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南海觀世音菩薩,讀者都不會陌生。
在很多人心裡,觀世音菩薩都和“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些詞語聯系在一起,我們從原著出發,來看看《西遊記》給觀音菩薩賦予了什麼樣的性格特征。
觀音菩薩和她的玉淨瓶
《西遊記》這部經典的神魔小說,全篇說的就是一個故事:取經。
凡事都有其本源,我們來追溯一下唐僧取經的原因,是因為西天佛祖如來要完成佛經東擴的計劃。
原著第八回,如來将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後,回到雷音寶刹,對手下衆仙說道:
“我觀四大部洲,衆生善惡者,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敬地,心爽氣平。北俱蘆洲者,雖好殺生,隻因糊口,性拙情疏,無多做賤。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争,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
西天佛祖,如來
經如來調查,在南贍部洲,也就是東土大唐,因為人們不信佛,所以生存環境極不好。
這個地方表面上看來對佛法沒有需求,佛經也沒有市場,但換一個角度看,恰恰相反,市場潛力其實十分巨大。
就像非洲人不穿鞋一樣,很多人隻看到當地人不穿鞋,所以鞋子賣不出去,但轉念一想,他們竟然連賣鞋的都沒有,這市場該有多巨大。
南海觀世音菩薩
所以,每個行業,萬般皆不難,唯有出貨難!
我們再來看看,如來佛有多少經:《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經書合計三十五部,共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之多!
這些經書賣不出去等于零,即便是佛祖也不能例外。
可想要把這麼多經書推廣到一個沒有市場的地方去,實乃不是易事。
觀音菩薩,劇照
如來尋思着,要想讓南贍部洲的人信佛,必須得想個辦法,而辦成這件事,“怎麼得有一個有法力的”去才行。
因為在如來的眼中,南贍部洲的衆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佛門旨要,得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曆千山,詢經萬水,到西天來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衆生。
當問道誰肯去走一遭的時候,觀音菩薩當即表态願意去,如來見了,大喜。
頓時說“别個是也去不得,須是觀音尊者,神通廣大,方可去得。”
觀音菩薩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她有何德何能,有何種法力,何種神通,讓如來如此信任她,且認為唯有她能完成如此大任?
觀音菩薩和孫悟空
我們來看看觀音菩薩的表現,她第一次出場,是在孫悟空偷蟠桃反天宮後,十萬天兵奈何不了他,玉皇大帝正苦于無策,是她舉薦了二郎神,導緻孫悟空第一次被捉。
在天上觀戰的時候,她開口問太上老君“貧僧所舉二郎神如何”?又說“我将那淨瓶楊柳抛下去打那猴頭,即不能打死,也打個一跌,教二郎小聖好去拿他。”
然而觀音菩薩隻是說說而已,并沒有真的将瓶扔下去。
當老君說她的瓶是個瓷器,不僅易碎,且沒有十足把握能打着孫悟空時,觀音菩薩問老君“你有什麼兵器?”老君連連答道“有”,捋起衣袖,拿出金鋼琢。
觀音菩薩為豬八戒賜名豬悟能
由此可見,觀音菩薩确實有些能力的。
首先,用人方面,她很有獨到見解,這一點甚至連玉帝都不如。
其次,局面掌控能力強,她對自己的“用人之道”頗為自信.
還有,具有領導風範,領導最大的特點就是動動嘴就把事情給解決了,雖然有點唆使他人下暗手,有些不太光明磊落,但領導一般隻看重結果,不在意方法和過程。
如來對她的評價是有法力、神通廣大,但第一次出場,并未施展任何法術,也沒使用任何法器,隻是動了動口,說了幾句白話而已。
觀音菩薩救了小白龍
第二次出場,是如來要傳經,菩薩主動接了此活,随即踴躍作禮而退,叫上惠岸行者随行。
在前往長安的路上,相繼遇到沙僧、八戒、白龍和悟空,她一邊數落對方的罪孽,一邊勸對方行善,皈依佛門。
到了長安以後,這個底層不信佛,中産不信佛,貴族不信佛的地方,推廣佛法無異于空手抓風,但觀音菩薩是個深谙用人之道的人。
觀音菩薩,劇照
俗語說“擒賊先擒王”,她選中了皇帝來傳經,身為一國之君,隻要他一個人信奉受行,還擔心舉國上下的老百姓們不信佛麼?
緊接着,就有了唐太宗地府還魂這一幕,可以說,這完全是觀音菩薩一手導演出來的。否則的話,唐太宗下到地府,閻王有請,判官來接,俨然是早有準備,明顯是受人指使了。
為了順利打開局面,以皇帝唐太宗為突破口,讓他死,讓他生,讓他大辦水陸法會,促成了傳經大業,觀音菩薩這一切做得不動聲色,可謂是手段高明。
僅憑這兩次出場來看,觀音菩薩沒看出有多大慈大悲,倒是怎麼看怎麼像現代社會中氣場強大的“女強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