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詩名句分類集成

古詩名句分類集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30 17:12:16

學問篇

古詩名句分類集成(古詩文名句分類典藏)1

治學

【才多俗美,更數十年猶得收其實用者,其教使之然也】出自明代張嶽《草堂學則》。更:經曆。意思是:人才之衆多,風俗之淳美,再經曆十年仍能受益,這都是教育帶來的結果。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出自《孟子•離婁上》。規:圓規。矩:曲尺。意思是:不使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準确地畫出方形和圓形。用來比喻行事如果沒有準則,就什麼事情也辦不好。

【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毂率】出自《孟子•盡心上》。大匠:高明的工匠。毂率:标準。意思是:高明的工匠不會因為拙笨的工人不會使用就改廢繩墨,羿不會因為拙劣的射手就改變其拉弓射箭的準則。說明教育應有一定的法則,不能因為學生的問題就輕易改變。

【教不立,學不傳,人材不期壞而自壞】出自宋代楊時《二程粹言•論學篇》。意思是:如果不興辦教育,如果沒有老師傳授學問,那麼,本來可以不廢棄的人才也自然會廢棄。

【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意思是:教導别人,就是要使其長處得以發揚,使其短處得以遏制。

【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出自清代朱舜水《勸興》。勸:鼓勵。意思是:尊重教育、鼓勵辦學,是國家建設的根本;挖掘賢士、培養人才,是治理政務的首要。

【師之所以為師,言必出于道,行必由于道,教必本于道】出自明代薛瑄《送孔節文分教徐州序》。道:道德規範。本:依據。意思是:老師之所以能為人師表,是他的言談必然出自道德,他的行為必定符合道德,他的授教一定依據道德。

【師非道也,道非師不帱;師非學也,學非師不約】出自明代何心隐《師說》。帱:覆蓋,這裡指廣為傳播。約:簡明。意思是:老師不等于真理,但是沒有老師,就無法讓真理廣為人知;老師不等于學問,但是沒有老師,就不能讓學問簡約明朗。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出自唐代韓愈《師說》。不必:不一定。意思是:做弟子的不一定比不上老師,做老師的不一定比弟子高明。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出自《孟子•告子上》。規矩:法則。意思是:高明的工匠教授别人,一定會按照法則,而學習的人本身也應當遵循法則。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出自《論語•述而》。憤:苦思冥想仍想不明白。悱:想說而又說不來。隅:一角,一方面。意思是: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想不明白的時候,就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時候,就不要去啟發他。如果教給他一個方面,他卻不能推知其他三個方面,那就不再教他了。

【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出自《孟子•離婁下》。中:道德品質很好的人。養:教育。才:有才能的人。意思是:讓道德品質好的人去教育那些道德品質不好的人,讓有才能的人去教育那些沒有才能的人。

【引而不發,躍如也】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教育别人就像教别人射箭一樣,隻将弓拉滿,但不發箭,隻做出一種躍躍欲試的樣子。比喻教育要善于啟發。

【可以語上而不語之,是抑其所可至;不可語上而語之,是強其所未能,皆非聖人因材之教也】出自明代孫應鳌《四書近語》。上:高深的學問。意思是:可以教授他高深的知識而不教授,就抑制了他能達到的水平;不能教授他高深的知識卻教授了,是強其所難。這兩種做法都不符合聖人因材施教的原則。

【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出自《荀子•勸學》。意思是:人剛一生下來時,哭聲都是一樣,但長大後卻有了不同習俗,這是因為受了不同教育的結果。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出自《論語•公冶長》。杇:同“圬”,泥瓦匠抹牆的工具,這裡指粉刷牆壁。意思是:腐爛的木頭不能再用來雕刻了,用糞土壘成的牆不能粉刷了。比喻對無法造就的人,用不着再去培養他了。

【有教無類】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教育不應分貧富貴賤、地域種族等類别,而是應當對于什麼樣的人都應該給予教育。

【身教親于言教】出自清代魏源《默觚•學篇》。意思是:以實際行動來教育别人比用言語去教育别人更好。

【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出自《孟子•盡心下》。近:淺顯。指:同“旨”,意義。意思是:語言雖然淺顯,但意義深遠,這才稱得上是“善言”。說明教育應由近及遠,深入淺出。

【君子之于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導之以道而勿強】出自《荀子•大略》。勿面:不表現在臉上。意思是:對于自己的孩子,君子雖然喜愛,但卻不表現在臉上,如果使喚他,也不用好的臉色,教導他要用道理來誘導他,而不是強制他。

【苟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苟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于學】出自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苟:如果。意思是:如果不能夠為國家的治理所用,這樣的學問就不要教授它;如果能夠為國家的治理所用,這樣的學問就應該全部列入學校的教育範圍。

【學即教,教即學,互相資矣】出自明代王肯堂《交友》。資:依托,憑借。意思是:學就是教,教就是學,二者是相互依托,相輔相成的。

【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出自《左傳•隐公三年》。義方:道義。意思是:疼愛子女,就要用高尚的道義來教育他,而不要讓他接納邪惡的東西。

【教學相長】出自《禮記•學記》。長:增進。意思是:教育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

【人莫欲學禦龍,而皆欲學禦馬;莫欲學治鬼,而皆欲學治人,急所用也】出自《淮南子•說林訓》。意思是:沒有人想去學怎樣駕禦龍的,卻都願意學怎樣駕禦馬;沒有人想去學怎樣治理鬼的,卻都願意學怎樣治理人。這是因為人們都想學急需且實用的東西啊。說明學問應能為實際所用。

【無财之謂貧,學而不行之謂病】出自漢代劉向《新序•節士》。病:弊病,弊端。意思是:沒有錢财叫做貧窮,學了知識而不能實踐叫做弊病。

【為學無别法,隻是知一字,行一字,知一句,行一句,便有益】出自明代薛瑄《薛文清》。意思是:學習沒有什麼别的方法,隻要是能夠知道一點,就做一點,知道一些,就做一些,就會有所裨益。

【廢學若斷織】出自漢代劉向《烈女傳》。意思是:中途放棄了學業,就好比織布時斷了線一樣。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出自唐代白居易《與元九書》。合:應當。時:時代。意思是:文章應該為時代而作,歌詩應該為事理而作。

■苦讀

【少而不學,長無能也】出自《孔子家語•三恕》。意思是:年少的時候不好好學習,長大了以後就不會有什麼才能。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出自漢代劉向《說苑•建本》。炳:點燃。意思是:小的時候愛好學習,就好像是初升的太陽;到了壯年的時候愛好學習,就好像是中午的陽光;到了老年的時候才愛好學習,就好像是點燃的蠟燭的亮光。說明人隻要學習,不管什麼時候,總會看到光明。

