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祭竈的文化内涵-祭竈的風俗

祭竈的文化内涵-祭竈的風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2 04:15:17

  我國春節,一般從祭竈揭開序幕。臘月二十三的“祭竈”,在古代其地位僅次于中秋節,古時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竈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竈糖,以求竈神祈福、來年全家平安,可見祭竈預示着忙了一年的遊子要提前趕回家,在祭竈前與家人團圓。

  祭竈的文化内涵-祭竈的風俗

  祭竈的文化内涵

  農曆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夜,是民間祭祀竈王爺的日子。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秦朝。民間流傳着“竈王爺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夜晚上天庭向玉帝述職,初一日五更時分回來歸位,就算是完成了一年的彙報工作”的說法。舊時百姓就在此時進行祭竈活動。

  祭竈儀式往往在晚上開始。當夜色降臨時,以往的此時,農村大地已是萬籁俱寂。但在祭竈節的夜晚,隻要是與祭竈有關的事,人們總是盡量去辦,大家都渴望過一個熱熱鬧鬧的祭竈節,期待來年五谷豐登、四季平安。村裡十分熱鬧,鞭炮齊鳴、震耳欲聾,伴随着一陣陣歡笑聲,形成一曲激昂動聽的交響樂,在村子上空久久回蕩。這時候,忙碌了一年的一家人輕松愉快地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那酥甜的祭竈糖,回首一年來的難忘片段,暢想來年的美好生活。

  在我國燦爛輝煌的文化拼圖中,祭祀文化占據着主要的一角。祭竈更是辭舊迎新的獨特文化活動,反映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人民的心态,反映了他們對土地的眷戀,對生命的愛護。反映了他們的“忠”“義”“孝”,反映了人性的“真”“善”“美”。

  祭竈的風俗

  新年的味道是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就開始濃郁起來,按照中國傳統習俗,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祭竈。當地民間有傳說,竈王爺整天守在鍋竈前,吃香的、喝辣的,還監視婦女的勤懶和飯菜的好壞。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竈君上天庭向玉帝彙報人間一年來的各種情況,而且經常添油加醋、說東道西。這樣一個得罪不起的神靈,老百姓對其甚是敬重。

  因此,祭竈神,是老百姓向竈爺讨好的活動,祭竈也成為一項傳統的文化活動。過小年時要先準備好供品,群衆早早制作了四角供兒或者燒餅,也有用水果、趕集買的糖果等代替。到了晚上吃罷飯後用紅公雞活獻于竈前,作為竈君上天的坐騎。供品一般為10個供兒,3雙筷子,取圓滿之意,即竈君給玉帝的彙報能令主家滿意。也有些地方的供品為12個燒餅,代表十二個月份,遇到閏年則為13個。祭竈時先燒香,再吊表,還要跪着說“二十三,竈王老爺上天,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上天隻說全家好,回宮多帶金銀寶”之類的吉祥話,吊完表後,行三跪九拜大禮恭送竈王上天。等到了除夕再将竈神迎回。

  臘月二十三過後,人們上街趕集買回新的竈神畫——竈神全家福畫像,但這裡有一個忌諱,即不能說“買”竈神,而要說“請”竈神。到了除夕這天,将竈神畫貼于竈前,放上供品,點蠟燒香叩拜,再說一些“過年了,請竈爺老人家回家來,請向上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平安”之類的話,反映了人們樸素的生活願望。

  祭竈的簡介

  竈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主管飲食之神,亦稱竈王。祭竈,是一個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我國春節,一般從祭竈揭開序幕。臘月二十三的“祭竈”,在古代其地位僅次于中秋節,古時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竈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竈糖,以求竈神祈福、來年全家平安,可見祭竈預示着忙了一年的遊子要提前趕回家,在祭竈前與家人團圓。

  祭竈這天,家長總會再三囑咐小孩子不能打碎碗碟惹竈王爺生氣。祭竈神的儀式多在黃昏入夜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竈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竈壁神龛中的竈王爺敬香,并在竈台上擺上竈糖。禱告完後,還要拿出一根竈糖放到火上燒成糖稀,然後糊住竈王爺的嘴。最後,還要把竈王像從牆上揭下來,拿到院子裡燒成灰,并放上一挂鞭炮,叫“送竈王爺上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