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放鞭炮的風俗-放鞭炮的文化内涵

放鞭炮的風俗-放鞭炮的文化内涵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2 03:57:22

  在中國,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标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後。

  放鞭炮的風俗-放鞭炮的文化内涵

  放鞭炮的文化内涵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标志、喜慶心情的流露。

  在古代,放爆竹,對于經商人家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後。那麼,要想發大财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财門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張紙印的财神在門外嚷着:“送财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财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财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财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财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着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财神爺像,以便讨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财寶滿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話,不絕于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财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财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锵锵的鑼鼓聲中,轉到别家去了。

  放鞭炮的風俗

  放鞭炮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習俗,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内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也讓我們想起了一個個曆史故事,熱鬧非凡。

  放鞭炮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裡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藥和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将一根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聲。南昌詩人來鹄的《早春》詩句:“新曆才将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這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于是發明了火藥。有人将火藥裝在竹筒裡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着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别,改名“炮仗”,後又改為“鞭炮”。

  放鞭炮簡介

  在中國,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标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後。所以,要想發大财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那為什麼過年的時候要放鞭炮呢?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緻。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就是年獸,經常趁人不備襲擊人畜。

  人們為了年獸,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裡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人們很早就起來放鞭炮,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說是古時深山裡的一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吓跑它。有了火藥後,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用紙制筒,也稱爆仗或炮仗。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什麼“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鞭炮,借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