【君子之學,死而後已】出自清代顧炎武《與人書》。意思是:君子對學問的追求,直到死才肯結束。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出自《論語•學而》。求:追求。正:糾正。意思是:君子不追求飲食的飽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敏而說話謹慎,親近有德之人來匡正自己,這就算得上是好學了。

【知無務,不若愚而好學】出自《淮南子•修務訓》。知:同“智”,聰明。意思是:人雖聰明,但如果不能專心緻力于學習,還不如愚鈍而好學的人。說明人應勤奮好學,不能自恃聰明。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出自《論語•公冶長》。意思是:機敏而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學問為恥辱。

【學,須是如饑之須食,寒之須衣始得】出自宋代朱熹《上蔡先生語錄》。須:第一個“須”為必須;後兩個為需要。意思是:對于學習,應該像饑餓的人對飯食的需要,寒冷的人對衣物的需要一樣才行。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出自清代顧炎武《與人書》。意思是:人們的學習,如果不能每天進步,那麼就會每天都退步。說明學習應勤奮。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出自清代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做學問有難易之分嗎?如果真正學起來,難的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簡單的也就變難了。

【人莫不知學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戲害之也】出自《淮南子•泰族訓》。嬉戲:玩耍。意思是:沒有人不知道學習對自己是有好處的,但之所以沒有學習,都是因為貪玩所害呀。

【不可怙者天,不可畫者人】出自宋代楊萬裡《庸言》。怙:依賴。天:天資,天賦。畫:劃界限,局限。人:指後天努力。意思是:不可以依賴的是自己的天分,不可限量的是後天的努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出自《荀子•勸學》。跬步:半步。意思是:沒有半步半步的積累,就無法行走千裡的路程;不彙聚細小的溪流,就不能彙聚成廣闊的江海。比喻學習在于積累。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出自《荀子•勸學》。深溪:深谷。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麼高遠;不看到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麼深厚。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出自宋代陸遊詩《冬夜讀書示子聿》。意思是:古人學是不遺餘力的,從少壯時就開始努力用功,到年老的時候才有所成就。

【聖人是肯做工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聖人】出自清代顔元《習齋先生言行錄•齊家》。意思是:智能高的人是勤奮肯幹的庸人,而那些無所作為的庸人則是不肯用功的聖人。說明隻要肯用功,即便是庸人也能為聖人,如果不肯用功,就是聖人也會變成庸人。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發奮讀書,便忘記了吃飯,學有所得就高興地忘記了憂愁,不知道老年就要到了。形容學習之勤奮。

【有一時之暇,即一時可學也;有一日之暇,即一日可學也】出自明代薛瑄《論取友為學答周秉忠書》。意思是:有一時的閑暇,就可以用這一時的閑暇來學習;有一天的閑暇,就可以用這一天的閑暇來學習。

【求之而後得,為之而後成,積之而後高,盡之而後聖】出自《荀子•儒效》。意思是:不斷地追求,然後才能有所收獲;不斷地實踐,然後才能有所成就;不斷地積累,然後才能有所提高;不斷地完善,然後才能成為聖人。

【君子之于學也,其不懈猶上天之動,猶日月之行,終身亹亹,沒而後已】出自漢代徐幹《中論•治學》。亹亹:勤勉不倦的樣子。沒:死去。意思是:君子對于學習,就好比是上天的運動、日月的運行一樣,始終不停歇,直到死去的那一刻。

【君子之學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出自宋代歐陽修《雜說》。意思是:君子學習,怎麼能夠有一日停歇呢?說明學習應始終堅持不懈。

【刺股情方勵,偷光思益深】出自唐代孟簡詩《惜分陰》。刺股:用錐子紮大腿,《戰國策》中記載蘇秦苦讀的故事:“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偷光:即鑿壁借光,《西京雜記》中記載匡衡勤學的故事:“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意思是:覺得困了,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樣才能更加激發自己勤奮學習的精神;像匡衡那樣穿壁引光來苦讀,才能使學到的知識更加深刻紮實。

【學之廣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出自晉代葛洪《抱樸子•崇教》。意思是:要想取得廣博的知識,就在于要孜孜不倦地學習,能夠孜孜不倦地學習,就在于有堅定的志向。說明取得廣博知識的基礎和保障就是要立志勤學。

【學無早晚,但恐始勤終随】出自宋代張孝祥《勉過子讀書》。随:不努力,放任。意思是:學習不在于起步的早或晚,隻怕開始的時候勤奮,到最後就放任了。

【學而不已,閡棺乃止】出自漢代韓嬰《韓詩外傳》。閡棺:蓋上棺蓋,比喻去世。意思是:學習沒有完結的時候,直到死去才算停止。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出自《論語•述而》。厭:滿足。誨:教導。意思是:對自己的學習不感到滿足,教誨别人不覺得厭倦。後多用這兩句來形容人勤奮學習、耐心教人的高尚行為。

【學者用功,須是漸進而不已,日計不足,歲計則有餘】出自明代朱舜水《題安秋覺逐日功課自實策》。意思是:鑽研學問應該循序漸進,從不間斷。每天積累一點,雖然不算多,但若能長年累月地堅持,知識自然就會豐富起來了。

【學海迷茫未有涯,何來捷徑指褒斜】出自清代趙翼詩《上元後三日藏堂過訪草堂》。褒斜:山谷名,在陝西省終南山,這裡指終南山。意思是:知識就像廣闊的海洋一樣無邊無際,哪裡有什麼終南捷徑呢?說明隻有勤奮刻苦,才能學有所成。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出自《禮記•學記》。意思是:縱然有最美味的佳肴,不親自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縱然有最好的學說,如果不去學習,也無法了解它的益處。

【莫言大道人難得,自是功夫不到頭】出自唐代呂岩詩《絕句》。大道:大道理。意思是:不要說大道理難以掌握,那隻是因為自己所下的工夫還不到家。

【著述須待老,積勤宜少時】出自宋代歐陽修詩《獲麟贈姚辟先輩》。著述:著書立說。積勤:努力學習,積累學識。意思是:撰寫文章、著述立說要等到年老時再開始,但積累學問卻要從年少時就開始。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出自唐代顔真卿《勸學》。意思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應該努力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後悔讀書太晚了。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荀子•勸學》。锲:刻。镂:雕刻。意思是:如果刻了幾下就放棄,那麼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堅持不懈地刻下去,就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比喻學習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出自《荀子•勸學》。冥冥:專心緻志,不見他物。昭昭:明白,融會貫通。惛惛:意同“冥冥”,專心緻志。赫赫:顯耀盛大的樣子。意思是:沒有專心緻志的思想,就不能達到融會貫通;不能潛心刻苦地鑽研,就不會取得顯赫的業績。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出自漢代王充《論衡•實知》。意思是:不學習就能掌握,不勤問就能通曉,從古到今,還沒有這樣的事呢。

