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是個很專業的心理學術語,但是卻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很熟悉的成語“望梅止渴”,就是典型的心理反射活動,确切說這是建立在無條件反射基礎上的經典條件反射。
為了好理解,舉個自己例子。讀大學第一年,從濟南城裡學校騎車去靈岩寺玩,位于南部山區,距離非常遠。玩得很好,回學校時候麻煩了,天色漸黑,筋疲力盡,又累又餓又乏。一望無際國道,兩邊是農田山丘,沒有人煙,最後好容易見到路邊飯店,熱淚盈眶啊,把車子一扔,進去點了土豆絲和其他飯菜,之後狼吞虎咽。
問題:點菜點到土豆絲流口水,看見端上來土豆絲流口水,吃到土豆絲流口水,這在心理活動上有什麼不同嗎?
這涉及心理學術語:反射!
反射的心理學定義是:有機體在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對内外環境刺激做出的規律性回答。
通俗理解,反射就是刺激産生的應答,應答可以理解為反應,因此就是公式:刺激——反應。
反射與反應的區别在于:
反射是有規律的反應,比如用針刺手心,隻要刺就要疼,這是反射。
而反應不同,不同個體反應不同,比如有人講個笑話,黃色段子,有人大笑還鼓勵繼續講一個,有人笑而不語,有人真的發怒呵斥制止。
上面是内涵,再看外延是什麼呢?
一般分作兩大類: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無條件反射就是天生就會的,先天性質的,目的是确保活下去。比如四種基本情緒,喜怒悲恐,走在馬路上遇見老虎,會恐懼躲開就是本能的無條件反射。
再例如,新生兒心理不是空白紙張,而是出生就有豐富心理活動,比如三種無條件反射活動,吃奶活下去,哭泣以便躲開危險,天生會微笑,這是無意義的笑,卻是社會性微笑的基礎。
對比無條件反射,條件反射就是在其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是為了更好的适應環境,更好的生活。
比如,除了基本情緒,我們還利用這些基本情緒學會了複合情緒,如焦慮就是指向未來的恐懼。
再比如,新生兒很快學會了社會化微笑,與養育者進行情感互動,這就是條件反射,建立在最開始無條件微笑基礎上的。
上面說的是反射的内涵與外延,下面針對條件反射特意展開說說,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涉及心理發展。
人的心理發展,就是逐漸細化的過程,從泛化到分化,從粗略到精細,反射也是如此。條件反射在社會化過程中,也逐漸發展的更加精細化,形成了三種學習能力。
對條件反射的研究人物主要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納、班杜拉和皮亞傑。
他們喜歡的動物各不相同。巴甫洛夫喜歡狗,桑代克喜歡貓,斯金納喜歡小白鼠,班杜拉和皮亞傑喜歡小嬰兒。
當然,這是開玩笑的說話,所謂喜歡就是這些心理學家以其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來試圖搞明白刺激與反應直接的反射活動規律。
尋找因果規律是人類天性,好比我們都是歸因主義者,因果論者和目的論者。
第一種學習方式是聯想。
這是巴甫洛夫研究喂食狗的結果,給狗喂食時候響鈴,由食物——流口水的無條件反射,變為鈴聲——流口水的條件反射。這就是經典條件反射,公式是刺激——反應。
學習方面典型方式就是聯想學習法。幼兒學習阿拉伯數字,比如2就是大白鵝,2是耳朵,4是旗子,5是鈎子,等等。中學生接受道德教育,則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種學習方式是強化和懲罰。
這是桑代克和斯金納研究成果,把饑餓小白鼠放進特制箱子裡,就試誤中學會了獲得食物。這就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公式是刺激——心理活動——反應。
術語很拗口,說起來獎懲措施就司空見慣,生活太常用了。
學習的典型例子就是強化和懲罰。孩子考試成績優秀,表揚是正強化,免除不喜歡的刷碗是負強化,目的維持學習行為。反之,考試不好,就是被批評,或者不讓看喜歡的動畫片,這是負懲罰,目的減少不好好學習行為。
隻不過,研究發現,比起強化來,懲罰的效果總是不夠好,而負強化要比正強化效果更好。如果不得不采取懲罰措施,用負懲罰效果好過正懲罰。
你希望孩子好好學習,表揚具體細微的進步,強過粗暴指責批評。你希望老公改變不刷碗的壞毛病,指責幾乎不起作用,但是表揚一點點進步,就會有強化效果。
第三種學習方式就是模仿,也就是觀察學習,可以稱之為主動反射活動,或者主動反應,由班杜拉和皮亞傑提出。
我們如何學會了吃西餐,如何學會了學習,都是這些主動反應的結果。
有個故事,英國女王有次宴請殖民地領導人,對方不懂禮儀,把侍者端上來的精美盤子裡的洗手水,作為茶水一飲而盡,女王見狀,毫不遲疑,學着直接喝掉,這就是最高境界的模仿學習。
治愈心理問題的觀察日記法:你能連續三個月一天一拍花?連續記下豆芽生長過程不?
上面是從橫向角度談反射,下面從縱向角度看。
首先是類比馬斯洛需求理論,對照理解反射活動的發展。
無條件反射,類似生理需要,食色睡,最基礎。
經典條件反射,類似安全感需要。
操作性條件反射,有了獎懲預期後果,類似社會需要,包括愛與歸屬、尊重被尊重。
觀察學習的主動反應,則是自我價值實現需要。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心理活動都是反射,離不開反射。
再從自我認識角度看反射活動的心理發展,就是知道的四個階段。
無知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自知階段:“知道自己不知道”;
覺察階段:“知道自己知道”;
習慣階段:“不知道自己知道”。
始于自知,經過覺察,終于習慣。習慣,成自然。
最後,我想給大家留一些思考題,以便鞏固我所講的内容,把學到的内容生活化和通俗化,把知識變成體驗,在體驗和行動中把“反射”這一心理學概念,拓展和深化。
我的問題請看PPT,也是下面這些問題:
• 新生兒心理是一張白紙嗎?帶着遺傳密碼,出生就有無條件反射,很快學會條件反射,三種基本心理反應。
• 如果您有意識地去關注一下自己和他人,觀察日常生活和工作,您能夠區分出常見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嗎?
• 回顧自己生活學習成長經曆,描述自己遇到的各種學習事例,用三種不同學習機制予以解釋。
• 自我認知過程的四個階段,如何與自己的學習聯系起來?
謝謝大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