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嘉應學院實驗室

嘉應學院實驗室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2 11:48:04

當你在網絡購物的時候,是不是發現系統推薦的都是你剛好想買的?這背後的互聯網技術是什麼?日前,嘉應學院校企合作實驗室揭牌,該實驗室的教師和學生在這項技術上的研究項目被評為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級項目。

嘉應學院實驗室(從一個實驗室透視嘉應學院的特色人才培養之路)1

嘉應學院校企合作實驗室揭牌。 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嘉應學院不斷加強信息技術創新工作,軟件工程專業通過IEET認證、省一流專業認證。在加強專業建設的同時,該校還大力實施科技服務梅州行動方案,主動對接梅州8個縣(市、區),常年有300多名科技人員深入梅州基層開展科技服務,以實際行動為梅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育人才

探索培養應用型的特色人才

走進嘉應學院位于錫昌科技大樓6樓的校企合作實驗室,學生們或在電腦前進行項目研究數據的輸入,或在玻璃門旁拿着筆與老師讨論算法,門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公式……一股自由的學術氛圍在空氣裡蔓延開來。

嘉應學院校企合作實驗室,全稱5G應用聯合研究中心&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基地,是由嘉應學院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梅州分公司聯合創建,主要圍繞5G技術開展信息系統、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方向研究。

該實驗室的前身是“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實驗室”,于2016年7月成立,一直緻力于機器學習、數值優化、深度學習與計算機視覺、物聯網智能等研究。

“我們都很喜歡來這裡,除了上課和睡覺,我們剩下的時間幾乎都泡在這裡了。這裡有老師指導、同學交流,我們可以全身心沉浸在這裡研究項目。”實驗室成員唐家晖說。

“我們實驗室是以‘新工科’為背景,探索培養交叉學科結合的優秀工程師。”實驗室指導老師鄧嘉明是副教授、高級工程師,他表示,實驗室一直嘗試突破邊遠山區地域條件的限制,依托高等院校實驗室平台,充分利用本地技術研發優勢,走出一條特色人才培養之路。

“本科生課程中的内容主要是基礎的技術應用。如果單純學理論,忽視實踐,學生缺乏動手技能,很難真正發揮知識在現實中的應用。”計算機學院副院長侯躍恩表示,知識理論是基礎,實踐是學生鞏固和應用課堂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

“實驗室的學生是經過我們層層挑選進來的,他們經過大一大二的基礎學習後,大三開始鍛煉,到大四無論是參與方案開發還是出外洽談合作,基本上就能獨當一面。”鄧嘉明說,除了在實驗室指導外,他們經常還帶學生外出交流取經,參加技術交流、融資會談、參加大賽等項目實戰,注重通過項目促學,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增強動手能力,積累實踐經驗,用活專業知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我們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科研能力,提高動手技能,培養他們成為應用型的特色人才。他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一種切切實實的鍛煉,将大大提升學生就業質量。”侯躍恩說。

▶▷結碩果

科研成果豐碩 競賽屢獲大獎

實驗室的桌面上,擺放着各種研究項目的零件、半成品和成品,電腦和各種儀器嗡嗡運轉着,團隊成員在實驗室裡潛心研究各個項目。

“像這個《基于圖像識别的火災預警系統》項目,我們研究了有半年多的時間,最後出了成果,如今已經在梅州境内應用了。它可以解決消防方面資金和人力缺乏的問題,實現了對監控現場畫面的實時火災檢測和告警。”唐家晖表示,在團隊中,他們每天都在絞盡腦汁思考改進,遇到瓶頸大家一起尋求解決方案,共同探讨,“看到我們的成果能被地方采用,對梅州的社會進步和發展有所幫助,我們都很開心。”

名師出高徒,實驗室以侯躍恩、鄧嘉明、羅志堅、高延增、黃戈文與周漢達等多名博士和學術骨幹組成導師團隊,在他們的帶領下,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豐碩,科研項目有12項,發表論文32篇,授權專利有31件,發明專利有11件。

為提供更高更大的舞台給學生展示和實戰的機會,實驗室還經常組織學生參與各大比賽,收獲頗豐。他們曾獲得2020年第十二屆“挑戰杯”廣東省大學生創業大賽銀獎、2020全國移動互聯創新大賽(華南賽區)三等獎、2019年第十五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

值得一提的是,實驗室還為多項政府規劃的制定提供了專業咨詢。《梅州市互聯網産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蕉嶺縣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十四五”規劃》《五華縣數字鄉村發展總體規劃(2019-2024年)》,這些規劃的出台背後都有實驗室成員師生的智慧結晶。

有了紮實的實踐能力和理論知識的雙技能,從該實驗室走出去的學生就業前景都不錯,“畢業生都是去例如騰訊、百度、小米、YY語音等這些互聯網大廠,這些地方都是憑實力才能進去的,可見我們的學生的能力都是很強的。”侯躍恩說。

▶▷強服務

為農業工業發展添科技力量

農用無人機智慧灌溉、大埔蜜柚産業園VR沉浸式體驗區、柚林土壤參數智慧監測系統、機器人智慧采摘與智慧分揀展項……近年來,科技賦能大埔縣的蜜柚産業快速發展,這背後離不開科研人員的潛心研究和開發。

據了解,5G 農業大數據平台是由大埔縣人民政府和中國移動梅州分公司合作建設,該平台充分發揮5G和大數據能力,引進智能灌溉、智能采摘機器人、無人機、巡護機器人等智能化的設備,在“種、管、采、賣”方面實現智能化、精準化運作,有效提升農産品品質和品牌影響力。

“我們也參與了其中的技術研發,主要是為大埔蜜柚産業園博覽中心5G科技展項及農業前端産業數據采集服務項目提供了農業物聯網、無人機低空遙測、農業無人機智能灌溉、智能駕駛艙等先進技術應用集成研發”,鄧嘉明說,他們團隊的老師和學生深入到田間地頭、田野山間測試5G傳輸終端、農業無人機等各類先進設備,收集相關的農業數據,為農業大數據平台建設做支撐。

據悉,該實驗室還深度參與了“蕉華區5G 智慧農業示範基地建設項目”“五華縣2020省級現代糧食産業示範區水稻大數據平台建設項目”“五華華城鎮數字鄉村信息化平台項目”等多個項目的技術研發,其中,五華華城鎮是梅州唯一入選廣東省數字鄉村發展的試點鎮,而這些項目都有個共同點——采用了具有梅州本地自主知識産權的物聯網技術。

傳統農業,澆水、施肥、打藥,農民全憑經驗、靠感覺。如今,在梅州的各大農作物産業園内,随處可見農業物聯網的身影,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曾被“模糊”處理的問題,都有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确”把關,農民隻需按個開關就可以種好作物,不僅可以達到增産、改善品質、調節生長周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能提高經濟效益。

不僅在農業領域成為梅州的“智囊團”,該實驗室也在工業領域幫助企業突破技術瓶頸。“一些高新技術企業在申請科研項目的時候遇到難以攻克的難題時會找到我們,還有一些工廠在産業改革時找到我們,希望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完成工業4.0的升級。”實驗室的講師羅志堅說。

“以前梅州的企業大多需要從外面買技術,但現在我們自己也掌握了技術,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處于中上水平,這是我們這個實驗室存在的重要意義。”侯躍恩說。

原标題:

走出象牙塔 争當智囊團

嘉應學院校企合作實驗室 培育創新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

【來源】南方日報·梅州觀察

【南方日報記者】陳萍

【通訊員】嘉宣

【作者】 陳萍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