【聖賢之書不是教人專學作文字求取富貴,乃是教天下萬世做人的方法】出自明代高攀龍《讀書法示揭陽諸友》。作文字:即寫文章。意思是:聖賢之書并不是隻教人們寫文章以求取榮華富貴,而是要教給天下世世代代做人的方法。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出自唐代杜甫詩《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破:透徹理解。萬卷:虛數,指很多書。有神:有神靈相助,即有了靈感。意思是:熟讀萬卷書,寫作起來得心應手,就像有神靈相助一樣。

古詩名句分類集成(古詩文名句分類典藏)2

■善學

【進學不誠則學雜】出自宋代楊時《二程粹言•論學篇》。意思是:如果學習不能專心,就會雜亂無章。

【大抵學問文章,善取不如善棄……成己欲其精專,取人貴于兼攬】出自《劉刻遺書•與周次列舉人論刻先集》。攬:收羅,吸取。意思是:大體來說,讀書或做學問,善于吸收,不如善于摒棄。要想成就一家之言就要精專,向别人學習,貴在能夠兼取百家之長。

【文學之于人也,譬乎藥。善服,有濟;不善服,反為害】出自唐代皮日休《鹿門隐書六十篇》。意思是:文學對于人,就像是藥。服用的對了,就有益處;服用的不對了,反到有害處。比喻讀書應當有正确的方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宋代陸遊詩《冬夜讀書示子聿》。意思是:從書本上學來的東西終究是膚淺的,要想透徹地了解某事,就一定要親自嘗試才行。

【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出自《禮記•學記》。意思是:一旦錯過了時機以後再學,即使再刻苦,也很難有所成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自《論語•學而》。時:适當的時候。說:同“悅”,高興。意思是:對于學過的知識,能在适當的時候去溫習,不也是件很令人高興的事情嗎?

【人之為學,心中思想,口中談論,盡有百千義理,不如身上行一理之為實也】出自《顔習齋先生言行錄》。意思是:人在學習時,大腦中想的,口中談論的,盡管有上百上千條真理,但卻不如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一條真理。

【乃知學在少,老大不可強】出自宋代歐陽修詩《鎮陽讀書》。老大:年齡大了。意思是:才知道學習最好是趁年少,等老了以後就勉為其難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三個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師的人,對于他們的優點,就要學習,對于他們的缺點,則要加以克服。

【不廣求,故得;不雜學,故明】出自隋代王通《中說•魏相》。意思是:學習不貪多務廣,所以能有所收獲;不雜亂着學習,所以能明了深刻。

【不好問詢之道,則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軀也】出自漢代劉向《說苑•建本》。意思是:不願意向别人請教,就是切斷了智慧的根本、堵塞了智慧的源頭,怎麼能夠處身立世呢?

【不學操缦,不能按弦】出自《禮記•學記》。操缦:調弦。按弦:熟練地彈琴。意思是:不先學會調弦,就不能熟練地彈琴奏曲。比喻學習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思則得知,不思則不得也】出自宋代晁說之《晁氏客語》。意思是:學習的方法是:要以思考為本,思考了就能得到知識,不思考就不能得到知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詩經•小雅•鶴鳴》。攻:攻錯,打磨。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頭,也可以用來攻錯玉器。原來比喻别國的有識之士也可以為本國效力,現常用來比喻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别裁僞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出自唐代杜甫詩《戲為六絕句》。風雅:風、雅是《詩經》中的兩大部分,也是古人作詩的最高标準。轉益多師:不拘泥于一時、一地、一家學習。意思是:要區分并剔除那些華而不實的虛僞的東西,而學習繼承《詩經》中的優良手法,廣泛吸收各家教益,熔衆家之長于一爐。說明對于以前的作品應去僞存真,并博采衆長。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出自《禮記•學記》。冶:冶煉、鑄造。弓:射箭。箕:竹制的器具。意思是:優秀的冶匠的兒子,一定是先學習縫制皮衣;好的射手的兒子,一定是先學會用竹條編制器具。比喻學習一定要由淺入深。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說明做學問應實事求是。

【學士簡練于學,成熟于師,身之有益,猶谷成飯,食之生肌腴】出自漢代王充《論衡•量知篇》。意思是:學習的人應當努力學習,并在老師的指導下使自己進步,對自身有好處,就好像将谷子做成飯,吃了能使人長胖一樣。

【學者工夫,須要極細密,越細密越廣大】出自《楓山章先生語錄•學術類》。意思是:學者的工夫在于能夠極其的缜密,越是缜密就越能廣博。

【學者有二病:積學未厚而用之遽,養德未足而談有餘】出自明代崔銑《松窗寤言》。意思是:學習的人常有兩種毛病:一個是知識積累還不夠豐厚就急于應用,一個是品德修行還不夠完善就妄加談論。說明學習和修行都不能急躁。

【學者貴好學,尤貴知學】出自明代呂坤《問學》。知學:這裡指會學習。意思是:對于學習的人,可貴的是他能愛好學習,但更為可貴的是能夠知道怎樣學習。

【學莫大于知本末終始】出自宋代楊時《二程粹言•論學篇》。意思是:為學之道,沒有比能弄清事物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更重要的了。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出自《禮記•學記》。意思是:隻有自己一個人學習,而沒有一個朋友相互切磋、相互探讨,學識就會偏狹淺顯。現在常用“孤陋寡聞”形容人知識淺陋、見識不廣。

【聞見廣則聰明辟,勝友多而學易成】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九》。辟:打開。勝友:有學識的朋友。意思是:聽得多了、見得多了,腦子就會聰明起來;有學識的朋友多了,做學問也就容易了。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禮記•中庸》。意思是:學者要能廣泛地學習,詳細地詢問,慎重地思索,明白地分辨,切實地執行。這是儒家從“學”、“問”、“思”、“辨”、“行”五個方面提出的一套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對學者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出自《論語•為政》。故:指舊知識。意思是:溫習舊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領悟,獲得新的知識,可以做老師了。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出自《禮記•學記》。師:老師。庸:功勞。意思是:對善于學習的人,老師不用費太大的勁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他們還将一切歸功于老師;而對于不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要費很大的勁,但卻隻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這些學生還反而抱怨老師。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出自《呂氏春秋•用衆》。假:利用。意思是:善于學習的人,能夠取别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

