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叫一聲,就要拿出幾百元來,對于大巴山區的很多老年人來說,可能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曆。當然,都是開開心心地“叫”,也是開開心心地“給”。之所以說是老年人曾經曆過,因為随着社會的發展,這個習俗逐漸消失了,不過部分山區還是存在。
國慶節,老家大巴山東部一個關系非常好的遠房親戚打電話說小兒子“訂婚”,通知我參加。作為一個長輩,我當然得去。風塵仆仆地趕到親戚家裡,訂婚儀式已經開始。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被請到一排椅子上坐着,周邊密密麻麻地圍了很多人。
我掃了一眼,發現椅子上坐着的大多是熟人,而且都是親戚家長輩。就低聲問旁邊一位熟人,這是做什麼。熟人說:“你準備了紅包沒有?”我說:“訂婚也要随禮啊?那我等會兒去禮房給現金就行了。”熟人說:“不是收人情,是搞‘叫喊’!”
一聽“叫喊”,我就明白了,小時候見過很多,趕緊到處找人借紅包盒,塞了三百元進去裝好放兜裡,心想三百元也差不多了,又不是結婚随禮。誰知旁邊熟人問我,“你塞了好多啊?”我說三百。熟人說,我們先來的都商量過了,我們都是爺爺輩的,統一給五百元。
正說着,這對訂婚的新人進來了,并朝我走過來,看樣子要從我這裡開始“叫喊”。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又掏出兩百元塞進紅包裡并拿在手上,剛完成這個動作,新人就到了我面前,男的對女孩說:“這是我二爺爺!”女孩叫了我一聲“二爺爺”,我應了一聲并将紅包遞上,女孩接過紅包說了一聲“謝謝”,然後就挨個叫了下去。
好多年沒經曆過這種“叫喊”了,感覺像回到了八九十年代。當年可特别流行這一套,男女結合至少要經曆三個流程,首先是“看人戶”,也就是相親,嚴格說來這算第二個流程了,因為相親還有可能不成功,但“看人戶”是已經确立雙方關系了。在大巴山區來說,“相親”和“看人戶”都是一起了。女方帶着家人來,男方要送一些禮品,俗稱“打發”。當然不是打發你走,是一種對送女方禮品的統稱。
第二個流程是“拿八字”,也叫“發八字”,通俗說法叫“訂婚”或者“插香”,就是男方到女方家拿女方的“生辰八字”,這在農村也相當隆重,場面幾乎與結婚一樣,隻是不收禮。“叫喊’就發生在這個流程。女方到男方家後要認親,與男方的長輩都要見一面喊一聲,當然被喊的人是要當場給錢的。以前幾十元一百元都可以,現在是漲價了。按當地風俗,凡是被叫喊了的,他們結婚時都會準備一份禮物,比如一雙鞋子什麼的。
第三個流程“結婚”就不用講了,全國基本一樣。不過現在前面兩個流程基本都省去了,隻有部分農村還保留着“訂婚”流程,但“叫喊”就确實很少了,基本絕迹。
随着時代發展,在幾千年的傳統婚姻生活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不同以往婚姻形态的、适合于自己生活狀态的婚姻俗制,它包含着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婚姻觀念、婚姻行為、婚姻禮儀等諸多婚姻範疇和模式。盡管這種婚姻俗制優劣摻雜,但均為中國傳統婚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不能完全說是一種陋習。“叫喊”收錢雖不值得提倡也必将退出曆史舞台,但親人之間認識一下,比起那些“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還是有人情味多了。(文/劉應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