  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除了用于人體的正常吸收消化之外,還有一些多餘的廢棄物,需要及時的排出體外,不然身體就會出現問題的,這些經過我們腸道消化吸收最後排出來的異味就被成為糞便。

  平常人可能不願意過多的提及糞便,但是醫生們卻很看重這些“廢物”,因為在就診的時候,醫生總會問到大便的情況,因為它是可以反應人體的健康狀況,想要了解身體是否有恙,看看“便”知道。

  柏油樣便

  往往提示病人上消化道有中等量(60~100亳升)以上的出血,最常見的是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肝硬化時的食道下段靜脈曲張出血,流到腸腔内的血液經腸液作用分解破壞而使大便變成黑色的柏油樣。

  淘米水樣便

  如果你的便便是淘米水樣便的話可能就是霍亂或砷中毒時的特征。這是因為在短暫的時間之内身體喪失大量腸液,這些排出的腸液中缺少有色物質膽色素成分就呈現淘米水樣。

  水樣便(或粥樣便)

  患腸道傳染病、細菌性食物中毒、消化不良時,由于腸蠕動加快,大量水分伴随不完全消化的食物一同排出,使大便呈水樣或稀粥樣。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腸炎(也稱“僞膜性腸炎”或“抗生素性腸炎”)糞便呈黃綠色、米湯樣或海藍色稀水樣,内含半透明蛋花樣或黏膜樣物質,便次多,量大。

  白陶土樣便

  如果不是出現在鋇餐造影後,那就要考慮膽管受壓、阻塞性黃疸等,由于總膽管完全阻塞、大便因缺乏糞膽素而呈灰白色,似白陶土樣。

  細條狀便

  扁平的帶狀長條狀大便往往提示腸管下端狹窄,如直腸癌或直腸息肉、肛門狹窄。

  脂肪便

  脂肪便變現的形式就是,大便多,糞便表面有油滴,聞起來有酸臭味。這種大便告訴我們脂肪有水解、消化、吸收障礙。常常在患有慢性胰腺炎或胰腺癌的人中最為常見。

  硬球樣便

  糞便堅硬呈球狀,酷似羊糞球樣或卵石樣,不易排出,見于便秘時,各種年齡的人都可發生,但以中老年人多見,在患“腸易激綜合征”時,偶爾也可見到。

  溏便

  這種糞便稀薄,不成形。病人便次較多,量較大,排便時先有腹痛,排便後腹痛消失,多在清晨或黎明前發生,故又稱“黎明瀉”或“五更瀉”。常見于夜間腹部着涼引起的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亦稱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鮮血便

  大便中含有新鮮血液,常因下段消化道出血引起,如結腸癌、腸息肉、痔瘡、肛裂等,直腸附近黏膜血管豐富,大便幹燥、秘結時也易損傷小血管引起破裂出血,血液沒有經過腸道分解破壞便排出,所以往往保持鮮紅的顔色。

  黏液膿血便

  腸道下段有炎性疾病,如細菌性痢疾、緻病性大腸杆菌腸炎或潰瘍性結腸炎等,病人大便中常含有黏液、少量膿和血。細菌性痢疾還有另一個特征,病人每天排便可達十幾到幾十次,大便前常有陣發性腹痛,便後總有排不幹淨的感覺,這種症狀在醫學上叫做“裡急後重”。阿米巴痢疾糞便顔色很像巧克力糖,呈糊狀,形似果醬或做炸醬面時的炸醬,糞便中常含有崩潰腐敗的組織碎片,有惡臭。

  大便預示寶寶健康狀況

  吃、拉、睡是小寶寶們的主要任務。家長如何通過寶寶的這些單調的“日常”來了解寶寶的健康狀況呢?專家表示,還不會言語的寶寶,他會把健康狀況表現在每天“臭臭”裡,隻要細心觀察,父母就能對孩子的健康狀況有所了解。

