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電視裡的播音員會字正腔圓地讀為“zhè”。可平常,很多人是讀“zhèi”的。
這,可以嗎,正确嗎?
還真可以,而且正确。
第七版《現代漢語詞典》1661頁:“這(這) zhèi ‘這’(zhè)的口語音。參看1660頁‘這’條”。
“1660頁‘這’條”,專門标注了“注意”字樣說:“在口語裡,‘這’單用或者後面直接跟名詞時,常常說zhèi。以下【這程子】、【這個】、【這會兒】、【這些】、【這樣】、【這陣子】各條口語裡都常常說zhèi -”。
這,不是新規,早在1978年的第一版《現代漢語詞典》裡,注音和解釋就完全同上了。
“這”可以兩讀的現象,很類似“誰”的情況,還比如“熟”字。“的”,又是另外的語言文字現象,不可混為一談。
不過,《現代漢語詞典》,還包括《新華字典》,針對的是“現代”漢語和漢字,不涵蓋古漢語和古漢字。
《現代漢語詞典》在“這”字條目後面的括号裡,标注了“這”字,以說明“這”為簡體字,“這”為繁體字。
其實,“這”原來不讀“zhè”或“zhèi”,也非“這”的含義。
小篆中沒有“這”字。
最早收錄“這”字的,是南朝顧野王所編的字典《玉篇》,解為“迎也。”
《廣韻》:“這,魚變切。”《集韻》:“這,并音彥。”
“這”,是秦漢以後才有的“新字”;音“yàn”;與“迎”同義,二字“雙聲”即聲母相同。
《正字通》:“《周禮》有掌訝,主迎。訝,古作這。”此說有誤,《周禮》中的“訝”,當為“迓”之假借。“迓”義為“迎”,應該是“這”的本字。
可知,最早,“這”并無“這”義。古人說“這”,用者。
宋代音韻學家毛晃曰:“凡稱‘此箇’為‘者箇’,俗多改用‘這’字。這,乃迎也。”
“箇”,後來簡化為“個”。“者箇”,就是“這個”。
《說文》雲:“者,别事詞也。”
段玉裁《注》:“俗語雲‘者箇’‘者般’‘者回’,皆取别事之意。不知何時,以‘迎這’之‘這’代之。”
所謂“不知何時”,大緻不會早于唐代。
唐盧仝《送好法師歸江南》詩:“為報江南二三日,這回應見雪中人。”
唐《才調集》佚名《離詞》之十一:“三十六峰猶不見,況伊如燕這身材。”
這,也就難怪宋毛晃有前述之言了。
古時,“者”為“魚戰切”,與“這”音近,這是假借的最重要原因。唐代,還假“遮”為“者”,亦因音近。
一來二去,“這”本來的“迎”義,反而逐漸消失了。
清代,有三部著名“虛詞”專著,一為劉淇的《助字辨略》。其“三”,專門考證了“者”到“這”的演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