【三月不知肉味】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孔子欣賞音樂,沉醉其中,以緻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吃肉時都感覺不出肉的香味。後常用來形容人專注于某事而忘記其他事情。

【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出自《列子•說符》。歧:岔路。多方:多個方向,這裡指目标不專。生:年華,歲月。意思是:大的道路由于岔路太多而跑丢了羊,學習的人因為目标太多而荒廢了年華。比喻做學問應專精,才會有所成就。

【少則得,多則惑】出自《老子》。意思是:學習知識,少一點反而能夠有所收獲,多了反而讓人迷亂。說明學習應該專精,不應龐雜。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出自《禮記•大學》。意思是:心思不在,即使大睜着眼睛也看不見,豎着耳朵也聽不見,嘴裡吃着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說明不專心緻志就難有所成,成語“心不在焉”即由此而來。

【君子之學貴一,一則明,明則有功】出自宋代楊時《二程粹言•論學篇》。意思是:君子為學,貴在專一,專一就能明于事理,明于事理就會有所收獲。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暴:同“曝”,曬。意思是:即便天下有一種東西容易生存,如果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那它也就不能生存了。比喻學習應持之以恒。後常用“一暴十寒”形容人沒有恒心。

【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緻志,則不得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弈:下圍棋。數:技藝,技術。意思是:下棋雖然隻是一門小技藝,但如果不能專心緻志地學,也學不會。

【善學者窮于一物,不善學者窮于物物】出自明代莊元臣《叔苴子内篇》。窮:追尋到盡頭。物物:各種事物。意思是:善于學習的人抓住一個事物,探究到底;不善于學習的人則什麼事物都想碰觸和探究。

【善學者,當求其所以然之故,不當誦其文過目而已也】出自宋代楊時《二程粹言•論學》。意思是:善于學習的人,應當求其甚解,了解其所以然,不能隻求背誦文章,看看就算了。

【廣識未必皆當,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講未必吻合,而習之純熟者妙】出自明代王廷相《慎言•潛心篇》。吻合:合乎事理。習:運用。意思是:博覽群書不一定都得當,隻有善于思考,自己才有所體會;空泛地講說不一定都能合乎事理,隻有通過實踐能熟練地掌握才算是高妙。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不知】出自宋代晁說之《晁氏客語》。意思是:不用心思考,就會有疑惑;不努力探求,就不會有所得;不虛心好問,就會變得無知。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出自宋代陸九淵《語錄下》。意思是:學習最怕沒有疑問,能夠提出疑問了,也就進步了。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心:古代人認為心髒是用來思考的。官:功能。意思是:心是用來思考的,思考了就會有所收獲,不思考就不會有所得。說明學習應善于思考。

【問訊者,知之本;念慮者,知之道也】出自漢代劉向《說苑•談叢》。問訊:詢問。知:同“智”。意思是:詢問是增長知識的根本,思考是增進智慧的途徑。

【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隻是一條鈍漢爾】出自清代鄭闆橋《随獵詩草•花間堂草跋》。鈍漢:愚蠢的人。意思是:隻知道自己埋頭苦讀,而不知道請教别人,即使讀再多的書,也不過是個愚蠢的人罷了。

【學不進,率由于因循】出自明代薛瑄《薛子道論•上篇》。率:一般,大多。意思是:學問之所以沒有長進,大多都是因為拘泥于前人的窠臼。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為政》。罔:迷惘,迷惑。殆:危險。意思是:隻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隻空想而不讀書,就會感到疲憊而無所獲。

【學而思則學因思而益精,思而學則思因學而有據】出自明代孫應鳌《四書近語》。意思是:學習當中同時要注意多加思考,這樣,學習就會因為有了思考而更加精熟;思考當中同時也應注意學習,這樣,思考就會因為有了學習而更加有根據。說明學習與思考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洪鐘未嘗有聲,由扣乃有聲;聖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知】出自宋代楊時《二程粹言•論學篇》。扣:敲打。意思是:洪鐘原本是沒有聲音的,因為有人敲打才有了聲音;聖人原本也并非是智慧的,因為常向人詢問請教才有了智慧。

【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出自宋代朱熹《讀書之要》。志:記,記住。意思是:前面的東西還沒有弄懂,就不要去看後面的東西;這裡的東西還沒有明白,就不要急着要記住那裡的東西。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出自宋代朱熹《讀書之要》。意思是:學習要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步深入或提高,并且要反複閱讀,認真思考。

■文道

【短長肥瘦各有态,玉環飛燕誰敢憎】出自宋代蘇轼《孫莘老求墨妙亭詩》。玉環:楊玉環,唐玄宗的妃子。飛燕:趙飛燕,漢成帝的皇後。意思是:楊玉環、趙飛燕,一個豐盈、一個纖瘦,各有其美,誰敢說她們不漂亮呢?比喻書法藝術不必偏重瘦硬。

【解人不為法縛,不死句下】出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高序》。解人:精通文辭的人。意思是:精通文辭意趣的人不會受章法所局限,不會被詞句卡死。

【詩質要如銅牆鐵壁,氣要如天風海濤】出自清代劉熙載《藝概•詩概》。意思是:詩的内容質地要像銅牆鐵壁般厚實,而詩的氣勢要像天風海濤一樣磅礴。

【字删而意缺,則短乏而非核;辭敷而言重,則蕪穢而非瞻】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熔裁》。核:精練。敷:擴充。瞻:豐富。意思是:字句删掉了,卻讓意思殘缺了,是短缺,不是精練;詞句擴充了,但卻使得語句重複,是繁雜,不是豐富。

【閉門覓句非詩法,隻是征行自有詩】出自宋代楊萬裡《下橫山灘頭望金華山》。意思是:關上門在屋裡冥思苦想不是寫詩的辦法,隻有到外面多旅行,就自然能夠有好詩。說明創作要多深入到生活當中。

【句工隻在一字之間】出自明代錢秉镫《田間文集•陳官儀詩說》。意思是:一個字就能決定句子的精妙與否。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出自元代郝經《陵川集•原古錄序》。意思是:沒有文章的宣傳,義理就不能發揚光大;但如果文章離開了義理,也就不稱其為文章了。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出自漢代何休《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勞者:指勞動者。事:從事,這裡指艱苦的勞動。意思是:饑餓的人用歌來表達他們對食物的渴望,勞動的人用歌來表達他們勞累的心情。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出自《論語•陽貨》。詩:指《詩經》。興:《詩經》六義之一,即因事寄興。觀:對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群:合群。怨:通“蘊”,蘊藏,蓄積。意思是:《詩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觀察能力,增強團結,積累知識。

