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喜歡隐居鄉野,尋找一處安甯之所,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其實隐居無非是對現實的不滿,譬如東晉時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早年間也是短暫入仕,可是僅僅80多天後,便是拂袖而去,最終在廬山隐居。陶淵明的選擇是正确的,才有了後來那些令人驚豔的千古名篇,成為了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詩人。如果他一直還在官場的話,肯定不可能會有後來的成就,所以說有得必有失,得到了什麼,自然就會失去什麼,可是很顯然陶淵明很享受隐居的生活,真正把自己融入進了大自然。
唐朝也有很多的詩人選擇隐居,根據《古今詩話》裡記載,有一位太上隐者,也是隐居在終南山,而且留下的這首《答人》,也是脍炙人口,不僅寫得很巧妙,每一句都有深意。據說太上隐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從問其姓名,不答,留詩一絕雲。那意思是說,有人問太上隐居姓名,他并不回答别人,隻是寫了一首詩,讓别人去感悟,并不直接說出來。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太上隐者就是隐居世外的高人,由于隐居的地方是終南山,所以自稱為“太上隐者”,很多人對他很好奇,想要知道他的真名,前來問他叫什麼名字,可是他并沒有正面回答别人,而是寫下了這首《答人》,讓别人自己去理解。隐者與普通人自然是有區别,無論是見識,還是思想,應當說都不在一個層面,所以這首詩也是寫得很巧妙,每一句都有深意。
李白就寫過一首《山中答俗人問》,寫問而不答,不答而答,其實已經是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太上隐者同樣如此,他也是答了,可是又沒有答,這主要還是自己去感悟,畢竟詩人是隐居世外的高人,你就是問他,也不可能很直接告訴你,正所謂答而不答,問而不問,正是這個道理。對于有一些事情沒有必要斤斤計較,也沒有必要去探究,這也是隐者們對于人生的态度。
第一二句看似回答了對方,其實更多是表達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态度,以及當時一種心境,“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我偶爾會來到松樹下,其實什麼也不做,隻是頭枕着石頭睡覺。這兩句根本就沒有答,隻是寫了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可見詩人個性灑脫,不為名利,隻為尋找安甯之所,偶像在松樹下睡覺,這也正是詩人最獨特的一個地方。
第三四句寫得就更加巧妙,同時也最能夠體現詩人對于生活的态度,可謂是無欲無求,“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山中遠離了塵世的喧嚣,在這裡也沒有日曆,所以當到了寒氣消失的時候,我都不知道世上是哪年哪月。由此可見詩人始終是生活在山中,很少與外界聯系,當然詩人所說的不知道何年何月,自然是在調侃,而且也沒有正面回答提問者,還是需要别人悟。
太上隐者這首《答人》,寫得很巧妙,雖然隻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個字,可是每一句都别具一格,有着一種獨特的韻味。詩人答而不答,對于提問者來說,最想知道的是詩人是哪裡人?真實的名字是什麼?可是很顯然詩人回答了,可是好像又沒有回答,這也正是詩人與别人不太一樣的地方。這首詩也就寫得很有趣,看上去很普通,可是讀來卻令人拍案叫絕,從開篇到結尾句句抒情,每一句都有深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