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了,很多父母紛紛兌現期末考試前對孩子的承諾:“如果考到班級前十名,爸爸帶你吃肯德基,媽媽給你買變形金剛……”獎勵是對孩子的一種積極評價。但是,如果方法不恰當,結果可能适得其反。怎樣做才合适呢?
最近,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把三萬多名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按照“産出”給獎勵,也就是考試達到一定分數後才能獲得獎金;另一組學生按照“投入”給獎勵,隻要讀完一本書,就能得到兩美元。結果發現,按“投入”獎勵的學生不但學習成績提高了,而且不給獎金後,不少學生仍然堅持閱讀。
這一發現告訴我們,人們需要得到肯定和賞識好的行為,都應該及時給予回饋,這樣才能激發繼續努力的動機。如果難以達到目标,行動動機就會減弱。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更渴望得到的是被認可的感覺,而不是具體的物質。
因此,獎勵孩子,要注意以下幾點:要獎勵好的行為,而不是結果。比如,可以把目光盯在改進某個缺點上,有進步就肯定,強化好行為。其次,了解孩子的需要,不應由家長說了算。第三,交替使用不同的獎勵方法,保持獎品對孩子的吸引力。最後,嘗試用其他孩子喜歡的方式來取代物質獎勵。例如,可以讓他請朋友們來家裡吃飯,當着朋友的面表揚孩子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