【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出自《孟子•萬章上》。文:文字。害:妨害。辭:詞句。志:思想,主旨。意思是:不因為個别的文字而妨害對詞句的理解,不因為某些詞句而曲解文章的本意。

【文章以意為主,字語為之役;主強而役弱,則無使不從】出自金代王若虛《滹南遺老集•詩話上》。役:服務。意思是:文章應該以思想内容為主旨,而詞句隻是為主旨服務的。讓文章的主旨突出,文辭稍有簡潔,那麼詞句就會聽從主旨的支配。

【心哀而歌不樂,心樂而哭不哀】出自《淮南子•缪稱訓》。意思是:如果心裡哀傷,就是唱歌也表現不出歡樂的樣子;如果心裡高興,就是哭泣也表現不出哀傷的樣子。說明“情發乎中而必見于外”的道理。

【石韫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出自晉代陸機《文賦》。韫:同“蘊”,蘊藏。意思是:石頭裡面蘊藏着美玉,整座山都有光輝;水裡面含有珍寶,連河流都更加妩媚。用來比喻文章中精彩的詞句可以讓整篇文章生輝。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言:語言。文:文采。行:流傳。意思是:語言沒有文采,就難以流傳久遠。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出自宋代歐陽修《六一詩話》。意思是:描繪難以描繪的情景,要寫得生動得如同在眼前一樣;蘊涵的旨趣要深遠,要表現為弦外之音。

【畫竹必先成竹于胸中】出自宋代蘇轼《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意思是:在畫竹子之前,心中一定要先構成要畫的竹子。成語“胸有成竹”即由此而來。

【詩有恒裁,思無定位,随性适分,鮮能通圓】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意思是:詩歌有固定的體裁,但思想卻沒有固定的規矩。随個人的性情來适應,很難有能将各種體裁都做得好的。

【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出自《關雎序》。意思是:詩是用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蘊藏在心裡就是心志,将它形成語言文字,就是詩。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出自宋代蘇轼詩《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天工:自然形成,比喻技藝高超。意思是:作詩與作畫的要求和規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但都需要有自然的工巧和清新的風格。

【談歡則字與笑并,論戚則聲共泣偕】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誇飾》。戚:哀愁。意思是:說到歡樂,字字句句都帶着歡笑;談到悲傷,字裡行間都帶着哭泣。說明文章的語言和内容應是一緻的。

【辭必高然後為奇,意必深然後為工】出自唐代孫樵《與友人論文書》。工:巧妙、細緻。意思是:寫文章一樣要言辭高妙,語出不俗,這樣才能稱得上新奇;文章的思想主旨一定要深遠遼廣,這樣才能稱得上工巧。說明寫文章一定要言辭美好、意義深遠。

【文以紀實,浮文所在必删;言當從心,巧言由來當禁】出自《太平天國革命軍通告•戒浮文巧言谕》。浮文:華麗多餘的文字。巧言:不切實際的言辭。意思是:文章是用來表述真實情況的,一切華麗多餘的文字都應删除;話語應當是發自内心的,所有不切實際的言辭都應被禁止。

【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出自《顔氏家訓•文章》。意思是:寫文章應遵從“三易”的原則:一是内容要明白清楚,二是要沒有生僻難認的字,三是讀起來要朗朗上口。

【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出自《韓非子•解老》。和氏之璧:相傳是楚國人卞和進獻給楚王的寶玉。采:同“彩”。意思是:和氏之璧本身就有着自然之美,用不着各種顔色來加以裝飾。比喻文章也應保持清新自然之美。

【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實】出自晉代左思《三都賦》。意思是:美化一樣東西,貴在能按照它本來的面貌,而不加以誇大;贊賞一件事情,也應按照事情的實際情況,不做任何虛構。說明文章應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尊重事實,不要刻意文飾,過分美化。

【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出自宋代蘇轼《與謝民師推官書》。行:指寫文章。意思是:寫文章該寫的就盡情地寫下去,不該寫的就收筆不寫。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出自唐代李白詩《經亂離後天恩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芙蓉:指荷花。意思是:文章應該像出水芙蓉一般清新、自然,毫無雕飾做作。

【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險尤傷氣骨多】出自宋代陸遊詩《讀近人詩》。氣骨:指文章的精神和内容。意思是:在詞句上過分雕琢本來就是文章的一大弊病,刻意追求奇險尤其會損害文章的精神和内容。

【博士買驢,書卷三紙,未有“驢”字】出自《顔氏家訓•勉學》。博士:指學識淵博的人。意思是:有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想買驢,結果寫了三頁紙也沒有出現一個“驢”字。現常用來諷刺文章文辭繁冗、不得要領、蒼白空洞。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出自唐代賈島詩《題詩後》。二句:是指《送無可上人》中“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兩句。意思是:寫兩句詩用了三年的時間,一聲長吟不禁流下兩行熱淚。表現了作者對創作一絲不苟的态度和刻苦精神。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出自唐代杜甫詩《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耽:迷戀,嗜好。意思是:我為人性情古怪,偏好題詩作句,如果詩句不能打動人心,我至死也不肯罷休。表現了作者對創作嚴肅認真的态度。

【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須】出自唐代盧延讓詩《苦吟》。意思是:為了用妥一個字,要反複吟誦,連胡須都撚斷了好幾根。極寫作者冥思苦想、斟詞酌句之艱苦情态。

【詩不改不工】出自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意思是:文章不經過反複的修改,就不能完善。

【煉句爐槌豈可無?句成未必盡緣渠】出自宋代楊萬裡詩《晚寒題水仙花并潮山》。槌:也作“捶”,即錘煉。意思是:寫文章爐煉錘鍛是必不可少的步驟,怎麼能夠缺少呢?但僅靠這些,還不一定能寫出出色的作品來。

【新篇日日成,不是愛聲名,舊句時時改,無妨悅性情】出自唐代白居易詩《詩解》。意思是:每天都有新作寫成,這不是為了名聲。将舊時的詩句拿來不斷地進行修改潤色,還不妨可以借此愉悅性情。說明創作要勤于修改。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自唐代杜甫詩《偶題》。得:寫得好。失:寫得不好。寸心:指作者自己的心。意思是:著書立說是流傳千古的大事,寫得好與不好,隻有作者自己的心裡清楚。

