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剛出生的小寶寶,一家人的心都系在他身上,如果寶寶出現了一點點的不舒服,那麼家長都十分的着急。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文章是新生兒睡覺打嗝,有此問題的朋友們可以來看看哦。
寶寶打嗝的症狀,是由橫膈膜肌肉突然的強力收縮,同時伴随不自主的地關閉聲門而發出“嗝”的典型聲音。與大孩子比較,大部份的小寶寶似乎不會感到任何的不适,除非連續過長的打嗝,才會幹擾到飲食等正常生活。
寶寶睡覺會打嗝多數是因吃奶後腹部脹氣,放下平躺時會打嗝,因為奶洞小,使嬰兒在吸奶的時候,需要很用力吸而吞入太多的空氣,造成寶寶脹氣現象;因此,家長可以在寶寶喝完奶之後,多抱一會兒,輕輕拍寶寶背部,或是輕柔按摩腹部來幫助排氣,可以預防寶寶打嗝及溢奶。
此外,試着少量多餐的喂食法,或喂食後,抱起寶寶他拍背加強排氣,喂一點溫開水或以有趣的活動來轉移你或嬰兒的注意力,或許可以改善寶寶打嗝症狀。 另外不要在寶寶過度饑餓及哭得很兇的時候喂奶。要有正确的喂奶姿勢,進食時也要避免太急、太快、過冷、過燙,讓寶寶在喝奶的中間停一下休息,讓寶寶直立站在你腿上,輕輕地拍他的背排氣。
新生兒打嗝的原因
1、護理不當:導緻小寶寶外感風寒,寒熱之氣逆而不順,俗話說是“喝了冷風”而誘發打嗝;
2、哺乳不當:如果小寶寶乳食不節制,或吃了生冷奶水或過服寒涼藥物則氣滞不行,脾胃功能減弱、氣機升降失常而使胃氣上逆動膈而誘發打嗝;
3、吃得過快或驚哭後吃奶:在這種不恰當的時機哺乳會造成小寶寶哽噎而誘發打嗝。
緩解打嗝的方法
1、如果平時小寶寶沒有其他疾病而突然打嗝,嗝聲高亢有力而連續,一般是受寒涼所緻,可給他喝點熱水,同時胸腹部覆蓋棉暖衣被,冬季還可在衣被外置一熱水袋保溫,有時即可不治而愈。
2、如果小寶寶打嗝時間較長或發作頻繁,也可在開水中泡少量桔皮(桔皮有疏暢氣機、化胃濁、理脾氣的作用),等到水溫适宜時給他飲用,也可達到止嗝的目的。
3、如果由于乳食停滞不化或不思乳食,打嗝時可聞到不消化的酸腐異味,可用消食導滞的方法,如胸腹部的輕柔按摩以引氣下行或飲服山楂水通氣通便(山楂味酸,消食健胃,增加消化酶的分泌),食消氣順,則打嗝自然停止。
打嗝的預防方法
小寶寶打嗝重在預防,父母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小兒在啼哭氣郁之時不宜進食,吃奶時要有正确的姿勢體位;
2、吃母乳的新生兒,如母乳很充足,進食時,應避免使乳汁流得過快;
3、人工喂養的小兒,進食時也要避免急、快、冰、燙,吸吮時要少吞慢咽;
4、新生兒在打嗝時可用玩具引逗或放送輕柔的音樂以轉移其情緻,減少打嗝的頻率。
新生兒6種異常不用慌
1.體重下降
新生兒在出生一周後體重減輕,是因為寶寶在媽媽體内一直泡在羊水裡(100%濕度),再加上寶寶進食還沒上軌道,每天排出的大小便、呼吸及皮膚排出肉眼看不見的水分等,使體内水分丢失,造成體重在出生一周内減輕。減輕的重量最多可達到出生時體重的10%。随着寶寶漸漸适應,到了第10天,體重就會增加。若在10天後出現體重不增、甚至下降,則可能是喂養不當或受疾病影響。
2.吐奶
未到3個月的寶寶,贲門肌肉尚未發育健全,且新生兒胃容量較小,所以,大部分寶寶都會在喂奶後、哭鬧多動或輕拍背部時,從嘴角慢慢溢出或多或少的白色奶汁。因此,喂完奶後,家人可用手輕拍寶寶背部幾分鐘,避免寶寶過度哭鬧。随着月齡的增長,吐奶症狀會逐漸緩解。但奶水若是噴射出來的、吐出量很多,或是吐出帶有黃綠色的物質,就需進一步檢查。
3.頭頂腫起
陰道分娩的新生兒頭部一般呈橢圓形,像腫起一個包。這是由于分娩過程中胎頭在産道内受壓引起的。有的嬰兒出生後頭部出現柔軟的腫塊,這是分娩時受壓而引起的頭皮水腫或血腫,一般在出生後 6~10 周可消失。但是如果腫塊進行性增大或在 10周後仍未消失,要及時就醫。
4.長馬牙
新生兒的齒龈邊緣或上颚中線附近,常會長些乳白色顆粒,表面光滑,數量從1到數十顆不等。這些顆粒在臨床稱上皮珠,俗稱馬牙,是牙齒發育最原始的組織,在胚胎發育6周時,由口腔黏膜上皮細胞增質變厚形成。一般2周左右就可自行吸收,不能用針挑或用布擦,以免損傷黏膜,引起感染。
5.尿色發紅
新生兒在最初幾天尿色發深,稍有混濁,有時尿布上可看見淡淡的紅色,屬正常現象,一般5~6 天後會消失,但如果10天後仍有此情況,則為異常,要及時就醫。
6.鬥雞眼
一般而言,新生兒早期眼球尚未固定,看起來有點鬥雞眼,且眼部肌肉調節不良,常有短暫性斜視,屬正常生理現象,尤其好發于臉型寬闊、鼻梁扁平的寶寶。父母應常抱寶寶看室内或外面各個地方,促進寶寶的眼珠不斷轉動,防止鬥雞眼。但是如果寶寶 1 歲以上仍存在鬥雞眼,需要到醫院眼科檢查。
結語:新生兒的體質比較嬌嫩,所以需要我們更多的呵護,現在大家對新生兒睡覺打嗝的原因以及如何護理都知道了吧?還有新生兒出現的六種狀況大家也不必過分擔心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