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1920年出生于河北,祖上是有名的中醫。他17歲開始行醫,博采衆長獨成一家,尤其善用脾胃調理法治療各類疾病。路老是2009年我國政府評選出的30位國醫大師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在和學生們讨論養生方法時,路老強調得最多的就是“後天之本”——脾胃。路老在治病救人方面重視調理脾胃,在自己的養生保健方面也是身體力行。路老有一個堅持了40多年的習慣,那就是吃姜。
生姜不僅是我們日常用的調味品,還是一味好藥。生姜味辛,性微溫,入脾、胃、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能治療風寒感冒、胃寒胃痛、嘔吐腹瀉、魚蟹中毒等,它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調理脾胃。
中醫認為,脾胃包括人體整個消化系統,其作用就是将水谷精微變成氣血,輸送到全身各處,這樣五髒六腑才能正常運行。脾胃一旦虛弱了,營養的消化吸收就差,整個身體都會受到影響。正因為如此,中醫稱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生姜能使脾胃健運,從而氣血生化充足,人體就能保持完好的狀态。
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路家每天的早餐桌上,都少不了生姜的影子。路老的兒子、學術傳承人路喜善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平時他們家的姜一買就是好幾斤,先用鹽腌一下,再用醋泡,有時根據口味加點糖。吃的時候,切成姜絲、姜末,全家人早餐時一起吃。
路老解釋,姜有發散的作用,能避風寒、預防感冒、幫助消化,還能促進膽汁分泌;醋是活血的,能止痛,還能防止姜太辣,這樣做味道最好。
路老對姜的推崇來自很多古人的啟迪。孔子不但是大思想家,還是一位養生家,他好多文章中都提到“不撤姜食”,這就是他高壽的秘訣。另外,古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大部分方子裡都有生姜。宋代《東坡雜記》中記述說,杭州錢塘淨慈寺一位80多歲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雲”。
生姜雖是保健佳品,但吃起來也有講究。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點:
1、晚上不吃。
古人說:“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路老表示,經過一天的奔忙,晚上需要休息,陰氣内斂,生姜為發散之品,晚上吃姜,容易耗氣,所以晚上不宜吃姜。
2、秋季不吃。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一年之中夏天最适宜吃姜。到了秋天,氣候幹燥,燥氣傷肺,再吃辛辣的生姜,容易傷肺,所以秋季不宜吃姜。
3、特殊人群不吃。
另外,陰虛火旺、有内熱的人,即平時手腳心發熱,手心出汗,愛喝水,經常口幹、眼幹、鼻幹、皮膚幹、心煩易怒、睡眠不好的人,吃姜會加重陰虛的症狀,因此不宜長期吃生姜。患有癰腫瘡疖、肺炎、肺結核、膽囊炎、腎盂腎炎、糖尿病、痔瘡的病人,也不宜吃生姜。
鍊接:
巧用生姜治病
1、外感風寒、鼻子不通氣、流清鼻涕、頭痛發熱或淋雨後發冷、肚子痛,可用鮮姜25克切碎加上紅糖,以開水沖泡服用。
2、慢性胃炎、胃疼、惡心嘔吐,可用鮮姜15克、橘子皮15克,用水煎服,一日3次。
3、老年人慢性咳嗽,不發燒,吐白痰,可将鮮姜搗汁,半匙姜汁加1匙紅糖服用,早晚各1次。
4、關節痛、關節發涼,可用鮮姜、大蔥各一半,切碎炒熱,用布包好,貼在患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