【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出自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襟袍:胸懷抱負。斯:那麼,就。意思是:有了最遠大的抱負,最淵博的知識,才能寫出第一流的詩文。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出自唐代楊巨源詩《城東早春》。上林:指上林苑,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代指京城長安。意思是:若是等到上林苑繁花似錦的時候再去看花,那時一出門到處都擠滿了看花的人,也就沒有什麼清新之緻了。比喻寫詩作文要有敏銳的感覺,善于最先撷取好的素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出自宋代朱熹詩《觀書有感》。那:同“哪”。意思是:若問池塘裡的水為什麼這麼清澈?這是因為水的源頭是長流不斷的活水。用來比喻隻有不斷地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才能創作出動人心弦的好作品。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出自宋代陸遊詩《示子遹》。意思是:如果你真的想學詩的話,就要在作詩之外多下工夫。說明詩人應多觀察生活,參加實踐。

【作文勉強為,荊棘塞喉齒。乃興勃發處,煙雲拂滿紙】出自清代鄭闆橋詩《贈胡天遊弟》。乃:如果。煙雲:比喻文章。意思是:寫不出來時勉強為之,就好比在喉嚨裡塞上了荊棘一樣。如果是在興緻勃發的時候寫,文章就會如行雲流水,躍然紙上。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辯騷》。酌:考慮,采取。華:指華麗的辭藻。墜:失掉。實:果實。意思是:采擇奇偉的内容而不失掉其真實的精髓,賞鑒花朵但不弄掉它的果實。比喻學習古代作品應注意保持其真切純正的東西,而不是隻注重内容奇巧和辭藻華麗。

【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出自金代元好問詩《論詩三十首》。意思是:文章如果是根據自己的觀察,并且是發自内心的,那麼自然就會傳神生動,而閉門苦思,即使搜腸刮肚也不能寫得真實貼切。

【善為文者,富于萬篇,貧于一字】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意思是:善于作文的人,即使寫上萬篇,其才思還有富餘,但卻為用上一個恰當的字,常常感到難。

【登臨自有江山助,豈是心中不得平】出自宋代洪适詩《此韻蔡瞻明登巾山》。登:登山。臨:臨水。江山:指自然景物。意思是:登上高山或者面臨大海,大自然的秀麗景色都會促使你的文思湧動,怎麼能說隻有在心境愁苦、百般抑郁的時候才能寫成文章呢?說明外界的客觀事物對創作有着推動作用。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翻空:聯想。意思是:寫作時,文思憑空想象,意蘊容易奇特,但要用具體切實的語言表達出來,卻常常難以運用的巧妙。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操:掌握,演奏。器:這裡指劍。意思是:演奏了上千個曲子以後才懂得音樂,觀察了上千把劍以後才能識别寶劍。比喻要評論别人的作品必須有廣博的知識和文學修養,隻有自己讀得多了,才有能力評論。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詩便不俗】出自清代袁枚《随園詩話》。意思是:别人輕易就說出來的,我就少說;别人不易說出來的,我能用簡潔明了的話輕松地說出來,這樣的詩就避免了俗套。說明創作應獨辟蹊徑,不能跟在别人後面亦步亦趨。

【不依古法但橫行,自有雲雷繞膝生】出自清代袁枚詩《谒嶽王墓十五絕句》。橫行: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意思是:為文作詩不必非要依照古法,隻要獨具匠心,就按照自己的風格和想法來寫,自然會有雷電雲雨繞膝而生。說明寫文章不要拘泥于古法,要敢于打破常規和傳統。

【文章須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出自北齊魏收《魏書•祖瑩傳》。機杼:織布用的機器,比喻文章的構思命意。風骨:風格。意思是:寫文章必須别出心裁,有自己獨創的新意,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成語“自出機杼”即由此而來。

【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出自金代王若虛詩《評東坡山谷四絕》。衣缽:法衣和缽,這裡喻指前人的風格。意思是:文章貴在能獨創新體,标新立異,一味地沿襲前人的風格怎麼能算是真正的創作呢?

【文章最忌百家衣】出自宋代陸遊詩《次韻和楊伯子主簿見贈》。意思是:寫文章最忌諱的就是東拼西湊,而沒有自己的獨創。

【文章最忌随人後】出自宋代黃庭堅詩《贈謝敬王博谕》。意思是:寫文章最忌諱的就是人雲亦雲,一味模仿,而寫不出自己的風格。

【我手寫我口,古意豈能牽】出自清代黃遵憲詩《雜感》。意思是:我寫文章,是用我自己的手寫我口中想說的話,前人的語意觀點怎麼能拘束我呢?

【縱橫自有淩雲筆,俯仰随人亦可憐】出自金代元好問詩《論詩》。意思是:每個人都可以手握自己的淩雲大筆縱橫揮灑,如果隻是跟在别人身後亦步亦趨,那就實在太可憐了。說明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絕不能隻是一味地仿效别人。

【學詩須透脫,信手自孤高】出自宋代楊萬裡詩《和李天麟二首》。意思是:學習古人的詩作,不能被其束縛,做到不囿于俗見,不因襲他人,自然會富于獨創。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出自唐代楊巨源詩《城東早春》。新春:初春。半:大半。意思是:詩人最偏愛早春清新的景色,綠柳才剛剛發芽,透着微微的黃色,大多半還沒有長勻呢。說明詩人對美更加敏感,更加善于發現新事物,勾畫新境界。

【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腳後行】出自宋代戴複古詩《論詩十絕》。意思是:寫詩一定要寫出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切忌跟在别人身後模仿因襲。

【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出自唐代劉禹錫詩《楊柳枝九首》。前朝曲:指過去的曲子。意思是:請你不要彈奏那些以前的曲子了,還是聽聽新編成的《楊柳枝》吧。

【惟陳言務去】出自唐代韓愈《答李翊書》。惟:助詞,無實際意義。務:一定,務必。意思是:一定要将文章中那些陳詞濫調的東西删除掉。

【随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出自宋代黃庭堅詩《以右軍書數種贈丘十四》。意思是:沒有自己的見解,隻知道跟着别人跑,那麼永遠都是落在别人後面,隻有另辟蹊徑,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達到真正的高境界。

■文采

【日試萬言,倚馬可待】出自唐代李白《與韓荊州書》。倚馬:指身靠戰馬寫文章,《世說新語》中記載:晉代袁宏随桓溫出征,曾倚馬起草文書,當即完成,後常用“倚馬可待”形容才思敏捷、一揮而就。意思是:一天之内就能寫出一萬字的文章,靠在戰馬前動筆,當即就可以完成。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自宋代蘇轼《東坡題跋•書摩诘藍關煙雨圖》。意思是:詩中隐蘊着畫的意境,畫中飽含着詩的美妙。

【思風發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出自晉代陸機《文賦》。意思是:文思發自于内心,如風飛揚;言語流于唇齒,似泉流淌。詩句用風和泉形容人才思敏捷、文筆流暢。

