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開大課#
【導語】:學習魏書生,弘揚魏書生教育思想。今天魏書生研究院為大家推薦:魏書生著作《我是這樣做教師的》
第二章 我是這樣教書的
教材之内,我講了什麼(2)
漏掉了必要的知識怎麼辦?其實語文總體知識把握住了,一冊書必要的知識也就把握住了。
就這一篇課文來說,真沒到非講不可那種程度。試問,從中語教材中挑最重要的10篇文章,砍掉它,換成别的同類文章,行不行?回答是肯定的。既然砍掉十篇最重要的文章都可以,那麼舍棄某篇文章中的某個知識點,就更不影響語文總體知識了。既然漏掉可以,就不要怕漏掉。但重要的知識,還是不漏更好些。從複習的角度看知識,重要與不重要會看得更清楚,那時一看某課漏掉一個知識點設講,再補上就是了。如果講某篇課文的時候,生怕講得不全面而被考試鑽了空子,就面面俱到,那就太累了。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哪篇課文都可以展開來,出上一百道習題也不止。為了堵這些小題,而多講不少内容,結果大講特講,不少講精講,學生不僅沒記住這麼多内容,結果連重點内容也被沖淡而無暇掌握了。
講讀課少講多讀的教法,十年來為我赢得了大量的時間。以每課書節省1.5課時計,每學期就近50課時。有了這50課時,我就有了極大的主動權:查缺補漏,系統複習,強化重點,增學課外知識。所以在心理上感到教得很輕松。
三是講系統。除了重點和難點這兩個常規的,每一位教師都必講的以外,我還提倡教師在教材之内要講系統。在這裡,有必要對系統加以解釋和說明。我認為,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都有一個總的框架和圖式,都可以按照某一種邏輯和線索進行歸納、歸類和總結。所謂系統,就是依靠某種邏輯,各個看似零散的知識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個有機的組合。
在教學時,教師要吃透教材,鑽研教材,要研究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内在關聯,并利用這些關聯,将它們聯系成一個整體,并将這一整體,告訴學生,以避免他們在學習時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問題。另外,這一系統,也是一個學習的地圖,學生可以按圖索骥,自學相關的知識點。
在語文教學上,我主要通過引導學生畫語文知識樹這種方式,來讓學生理解教材中各知識點之間的内在關聯。學生普遍感覺,别的學科,知識結構很清楚,每天、每節課講的知識都一環扣一環。少上兩節課,心裡就很着急,怕落下課程。語文呢?有學生說:“别說少聽幾節課,就是一個月不上語文課,我的語文成績還是原來那樣。”學生将語文課比喻為彈簧課,可伸可縮,可長可短。對《故鄉)文,有的教師講一課時,有的則講四課時,有的還要多。篇課文,可以涉及很多知識點,講得再長些也有東西可講。另一方面,中語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又都可以删掉,可以不學。于是學生感覺學語文不像其他科那樣目标清楚,不像其他科那樣每節課都有實效。
我常想,我們去一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地方時,通常都要帶上一張地圖,(注:時代在發展,現在都是北鬥智能導航了。)一路上看地圖,明方向,定目标,選擇最佳路線,才能少走冤枉路,節省時間,順利到達。學語文的時候,學生也應該有這樣一張“地圖”,目标才明确,才能少走冤枉路,走的路程越遠,地圖就顯得越重要。1979年,我開始引導學生畫語文知識結構圖,我們用樹的形式來表示知識結構。于是學生也管它叫"語文知識樹"。怎麼畫?我先請學生把初中階段的六冊教材集中起來。後面的教材還沒學,沒書怎麼辦,就請大家去跟已經畢業的親屬,鄰居的大哥哥大姐姐們去借。
有了六本教材,沒加引導的時候,不少學生畫不出來,畫了一棵語文知識樹的主幹,什麼是支幹呢?有學生把每課書都作為一個支幹,這樣畫出來的知識樹,不像一棵樹,倒像一根長長的羽毛。後來,我們經過讨論,認識到六本教材180課,200多篇文章(包括詩詞),編者的主要意圖,不僅僅是讓我們讀懂一篇篇文章,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教材的學習,使我們掌握系統的語文知識,提高聽說讀寫能力。
六本書中系統的語文知識大緻有四部分:基礎知識、文言文、文學常識、閱讀和寫作,這是第一層次。
再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基礎知識還包括語音、文字、詞彙、句子、語法、修辭、邏輯、标點這樣八個方面。文言文包括字、實詞、虛詞、句式四個方面。文學常識包括外國、古代、現代、當代四個方面。閱讀和寫作包括中心、選材、結構、表達、語言、體裁六個方面。這是第二層次,共23個方面。
再進一步分析,每個方面又包括基本知識點,如語法,就包括詞類、詞組(現在叫短語)、單句、複句四個知識點。這是第三層次,大約130多個知識點。
打個比方說,這張語文知識結構圖,像中國交通圖。第一層次的知識像省,第二層次的知識像地市,第三層次的知識像縣,第三層次以下還有更細密的知識細胞,好比鄉鎮一樣。學生将教材知識劃分為不同層次,再把握住了一、二、三層次這些主要的知識,總體語文教材怎樣讀,總共要學哪些知識,哪些先學,哪些後學,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了。這樣,學生就可以駕駛着思維的汽車,在知識的原野上奔馳,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一個類别一個類别地征服語文知識目标,就不會感覺語文知識混亂,無從下手了。
語文知識樹,學生畫的不一樣,有的認為該畫4部分19項108個知識點,也有的畫了4部分21項120個知識點,後來我們暫且統一為4部分22項131個知識點。
對于教材的系統性理解,建立在深鑽苦讀的基礎上。很多時候,教師用功了,學生就少做或不做無用功了。教師的辛苦,換來的是學生的輕松。當教師将一門學科,很系統、很整體地給學生講解之後,學生才容易産生一種統攬全局的感覺,而不至于“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重點和難點,是一本教材的“制高點”,而“系統”,則類似于圍繞這些“制高點”的一個“骨架”,是教材設計知識的大緻概貌。在教材之内,一個教師講了重點和難點,又講了系統性的全貌,而且,在講解的時候,懂得适可而止,不過度闡釋,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想象和自學空間,就不難取得很好的效果。當然,僅僅講教材是不行的,還要講教材之外的東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