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微信公衆号《思維收藏夾》
前面的話:
戰略是事關長遠發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的關鍵問題。
但是,又不存在真正的戰略,因為每個人的攻守之道不盡相同。
政府官員、軍事将領、企業家、戰略研究者,各有各的理解和認知。
但是,絕沒有人會否認戰略的重要地位。
戰略能力能夠幫助我們正确的做事,而戰略思維更能夠指導我們做正确的事。
今天,結合我的學習和思考,談談對戰略的認識。
正文:
一個好的戰略應涵蓋四個方面的内容:
第一,戰略目标
第二,戰略方針
第三,戰略路徑
第四,戰略對策
四個方面共同組成一個好的戰略。
01
戰略應是内外關聯的,小戰略必須服從于大戰略
研究戰略問題,必須認識到戰略的内外關聯性,小戰略可以對大戰略施加能動作用,小戰略更要服從并服務于大戰略。
對接頂層目标,樹立一盤棋思想
無論是對局部發展戰略的問題研究,還是進行外部發展戰略的問題研究,都不能脫離頂層的戰略目标、方針和策略。
要将自身戰略問題研究的目标、方針和路徑對策向上聚焦對接。
戰略最重要的是能夠通過具體的方針指導,連貫的動作執行,以求實現自身研究的戰略目标。
同時,對準頂層目标,提煉實現自身目标的戰略方針指導,更能使戰略研究對接頂層發展的既有策略和資源。
觀謀發展大勢,搭乘順風車前行
審時度勢,是戰略問題研究的重要能力。
那麼,要在戰略研究中觀察哪些大勢呢?
第一,要透過形勢的複雜性和不确定性,在模糊的變革中找準出口。
也就是說,在不确定的形勢中找到确定的方向,有的時候,方向對了,錯的也是對的。
第二,對于戰略問題的研究,既要分析态勢,更要預見形勢。
如果我們能夠預見競争對手要作出哪些舉動和應對之策,這些都将成為戰略研究的重要素材。
第三,關注大戰略外部形勢變化的主動影響因素。
包括方針政策和形勢的轉變,進而促進小戰略的分析研究。
第四,要分析戰略競争雙方的慣性的阻滞變化因素。
也就是不僅要分析變化的和不變的,還要分析容易變化的和不容易變化的。
包括曆史傳統、文化習慣、固有經驗等。
善謀其變,在變中發現不變,提高小戰略分析研究質量。
02
戰略應是目标清晰的,戰略必須瞄準并聚焦于目标
戰略目标是戰略研究的出發點,沒有清晰的戰略目标,就不可能有好的戰略研究成果。
确定戰略目标并不是難事,難的是确定清晰有效的戰略目标。
既要注重從小戰略目标中對接大戰略目标,更要注重在大戰略目标中确定和優選小戰略目标。
目标必須匹配戰略
首先,戰略目标不是戰略,它隻是戰略中的一部分。
一個科學的戰略目标,必須匹配相應的方針、路徑和策略。
戰略方針是與戰略目标相匹配的整體性的策略。
戰略路徑是在戰略方針指導下的連貫的行動。
戰略策略是在連貫的行動中發揮行動優勢實現具體目标的對策方法。
一個戰略研究,在某個程度上理解也是一個執行的回路的設計,目标是執行回路的開端,而終點則是執行回路的預期。
目标必須回應挑戰
從戰略目标的制定,到執行,再到實現,期間必須克服戰略目标所對應的可能挑戰,也就是影響戰略目标實現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所以說,戰略目标必須是清晰準确的。
隻有如此,才能對應找到影響戰略目标實現過程中的具體挑戰,并針對性的分析和回應。
分析研究戰略目标所對應的挑戰問題,是戰略研究重點中應重點把握的内容。
目标必須對應能力
一方面,戰略目标的确定應盡量吻合自身的戰略思維。
将軍趕路,不逐小兔。
一個人的戰略思維越強,就越能發現自己的長闆,進而發揮優勢,整合資源。
如果一個人沒有戰略思維,隻憑感覺、喜好與欲望做決定,隻會随波逐流,或者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跑越遠。
戰略思維是系統性的思維,需要靈活運用預見性思維、全局性思維、對抗性思維、謀略性思維等各種思維能力。
另一方面,戰略目标的确定應盡量結合自身的戰略能力。
如果說戰略思維是要學會分析問題,那麼戰略能力則是要靈活的解決問題。
戰略能力同樣是一種綜合性能力,它包括統籌力、創新力、決斷力、協調力、戰略定力,以及資源獲取和運用等一系列的能力集成。
03
戰略應是路徑務實的,戰略必須落地并落實于執行
戰略路徑就像是按圖行進中選擇的具體路線,選準路線才能知道沿着什麼方向走,遇到岔路口又該怎麼走。
戰略路徑不清晰,必将導緻戰略中的迷茫。
所以,科學的戰略路徑設計是實現目标的必經之路,是整個戰略研究的橋梁和骨架,在戰略問題研究中,對戰略路徑的籌劃布局尤為重要。
我們在研究戰略路徑中,經常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戰略路徑影響戰略執行的貫通性。
地圖上的路線應該是連續的、貫通的,不應該從這條路上走着走着突然跳到了别的路上。
而在現實的戰略研究中,也容易因缺少戰略路徑的連續性、貫通性,而使戰略顯得斷續淩亂。
二是戰略路徑影響戰略執行的協調性。
我們在地圖上所選擇的路線,從地形地貌上來看,也應該是連續的,至少要有一個平滑的過度。
比如,在戰略路徑中,90度以上的大轉彎一般不會有吧,懸崖峭壁一般不會有吧。
所以說,戰略路徑的前與後應該呈現出相對緊密的銜接關系,而在部分戰略設計中,不注重前與後、彼與此的密切協同,将使戰略顯得缺少邏輯關聯。
三是戰略路徑影響戰略執行的權重性。
戰略路徑中,我們每走一段路程所遇到的挑戰和機遇是不同的。
因此,在戰略路徑的執行中,對于每段路徑所投入的資源比重是不同的。
可見,在戰略路徑中科學的資源配比同樣重要。
如何把握戰略路徑的設計呢?