【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出自宋代黃庭堅《東坡先生真贊》。意思是:說笑、惱怒、謾罵,随口說出的話,都是好文章。用來贊揚文章文筆靈活絕妙。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出自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含蓄》。著:同“着”,接觸到。風流:指詩中所描繪的事物的精神實質。意思是:不使用一個直接的詞語,卻将事物的精神實質表達得透徹淋漓、美妙超逸。

【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吐納:談吐,發出聲音。珠玉:比喻詩文之美。意思是:吟誦詠唱詩文的時候,發出的聲音就好像吐珠納玉般的悅耳動聽。極言詩文語言的美妙和生動。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出自唐代杜甫詩《寄李十二白二十韻》。驚風雨:形容迅速、敏捷。泣鬼神:形容神妙。意思是:下筆猶如疾風暴雨,詩寫成能使鬼神感動而哭泣。贊歎李白下筆之敏捷,詩篇之神妙。

【驚骛八極,心遊萬仞】出自晉代陸機《文賦》。骛:急馳。八極:八方的極邊,形容極遠。仞:古代的長度單位,萬仞,形容極高。意思是:精神飛馳于八極之遠,心神遊覽于萬仞之高。用來比喻作品想象力豐富,不受時空的限制和束縛。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出自《論語•子罕》。彌:更加,越發。鑽:鑽研。意思是:越是擡頭仰望,越覺得高遠;越是用心鑽研,越覺得深奧。原是孔子的學生顔淵對孔子道德、學問的贊歎。後多用來贊揚某人的才學。

【闳其中而肆其外】出自唐代韓愈《進學解》。闳:也作“宏”,博大精深。中:指内容。肆:奔放自由。外:文辭,即文章的形式。意思是:文章的内容博大精深,而其形式和文辭上卻流暢奔放。極言文章之妙。

【小詩有味似連珠】出自宋代蘇轼詩《生日王郎以詩見慶次其韻并寄茶二十一片》。連珠:古代文體名,晉代玄傅曾說其“辭麗而言約”、“曆曆如貫珠”,因此而得名。意思是:詩文雖然短小,但每一句都隽永有味,就像串聯的珠子,每一粒都晶瑩剔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出自晉代陶淵明詩《飲酒》。辨:同“辯”,解說。意思是:置身于大自然中,其中有不盡的妙趣真意,想要解說,但卻忘記了該怎麼去說。詩句原意是贊譽作者的隐居生活,現長用來形容詩文蘊涵着不可言傳的意趣和神韻。

【複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出自唐代杜甫詩《解悶》。意思是:又想起了襄陽的孟浩然,他的詩句,清新亮麗,句句都值得流傳後世,流芳千古。此句原為作者稱贊孟浩然的詩句所作,現在人們也常用來稱贊那些清新亮麗的詩句或文章。

【杜詩韓集愁來讀,似請麻姑癢處抓】出自唐代杜牧詩《讀韓杜集》。杜韓:指杜甫和韓愈。麻姑:相傳為一位仙人,《神仙傳》中曾記載:“麻姑鳥爪,蔡經見之,心中含言,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意思是:煩憂的時候,讀讀杜甫的詩,韓愈的文,就像是在大癢之時,請到了麻姑抓癢一樣的惬意舒适。詩句用“麻姑搔癢”這一形象的比喻贊美了杜詩韓文的精美。

【信手拈來世已驚,三江衮衮筆頭傾】出自金代王若虛詩《論詩》。三江:指四川境内的岷江、涪江和沱江。衮衮:即“滾滾”,形容大水奔流的樣子。意思是:寫詩作文時能熟練地運用各種材料,不假細琢,寫起來就像滾滾的江水一樣,豪放灑脫。詩句常用來贊譽寫作者才思敏捷、揮灑自如。

■雜談

【不教不學,悶然不見己缺】出自唐代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意思是:不通過教授别人以及自己的學習,就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和缺點。

【為學大病在好名】出自明代王陽明《傳習錄》。意思是:做學問最忌諱的就是貪圖虛名。

【聖人之于天下,恥一物之不知】出自漢代揚雄《法言•君子》。意思是:對于天下的事情,有一件不知道的,聖人都會覺得恥辱。

【學不博者,不能守約;志不笃者,不能力行】出自宋代楊時《二程粹言•論學篇》。守約:掌握要領。意思是:學識不夠淵博,就無法得其要領;志向不夠堅定,就不會努力實行。

【學博而後可約,事曆而後知要】出自明代王廷相《慎言•見聞篇》。約:簡約,要領。要:重要。意思是:學識淵博了,然後才能得到其要領;事情經曆得多了,然後才能知道其重要。說明人應當多學習、多經曆。

【學不必博,要之有用】出自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意思是:學識不一定要有多麼淵博,最重要的是能夠學以緻用。

【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無法者,人之大殃也】出自《荀子•儒效》。法:法度。意思是:能夠有老師、有法度是人最為寶貴的事情;沒有老師、沒有法度是人最為不幸的事情。

【學者不長進,隻是好己勝】出自《陸象山集•語錄》。意思是:學習的人不能有所長進,隻是因為太愛自以為是、驕傲自滿了。

【學者不長進,其病根隻在護短,恐人笑己之不知也。一笑即恥,而終身之笑,顧不恥乎】出自《格言聯璧•學問類》。顧:難道。意思是:為學之人之所以不能長進,根本原因就是護短,恐怕别人笑話自己無知。被别人笑話一次就覺得恥辱,被别人笑話一輩子就不是恥辱了嗎?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出自《論語•泰伯》。意思是:學習就好像是在追趕什麼東西似的,總是怕追趕不上,等追趕上了,又害怕會失掉它。

【獨是之語,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衆之書,愚者欣頌,賢者逃頓】出自漢代王充《論衡•自紀》獨是:獨到見解。逃頓:即逃遁。意思是:有獨到見解的言論,高尚之人不舍放棄,而庸人卻不喜歡;迷惑衆人的書本,愚鈍的人欣然吟誦,而賢德之人卻避而遠之。

【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出自漢代徐幹《中論•治學》。贍:豐富。意思是:為學之人不怕其才智不夠豐富,而是怕他的志向不夠堅定。

【不醜不能,不惡不知,尚矣】出自《呂氏春秋•孟夏紀•用衆》。不:不要。醜:羞恥。惡:讨厭,不喜歡,怕。意思是:不因為自己有所不能而感到恥辱,不因為自己有所不知而覺得可怕,這是優點。