  寶寶的“便便”變化随食物而定

  寶寶每天都要拉好幾次大便,怎樣的“大便”才算正常呢?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餘德钊表示,寶寶食物不同,拉出來的大便也有所不同。在添加輔食前,母乳喂養的寶寶大便呈金黃色,比較稀軟,即使稍微偏爛也算正常,一般寶寶每天大便次數3-5次左右,這與進食量也有一定關系,吃得越多則自然拉得越多。而人工喂養和混合喂養的寶寶,大便的顔色則淡一些,呈淡黃色或黃棕色,偏幹的較多,可能會出現便秘的情況,而大便次數相對母乳喂養的要少一些,大概每天2-3次左右。但總的來說,寶寶每天大便次數能保持1-2次都算是比較正常的。

  4個月以後,寶寶開始添加輔食,正常的大便會出現較大變化。此時寶寶的大便更接近于成人,不再是容易清理而且沒有難聞氣味的大便了。随着孩子吃得食物種類越多,大便會變得更稠、顔色加深,氣味也更加難聞。而一些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如青菜、胡蘿蔔等食物常常會“原樣”地出現在寶寶排出的大便中。餘德钊表示,家長并不需要過于慌張,寶寶的消化道發育是需要時間的,初期不能完全消化這些食物屬于正常狀況。一方面家長可以用攪拌機打爛食物方便孩子吸收,另一方面在孩子長牙的時期可以适當留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鍛煉孩子的咀嚼能力。

  大便性狀的改變需引起注意

  即使寶寶的胃腸道和消化能力都處于成長中,但無論如何,食物被吃進人體後,營養會為人體吸收和利用,而消化吸收不完全的殘渣則會排出體外。如果寶寶的大便性狀發生了改變,則意味着在吸收利用環節出了問題。餘德钊介紹,一般判斷孩子大便是否正常要看大便是否與平時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如顔色、性狀、氣味上的變化——

  形狀:比如平常寶寶的大便是“成形”的,那麼突然不成型,出現爛便甚至是水樣狀大便則可能是出現腹瀉的問題;如果出現黏液狀的大便,甚至是帶血的大便,那麼就可能是感染導緻的,如痢疾、腸炎等問題。

  氣味:一般添加輔食前,寶寶的大便沒有太難聞的氣味。而添加輔食後,會根據輔食添加的種類增多逐漸産生難聞的氣味。但如果大便粘滞且散發出酸臭的氣味,就有可能是消化不良。

  顔色:寶寶大便顔色的異常改變,應該先考慮與之前所攝入的食物是否有關。例如一些紅顔色的火龍果會導緻尿液甚至大便出現紅色、紫紅色等。綠葉青菜也有可能導緻寶寶的大便變得較為綠色。進食過多含鐵量較高的食物,如豬紅、豬肝等也許會讓大便偏黑,這些都屬于正常狀況。

  如果食物調整後寶寶的大便還是出現異常顔色則需要引起重視。比如多排出灰白色的大便,意味着膽汁可能沒有參與到消化中,需要檢查下肝膽是否出現異常。而偏硬的大便帶有血絲可能是肛裂,多先出現便秘,然後大便帶血。值得一提的是,便秘有可能是大腸出現了問題,也有可能是消化的問題,還有可能是肺部感染(咳嗽)引起,因此如果孩子長期便秘,最好到醫院求診治療。

  學會看“大便”調飲食

  除了通過看大便的情況來了解寶寶的狀況外,家長也可以根據大便的性狀來調整孩子的飲食。餘德钊舉例說,如果孩子大便比較清、稀,而且沒什麼味道,那麼可能是寶寶脾胃虛寒,或者是腸胃受涼了。此時首先要做好胃部的保暖工作,停吃寒涼的食物,日常飲食以溫熱的為主。但也不需要吃熱性的食物,免得矯枉過正。