要貫通戰略路徑,環環相扣叠代增值
在設計戰略路徑的過程中,必須重視整體的貫通性。
好戰略不僅是利用現有優勢,更加能通過設計上的連貫性來創造優勢。
要注重階段路徑效益的協調整合,銜接上越貫通,也就越能突出戰略整體的流暢性,使之相互匹配、相互叠代、相互增值。
要放大優勢環節,撬動杠杆催生效益
在戰略路徑中找準戰略支點,突出其杠杆作用。
一方面,要動用戰略節點中的相對優勢,使對手付出巨大的成本,讓對手在競争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複雜化。
另一方面,要在支點位置集中優勢資源,在競争發展中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一份好的戰略更像一個杠杆,而杠杆就存在于戰略路徑當中。
要科學配比取舍,優化資源增強效益
在戰略路徑的設計過程中,根本性的困難不在于理清階段路徑之間的邏輯,而在于需要在權衡利弊得失之後進行選擇取舍。
一方面,對于哪些路徑是戰略執行過程中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要認真對待。
取舍抉擇的過程将帶來任務分工上的調整,将會重塑戰略格局。
另一方面,因為各類資源均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不能在戰略研究中無節制的使用。
必須科學配比取舍,集中有限資源來完成有限的、必要的目标。
04
戰略應是全向協調的,戰略必須統籌并聯動于四方
在戰略執行的過程中,講求協調是一個關鍵影響因素,卻常常被人在戰略研究的過程中忽視,導緻執行上步步掣肘、效益低下。
戰略執行不注重協調,主要存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戰略研究缺少内部要素之間的關聯銜接
戰略路徑中,任務與任務之間不協調,常常會導緻先前的成果不能被後來者所使用;前後任務交接部分出現任務交叉或者空間留白,資源共享中的低效互補等等一系列問題。
因此,重視協調,就是提高戰略執行的利用效率。
二是戰略研究缺少外部形勢之間的關聯銜接
戰略研究缺少與外部形勢的全面協調,則可能會引起戰略自身的孤立和片面。
戰略是一個動态變化的過程,需要随時根據形勢進行相關調整,放棄與外部形勢的銜接互動,帶來的将是僵化的戰略。
三是戰略研究缺少既得利益之間的關聯銜接
戰略研究需要權衡利弊得失之後進行選擇取舍,這便将在一定程度打破原有的工作格局和任務平衡,引起各領域思想、情緒甚至行為上的一些波動或抗争。
這種波動和抗争有的是因為打破了原有的“舒适區”,有的是因為打破了原有的“價值鍊”,有的是因為打破了原有的“領導權”。
應對這些利益上的波動,均需要采用有效的協調策略降低影響,提高效率。
協調不僅是任務間的簡單邏輯,更需要講求關系間的有效契合,協調不僅是人之間的能動互補,更涉及利益間的平衡把握,協調到位,則全局暢通。
如何搞好戰略協調呢?主要應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
要注重内部各環節之間的協調增效
要綜合運用計劃協調、臨機協調、分工協作等方式,使戰略路徑執行中充分做到時間協調、資源協調、信息協調、技術協調等。
同時,要把握好協調的尺度,協調是有代價的,因為過多的協調不僅不會提高效率,反倒會喪失專業化的能力。
要注重橫向各領域之間的協調增力
戰略除了依托自身發展之外,還要依托外部資源借勢發展。
因此,戰略協調不僅要包括任務前與後、彼與此之間的協調,同樣還要包括内與外、小與大、我與敵之間的協調。
充分協調,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發揮戰略資源優勢,推動目标執行。
要注重既得利益者之間的主觀能動
一個成熟的領導者必然會認識到,人的能動性是所有執行中最關鍵的因素。
戰略與路徑是一一對應的,擁有一個戰略,就等同于選擇了一個路徑,并舍棄掉了其他的備選路徑,必須打破原有的平衡,影響原有的利益格局。
注重領導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相輔相成。
既要研究清晰可行的計劃路徑,又要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使人和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注重領導與部屬的協調協作。
有問題在會議上提出,在協商中解決,而不能在執行中掣肘。
注重壓力和動力的相輔相成。
既要給責任給任務,更要給平台給激勵,實現“要我幹”到“我要幹”的轉變。
注重“破”與“立”的匹配過度。
不能隻削權不賦能,隻講奉獻不談回報。
建設發展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在顧全大局、穩定發展的總體形勢下循序漸進、徐徐圖之。
後面的話:
戰略是個大課題,今天隻能是在框架結構上做了簡單的梳理,以後有機會再補充完善。
治大國如烹小鮮,戰略上如此,戰術上也有借鑒之效,可以觸類旁通,延伸脫戰。
如果認為内容對您有啟發和幫助,請點擊“關注”和“分享”微信公衆号思維收藏夾,成為同路同行的同伴。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