【學不足以修己治人,則為無用之學】出自清代方苞《年譜序》。意思是:如果所學的知識不能夠提高自己的修養,不能夠服務于社會,就是沒有用處的學問。

【生而不知學,與不生同;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出自宋代黃晞《聱隅子•生學篇》。意思是:人生在世,如果不知道學習,就如同沒有出生一樣;學習了而又不能領會其中的道理,就如同沒學一樣;領會了其中的道理而又不能實行,就如同沒有領會道理一樣。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出自宋代劉過詩《書院》。種:種植,這裡指勤奮學習。稔:莊稼成熟,比喻獲得成功。意思是:努力學習就如同努力耕種一樣,該勤奮還是該懶惰,你自己知道。隻要書讀得多,總會有大獲成功的時候。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出自宋代汪洙《神童詩》。意思是:所有的行當都是沒有出息的,隻有讀書最高尚的。表現了舊社會對各行業的偏見。

【玉屑滿箧,不為有寶;詩書負笈,不為有道】出自漢代桓寬《鹽鐵論•相刺》。箧:箱子。笈:竹制的書箱,能背在背上。意思是:碎玉滿箱,算不得擁有财寶;讀了幾箱子的書,也不等于就掌握了其中的道理。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盡心下》。書:這裡專指《尚書》。意思是:完全相信《尚書》裡的話,還不如沒有《尚書》。現多指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被書本所束縛。

【但患不讀書,不患讀書無所用也】出自清代朱舜水《送林道榮之東武序》。意思是:不擔心讀了書沒有用,隻怕不肯讀書。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出自《三國志•魏志•王肅傳》注引《魏略》。意思是:書能讀到上百遍,書中的含義也就自然懂了。

【居近識遠,處今知古,惟學矣乎】出自《文中子•禮樂篇》。意思是:要想住在近處而知道遠處的事,生活在現代而了解古代的事,隻有學習才能做到啊。

【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出自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産立高名》。意思是:要想了解天下的世事滄桑,隻有讀通古人的書才行。

【讀十篇不如做一篇】出自清代唐彪《文章多做始能精熟•引諺》。意思是:讀十篇文章也不如自己寫一篇文章的收獲大。

【讀書貴神解,無事守章句】出自清代徐洪鈞詩《書懷》。事:從事。意思是:讀書貴在能夠領會書中的主旨要領,而不必拘泥于它的章節和句子。

【讀書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莫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出自宋代陸九淵詩《讀書》。荒忙:即慌忙。涵泳:慢慢體會消化。權:暫時。意思是:讀書最忌諱馬虎匆忙、急于求成,如果能夠靜下心來慢慢體會,會發現裡面有無窮的興味。不能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放一放,但對自身急需的東西一定要立即動腦,抓緊時間思索。

【讀有字書,卻要識沒字理】出自明代鹿善繼《四書說約》。意思是:讀書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意思上,更重要的是要從中體會出處世的道理。

【惟書有色,豔于西子;惟文有華,秀于百卉】出自唐代皮日休《目箴》。色:色彩。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的一位美女。百卉:各種花卉。意思是:隻有書是最有姿色的,甚至比西施還要豔美;隻有文章是最華美的,甚至比百花還要秀麗。

【道理書盡讀,事務書多讀,文章書少讀,閑雜書休讀,邪妄書焚之可也】出自明代呂坤《問學》。意思是:揭示事物道理的書全都要讀,闡述處理事務方法的書要多讀,說明文章章法詞句的書盡量少讀,隻用來消遣的書不要去讀,而那些宣講歪門邪道的書燒了就行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出自《莊子•養生主》。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止境的。

【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出自唐代賈島詩《戲贈友人》。意思是:一天不寫詩,就覺得自己的心如同廢棄的水井一樣幹枯。

【一字之褒寵逾華衮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出自晉代範甯《春秋谷梁傳集解序》。逾:勝過。華衮:古代王公貴族的禮服。市朝:人群會集的地方。意思是:對作品哪怕一個字的褒揚,比送給王公貴族的禮服還榮耀;對作品哪怕隻言片語的貶抑比在人群裡鞭打一頓還羞辱。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出自唐代杜甫詩《戲為六絕句》。意思是:不輕視今人,同時也更推崇古人,隻要有清詞、麗句,有長處就要學習借鑒。

【文起八代之衰】出自宋代蘇轼《潮州韓文公廟碑》。八代:指東漢、兩晉、宋、齊、梁、陳、隋,八代之衰是指自東漢等八個朝代以來,盛行骈體文,文體形式呆闆,很難具體細緻地表現内容,隻追求辭藻華麗,是一種程式化的浮誇文風。意思是:韓愈的文章振興了八代以來日漸衰落的傳統古文。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出自唐代杜甫詩《戲為六絕句》。爾曹:你們。江河:長江黃河。意思是:日後你的身名俱滅了,可“四傑”的那些詩文仍将像長江黃河那樣永遠流傳下去。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出自晉代王羲之《蘭亭集序》。意思是:後人評價我們,就像我們評價前人一樣。說明看待前人作品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出自清代趙翼詩《論詩》。江山:國家。風騷:《風》和《騷》,即《國風》和《離騷》,這裡泛指詩文創作。意思是:曆史上每一朝代都會有有才華的人出現,各自開創一代新風,領導詩壇幾百年。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出自《荀子•非十二子》。持:主張。意思是:他所持的觀點有根據,所說的話有道理。後泛指立論有據,言論有理。也作“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出自晉代陶淵明詩《移居二首》。奇文:好的文章。相與:共同。意思是:有好的文章一起賞識,疑難的問題,大家共同剖析。後人常反其意而用之,指将不好的文章拿出來,供大家批評分析。

【春秋之法,常責備于賢者】出自《新唐書•太宗紀贊》。春秋:即《春秋》,相傳為孔子所著,為儒家經典之一。意思是:《春秋》之中常常責備有才德的人。說明史書對人的評價非常嚴格。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出自(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意思是:自己家裡的破掃帚,也自以為是無價之寶。比喻沒有自知之明,看不到自己的弊病。

【著書都為稻粱謀】出自清代龔自珍《乙酉•詠史》。稻粱:泛指食物。意思是:著述立說不過是為了混口飯吃罷了。原為作者自白之語,現常用來諷刺一些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作者。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出自清代曹雪芹《紅樓夢》。意思是:在别人看來,滿篇都是荒誕的言語,而實際上卻飽含着作者的無限辛酸和苦澀。都說作者太過癡狂,可誰能真正了解各中的滋味呢?說明文章中常隐藏着不為人知的思想感情。

古詩名句分類集成(古詩文名句分類典藏)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