  而大便秘結粘滞,總是排不幹淨,一般表示有濕熱。而胃火、肺熱、大腸熱等偏熱的情況則會讓大便比較幹,容易出現便秘。可以适當飲用一些适合兒童的涼茶下下火。而對于較小的孩子來說,則可通過更換奶粉、輔食等方式看是否能改變大便幹結的狀況,如果飲食調整後便秘情況并無改善,則建議盡快到醫院檢查原因。

  六招教你通大便

  俗話說“大便不通心事重重,大便一通渾身輕松”。當前受便秘困擾的人越來越多,從醫學角度講,便秘并不隻是指大便“幹燥”的意思,還包括排便次數減少(少于每周3次),或糞質堅硬,排出困難;或感覺排便過于費力或者排便不淨。有效預防和治療便秘,試試以下六個小妙招吧。

  1.規律排便時間

  對大多數人來說,最容易産生便意的時間是晨起後的30分鐘内。這個時期是結腸的活躍時刻。一天中結腸活躍期有早晨起床後、進餐後,應該在結腸活躍期及時排便。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就算沒有便意也要定時去蹲一蹲,時間長了就會定時出現便意了。形成的排便規律不能輕易地改變。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一次排便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5分鐘内為宜,長時間的排便會造成肛門局部充血,易患痔瘡。

  2.随“意”而為,專心排便

  随“意”而為,就是有便意時,就要立即去排便,不能忽視便意。如果經常忽視便意或強忍不便,糞便在腸道滞留時間過久,大便幹燥,從而引起或加重便秘。排便時要專心緻志,心無雜念,有些人在排便時喜歡做點其他事,如看看報紙或書、發發短信聊聊天,甚至打遊戲等,殊不知這會促進或加重便秘。因為排便行為是一個神經反射的過程,而以上的行為分散了排便時的注意力,幹擾了這一反射活動,使腸子蠕動不協調,增加了排便時間,甚至抑制了便意,時間久了,肛門、直腸對糞塊的刺激反應就會減弱,造成或加重便秘。

  3.改變長期久坐的習慣

  長期坐辦公室的人和長途司機等人群,由于長時間坐着工作,活動量少,胃腸蠕動也變得相對緩慢。另外,由于坐的時間比較長,盆腔以及直腸黏膜容易充血而容易引發痔瘡、肛痿、肛裂等肛門直腸疾病,而患肛門直腸疾病的病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害怕排便,對排便的恐懼常常就是發生便秘的前奏。适量的運動可以改善身體機能,有助于消化道的蠕動,促進大便的移動,從而增強便意和排便的順暢度。

  4.注意飲食結構的調整

  食物不要過于精細,更不能偏食,增加膳食中的纖維素含量,如多食用糙米、玉米、小米、大麥、小麥皮(米糠)和麥粉等雜糧;蔬菜(蘿蔔、芹菜、韭菜、四季豆、薯類和裙帶菜等)、水果(蘋果、紅棗、香蕉、核桃、梨等)。

  少吃強烈刺激性助熱食物,如辣椒、咖喱等調味品;忌煙酒。

  可多食用一些有防治便秘作用的芝麻粥、核桃仁粥、菠菜粥、紅薯粥、柏子仁粥、松子仁粥等。

  要攝取足夠水分,每天清晨空腹飲1—2杯開水或蜂蜜水,可以增加消化道水分,飯後或飯前兩小時左右喝一杯酸奶。

  5.自我腹部按摩

  仰卧位,以腹部為中心,用自己的手掌,适當加壓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約10分鐘。可促進腸道的蠕動,保持大便通暢。

  6.尋找病因很重要

  一旦發生便秘時,不要濫用瀉藥,應首先查明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濫用通便藥很容易引發腸擴張和損害腸功能,造成依賴性而加劇病情,正确合理地使用瀉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結語:不要小看我們排出的糞便,其實我們也可以從它的形狀以及味道等看出身體情況的,大便與健康也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大家要多關注這點。同時,家長們對于寶寶的糞便要各位的留心。最後,如果你總是便秘的話,不妨用小編給大家介紹的6種方法看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