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益生菌是什麼樣的呢

益生菌是什麼樣的呢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25 15:13:14

  體内總是積滿了毒素與老舊廢物,無法順利排出是排毒功能出了問題,那麼怎麼才能排除身體的毒素呢?想要從内到變瘦變美,将體内的雜質通通排出,就必須調整腸道内的細菌平衡,令“好細菌”處于主導的位置。那麼,益生菌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就來了解下。

  什麼是益生菌?

  1、益生菌是腸道内的一種有益菌,能為身體帶來良好的作用

  2、益生菌能抵禦胃酸及膽汁的殺菌作用,活着到達腸道内

  3、食品中可人工添加

  益生菌有什麼功效?

  重整腸胃,改善便秘

  降低膽固醇與血壓

  預防動脈硬化

  減肥排毒的同時,美肌養顔,抗老化

  提高免疫力,預防各種疾病

  富含益生菌的食品

  含有大量益生菌的減肥食品中,酸奶一類的乳酸飲料你一定不陌生,其中雙歧杆菌尤其突出,進入腸道後相當穩定,增生能力也是最強的。

  另外,日本十分流行的納豆和味噌,甚至是我們經常吃的腌制過的食物,這一類發酵食品中,益生菌的含量十分豐富,在平時的飲食減肥當中,不妨多多活用。

  益生菌的攝入方法

  平時飲用酸奶是比較方便簡單的減肥方法,雖然每個人的體質都不相同,但大概每天200-300克也就差不多了,分2-3次完成這個分量,不要一次喝太多,不然吸收不了是沒有功效的哦!

  若排毒狀況不是太差,不便秘不腹瀉,那麼就可以适當地減少分量,每天喝一點,以保持良好的排毒狀态。

  益生元

  想要令腸道内的有益菌增生,光攝入益生菌還不夠,要多吃一些可以作為益生菌“誘餌”的食物,這也是讓有益菌加速增生的方法之一,而這種“誘餌”就是“益生元”,能讓重整腸道的速度與功效大大提升。

  什麼是益生元?

  1、作為“誘餌”,間接地令有益菌增生

  2、将“壞細菌”的“誘餌”通通拒之門外

  3、食品中可人工添加

  富含益生元的食品

  益生元的代表成分就是“低聚糖”,而且卡路裡特别低,不少減肥食品中都含有低聚糖,包括蜂蜜、洋蔥等等,具體成分分量見下表:(每100克食物所含的低聚糖分量)

  豆粉7.0克

  牛蒡3.6克

  洋蔥2.8克

  蜂蜜1.5克

  蒜1.0克

  豆腐0.4克

  毛豆0.1克

  益生元的攝入方法

  想要令體内的有益菌增生,每天要攝入5-10克的低聚糖,而低聚糖在食物中隻是一種微量成分,想要靠吃來補充足夠的益生元恐怕比較難。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将富含低聚糖的甜味劑替代砂糖,泡紅茶放點蜂蜜,平時烹調的時候放點甜味劑調味,充分活用到飲食生活中,輕松又方便。

  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能促進排毒,改善便秘,重整消化系統,想必大家一定相當熟悉了。其實,膳食纖維的作用不止這些,跟低聚糖一類的益生元同樣是有益菌的“誘餌”,進入腸道内,令大量的有益菌增生,而且攝入的方式也十分簡單,多吃還能飽腹、促進當道蠕動能力。

  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

  很多食物都含有膳食纖維,例如根菜類、菌菇類、薯類、豆類、海藻類、谷物類食物等,詳細分量見下表:(每100克食物所含的低聚糖分量)

  寒天 74.1克

  羊栖菜 43.3克

  扁豆 19.3克

  芝麻 10.8克

  納豆 6.7克

  牛蒡 5.7克

  香菇 3.5克

  玄米 3.0克

  菠菜 2.8克

  紅薯 2.3克

  蘋果 1.5克

  膳食纖維的攝入方法

  每天要攝入20-30克的膳食纖維,才能有效地令有益菌繁殖,但其實,我們平日的飲食中,膳食纖維攝入的分量是相當不足,有調查顯示,分量甚至不足15克。

  那麼,要怎樣才能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呢?

  胚芽米與玄米比白米更好

  我們都知道粗糧比細糧更排毒,所以我們可以多以雜糧飯或全麥、黑麥面包來代替主食,更有效地提高膳食纖維的攝入量。

  蔬菜煮熟吃

  生吃蔬菜能令酵素充滿全身,同時充分飽腹,但如果你想吃更多的蔬菜,攝入更大量的膳食纖維,那麼最好還是煮熟吃,為什麼呢?因為煮熟後的蔬菜,體積會比生吃的更少,也就是說,可以追加分量,你可以吃更多的膳食纖維。

  寒天、水果當零食

  嘴饞想要吃零食的話,盡量少吃蛋糕點心,不妨用寒天與水果制作成各種口味清甜的甜品,熱量控制下來,同時又能攝入大量的膳食纖維,即使帶甜味也完全不用擔心糖分。

  最後,小編建議,東方的飲食較西方的來得健康,因為選用的食材十分豐富,特别是大量采用蔬菜來烹調,能讓你在平日的飲食中輕松攝入膳食纖維,所以平時應少吃快餐、西餐,多吃中餐或日本料理,健康低卡又營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